我站在小镇的文化站里,仰头看着墙上的书法。白纸贴在紫色的墙上,显得很突兀。墙皮有些地方已经剥落,掉下来的碎屑落在我的肩膀上。书法的墨迹有些地方很浓,像是刚写上去还没干透;有些地方又很淡,像是被水冲过一样。
开头的"夜坐听"三个字比较清楚。"夜"字的撇捺处墨色很厚,像是用了很多墨汁;"风"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末端还挂着一滴没干的墨。再往下看,"昼眠"两个字颜色很浅,像是用快没墨的笔写的。我踮起脚尖,手指在空气中比划着笔画,确认这些字的结构。
到了"悟得"两个字时,墨迹开始变得枯涩。纸上有几处明显的洇痕,像是写字的人突然停顿,墨汁在纸上散开了。我注意到墙角堆着半截生锈的犁铧,上面的锈迹和"如何缺"三个字的枯笔很像。我蹲下来,看到犁铧凹槽里积着雨水,水面上倒映着"缺"字,波纹让字看起来像是完整的。
"天如何老"四个字被蛛网盖住了一些。我用打火机照着看,发现蛛丝在"老"字最后一笔绕了三圈。光线暗下来时,墨迹在墙上发出淡淡的光,像是夜里的萤火虫。"月"字旁边的两点很清晰,像是特意点上去的。
墙缝里塞着半截铅笔头,笔芯在纸上划过的痕迹和书法的枯笔连在一起。我顺着这些划痕看,发现有人曾在"如何"之间画过辅助线,可能是想弄清楚那些缠绕的笔画。我突然想到,三十年前这里闹过旱灾,有人往这儿寄过抗旱的慰问品,信封可能就掉在墙根附近。
雨季快来了,空气里很潮湿。墨香和墙上的霉味混在一起。我掏出手机拍下细节,准备回家仔细研究。手指划过"悟得"二字时,墙皮掉了一小块,露出后面用红笔写的注释:"悟得月缺,方知天老"。红字在暗处有点发亮,像是墙里藏了个小灯泡。
现在,这幅字依然悬在紫墙上,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继续洇化。开头的"夜坐听风"四字清晰可辨,后面的笔画却愈发狂放,像被狂风揉碎的纸屑。墙根处的旧信封、犁铧上的锈迹、蛛网缠绕的枯笔,所有碎片都指向某个未解的答案。若您认出更多内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或许我们能一起拂去尘埃,让这段墨迹重新鲜活起来。
有毛体的洒脱不羁
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