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唐朝的交往,吐蕃遣唐使的外交手段,对唐朝的向往与学习

佑渊说历史 2023-03-05 14:56:07

吐蕃遣唐使者的选任一般都取决于吐蕃王朝的最高权力阶层,包括有赞普及其祖母、和亲公主以及吐蕃重要大臣。吐蕃使者的委派者也受到吐蕃社会和唐蕃关系的影响,而吐蕃使者的任命一般是在吐蕃每年举行的集会上。

1、使者的委任者

吐蕃派往唐朝的使者一般都是由赞普钦点,“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赞普是吐蕃的最高统治者,管理吐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事务。使者的委任一般都会经过赞普,显庆二年,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象、轮马、原羝等,并有人骑。并献金翁、金颇罗等;次年,吐蕃赞普遣使来请婚。汉文文献的记载若无明确吐蕃高层的人名记载,基木上是以赞普遣使为主。由此可见,赞普委任的遣唐使者占据多数。

吐蕃赞普的祖母在吐蕃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因为赞普继位的年龄普遍较小,政权一般是由赞普的祖母掌握,如没庐氏的赤玛伦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她是吐蕃第代赞普芒松芒赞的王妃,在芒松芒赞去世后,其子都松芒布结年幼继位,赤玛伦以母后身份平息叛乱,稳定吐蕃政局,进而与大臣谋除噴氏家族势力。神龙三派遣使臣悉熏热入唐请婚,唐蕃再次成功联姻,促进吐蕃历史进程和唐蕃关系进一步发展。

和亲公主为唐蕃之间的和平相处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双方和平相处时和亲公主也常常派遣使者朝贡,贞观二十三年,文成公主遣使入朝朝贡,仪凤四年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公主可能是希望唐蕃能够继续通过联姻维持舅甥关系,次年,公主丧。

文成公主入藏为汉藏换来多年的和平相处,深得各族人民喜爱。在唐蕃关系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和亲公主往往会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世纪初,唐朝皇帝在与吐蕃的多次军事冲突下,也渐渐失去了对吐蕃的信任,对吐蕃的请和唐朝也不再接受。此时和亲公主则派遣使者帮助吐蕃完成请和使命,公主的书信会为双方之间的和平相处创造机会。

金城公主入藏以后,吐蕃的对外扩张达到极盛时代,唐蕃矛盾尖锐,吐蕃遣使请和,开元五年金城公主遣使上书,陈述吐蕃求和之意,赞普亦遣使奉表求盟。开元十七年,金城公主再次遣使奉表入唐请和,唐玄宗才派遣皇甫惟明及内侍张元方入蕃报聘,赞普大喜,可见,唐朝的和亲公主在其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吐蕃的使者一般是赞普任命,但是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吐蕃的重要大臣也有派遣使者的权力。兴元元年,吐蕃大将尚结赞遣使请和会盟,尚结赞是梶松德赞时期吐蕃“三尚一论”体制中的一员,与论悉诺逻共侵长安。可见,能够派遣使者的大臣都是当时吐蕃王朝内部权倾朝野的人物,所以遣使未通过赞普,直接与唐朝交涉,实质也是对赞普权利的一种挑战,但是吐蕃大臣直接派遣使者的情况只是少数,大部分的使者还是由赞普直接派遣。

2、使者派任旳时机

吐蕃没有唐朝式的完整的外交管理机构,对使者的任命一般是在吐蕃的集会议盟上。集会议盟是吐蕃王朝内部的重大事件,每年都要举行,《旧唐书吐蕃传》载:“赞普与臣下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这其中的每年一小盟指的就是集会议盟,三年一大盟则是試杀犬、马、牛、驴等,赞普与大臣宣誓,共保家园,大臣效忠赞普,赞普维护大臣利益。

吐蕃的集会议盟多在春、夏、冬举行,会议上会对吐蕃的诸多事务进行决策,包括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土地的管理、政治联姻等各个方面,而吐蕃周边地区的使者也是在此时朝见赞普,唐朝的使者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会见赞普。开元元年夏,赞普驻于墨竹,集夏会议盟,唐廷使者杨景前来致礼。

吐蕃与唐朝联姻派遣的使者也是在集会议盟上决定,景云元年赞普驻于践布川于墀帕塘集会议盟,派员准备赞蒙公主来蕃之物事,以尚赞吨热拉金等为迎婚使。对于政治联姻这样的重要事件,吐蕃派遣使者是非常慎重的,于集会议盟上由赞普亲自任命迎婚使显示了吐蕃对唐蕃联姻的重视。

3、使者的奖惩

使者在顺利完成使命后,回到吐蕃多会受到奖赏,一方面慰劳使者的辛苦,另一方面也是激励更多的人能够完成使命。相反,若是使者未完成使命,轻者丢官,重者可能还会危及到个人生命。所以,使者之职充满危险,吐蕃对使者的奖罚相比其他官员则要重的多。

吐蕃的遣唐使者在完成使命归朝后会得到赞普的奖赏,一般是对其现有的告身进行晋升。告身,为吐蕃仿唐制所做的旨在标志官员级别的一种装饰。告身的晋升其实表明了吐蕃遣唐使者官职的上升,松赞布仿照唐朝建立职官制度,将赞普以下的职官分为四大类,规定论、相品级官阶,确立相应的告身制度,并用不同材料制成臂章,区别官品高低。禄东赞在唐朝赐予其高等级的臂章时拒绝接受,可见,吐蕃的告身制度相当严密。

桑希原为居住于吐蕃的汉人,天宝十三年塘祖德赞派其前往唐朝求取佛经,桑希至唐后,取得佛经而且还前往五台山学习佛法,同时在其颇罗弥雍仲告身之上又加赐小金告身,梶松德赞下令,使者前往内地,如若完成赞普之命,则在官职告身级别方面,即在大银告身之上再赐以贵子名号。使者地位的直线上升表明吐蕃对顺利完成使命的使者的大力嘉奖,也从侧面说明吐蕃重视与唐朝的交往,因而才会对遣唐使者破格晋升。

吐蕃为了让派出的使者能够全心全意完成外交使命,常常会在使者出使前会告诉他们使命失败的后果,赞普对于使者的惩罚太过严厉,直接威胁个人生命,所以使者可能为了保护个人性命,对赞普的复命会带有虚假,甚至将使命的失败推至他国。

吐蕃建立初期,看到吐谷浑、突厥皆尙公主,于是派遣使者入唐请婚,唐朝当时对吐蕃实力并不了解,轻视吐蕃,所以拒绝了吐蕃的请婚,而使者在向赞普复命时将责任归咎于吐谷浑,松赞干布遂与羊同合击吐谷浑。吐蕃不满吐谷浑由来已久,而使者的虚言起到了导火线的作用,给了吐蕃出兵借口。可见,使者可能为逃脱责任有时会不择手段。

《敦煌木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吐蕃对触犯法律最严重者以流放处之,而在桑希访唐之前,就被赞普告知若未完成使命,则杀之。可见,吐蕃对使者顺利完成使命的奖励很丰厚,同时对使者的处罚也很严厉。

墀祖德赞和塘松德赞都非常重视吐蕃佛教的发展,想以此抑制吐蕃苯教的扩大,打击旧贵族势力。为了扶持佛教,梶松德赞修建桑耶寺,确立“三户养僧制“,后发展为“七广养僧制”,免除僧人赋税、徭役,提高僧侣的社会地位。墀松德赞以两次与臣下的盟誓来兴佛教,保护僧人的权利。

吐蕃赞普也多次派遣使者入唐求取汉地佛经,著名人物为桑希,他曾两次入唐求取汉地佛经。他对樨松德赞发展佛教、沟通汉藏关系作出过重大贡献。吐蕃赞普将求取的全部汉地佛法、芒域的诸经典等,交由汉人梅果、天竺阿年达及精通汉语者加以翻译。

塘德祖赞晚年继续保持同汉地的密切关系。莲花生是世纪后期的著名印度僧人,据传吐蕃的密教由其传入。当时被迎至吐蕃从事译经等活动的汉人有帕桑、和尚玛哈热咱、和尚德睡、和尚摩诃衍、汉地学者哈热纳波、和尚玛哈苏扎此外还有汉地学者桑希,尤其是来自汉地的摩河衍对吐蕃佛教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年,吐蕃遣使到唐朝寻请佛教法师,使者从唐朝带回了摩诃衍和尚,定居下来的摩诃衍和尚弟子日益增多,引起当时居住于吐蕃的印度僧人对其传授“禅”法的反对。

摩诃衍的信徒们形成了“顿门派”,其印度对手们形成了“渐门派”。双方展开辩论,即吐蕃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顿渐之争”,为吐蕃藏传佛教奠定基础。墀德祖赞和塚松德赞对遣唐使者带来的佛经及僧人的诸多安排促进了吐蕃宗教文化的发展。塘松德赞向唐朝派遣的使者共计次,除去上文提到的朝贡使、会盟使之外,赞普派往唐朝的使者担负的任务很多样化。

天宝十四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吐蕃派遣使者请求助唐平叛;在此之前,吐蕃派遣的使者从未担负过助唐平叛的任务,吐蕃能够派使者助唐平叛,说明唐朝内部矛盾重重,给了吐蕃平叛的借口,唐朝皇帝虽识破吐蕃野心,拒绝吐蕃的援助,但是抵不住唐朝衰落之势,最终也只能答应吐蕃名义上的援助。一些唐朝的使者终其一生也无法返回故土,最终以一具棺木由吐蕃使者送往唐朝。双方互扣来使,形成断交局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