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援朝战争是16世纪末,明军援助朝鲜的战争。当时,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发动了壬辰战争,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连战连败,一泻千里,很快就到了亡国的边缘。这时明朝军队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进入朝鲜,并取得了震惊朝野的平壤大捷(以损失不足千人的代价,消灭了上万日军,夺取了平壤)成了逆转朝鲜局势的最大功臣。

然而入朝作战的顺利,离不开一人的“伐交”贡献,正是他单枪匹马深入平壤,在日军兵威最盛时拖住了对方,为明军入朝作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也是他多次深入,探明敌情,为明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他就是“无赖”出身,最后死于非命的著名说客沈惟敬。一人退一军!,他对入朝作战贡献有多大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平壤之战这场攻城战役的大胜,离不开沈惟敬的功劳。而沈惟敬此行也称得上临危受命了。
在制定完东征大计后,考虑到祖承训兵败的原因在于其对朝鲜局势的无知(朝鲜战争爆发事,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听信谣言,率3000精锐轻敌冒进,最终遭日军伏击全军覆没),于是明朝决定先派出一名官员出使朝鲜。

对于当时的情况《明史》中是这么记载
兵部尚书石星度越江事,倭且罢奔命,募能入倭关说者,于是游客沈惟敬往宣谕,以数骑走倭营,刺情形归报,石大惑之。会中朝简侍郎宋应昌经略,以员外郎刘黄裳为主事,袁黄赞画,大司马以惟敬可佐缓急,题假游击赴军前请金行间,应昌以十月终抵山海关,士马刍粮征调未集,而大将军李如松甫平西夏未至,因谬借惟敬縻倭。
《朝鲜传》
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议遣人侦探之,于是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市中无赖也
而《两朝平攘录》更是记载
中外汹汹,兵部题悬赏有能恢复朝鲜者,赏银万两,封伯爵世袭,无应募者

可以看得出,沈惟敬其实就是石星招募来的民间说客。当时兵部赏银万两,封爵世袭,朝廷官员中无一人敢应。于是只能从市井百姓中招募,沈惟敬就这样揽下了这项任务,并被授予了游击将军的头衔。
而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沈惟敬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拖延开战时间,二是刺探敌情。
应该说沈惟敬其人虽然爱说虚话、大话,但他的出使确实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尤其是他第一次出使平壤时,按照朝鲜的史料记载,表现出了很高的胆识和气魄。
惟敬以黄袱裹书,使家丁一人背负,骑马直驰普通门入,倭将行长见其书,即回报来求面见议事。惟敬将往,人皆危之,多劝止者。惟敬笑曰:‘彼焉能害我也。’从三四家丁赴之,行长、平义智、玄苏等盛陈兵威出会于城北十里外降福山下。我军登大兴山头望见倭军甚多,剑戟如雪,惟敬下马入倭阵中,群倭四面围绕,疑被拘执。日暮惟敬还,倭众送之甚恭。

沈惟敬只带了几名家丁就敢直入倭营,并且能临危不惧,群倭四面而围,他却靠着出色的口才和能力,震慑了对方,不但与日军将领订立了合约,对方甚至“送之甚恭”,确实是个颇有胆略的人物。
这次和谈沈惟敬“与倭约曰:‘吾归报圣皇,当有处分。以五十日为期,倭众毋得出平壤西北十里外抢掠,朝鲜人毋入十里内与倭斗。’乃于地界立木为禁标而去。”
与日军定下了五十天的互不侵犯协议,而从此后的日军行动来看,在沈惟敬与日军立木为界之后,朝鲜战场除“京畿监司沈岱为贼所袭死于朔宁外”。日军确实遵守了约定,在这五十天内,并没有继续进攻。

而沈惟敬在日军兵锋正盛之际争取到的这五十天有多重要?这五十天不仅让明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还让战争进入了冬季。要知道,当时日本的温度是明显高于朝鲜的。比如朝鲜国王李昖在谈及何时出兵时机时就曾提到:“南方之贼,未能耐寒,勇气已挫,失今不可待。”
所以日军并不耐寒,朝鲜半岛入冬之后,气温骤降,日军难以适应,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待进入寒冬,日军无处觅粮,寒病缠身,平壤城中的日军已经开始斗志涣散了。
反观明军,其主力辽东铁骑和蓟保步兵均来自于中国北方,非常适应冬季作战。南兵戚家军虽然不耐严寒,但征召他们主要为提供对倭作战的经验,数量并不太多,所以影响不大。

在双方约定的停战时间到期后,为打消日军顾虑并赢得更多时间,沈惟敬又对朝鲜进行了第二次出使。朝鲜史料记载
过五十日,惟敬不至,倭疑之,声言岁时将饮马鸭绿江,自贼中逃回者皆言贼大修攻城之具,人以益惧。十二月初,惟敬又至,再入城中,留数日,更相约誓而去。

而这次,沈惟敬还带去了兵部尚书石星写给日军将领的亲笔书信。信中石星以天朝尚书的身份斥责了日军的侵略行径,所谓“今尔动众,远事侵凌,遂据其王京平壤,掳其佳儿、爱女,毁其宗庙,杀其臣民”,并警告日军“圣天子恻然为念,敕下兵部,亟兴宣大、蓟辽、浙直水陆之兵百十万,而又行檄海外诸邦,约为外应,覆尔巢穴”。

石星在信中严令日方撤军,其实已经表达了明朝出兵朝鲜的决心。但沈惟敬显然再次发挥了自己巧言善辩的本领,在收到此信后,日方竟然对与明军和谈依然抱有幻想,并再次礼遇了沈惟敬,并与其约誓而去。
而沈惟敬此行,除了再次稳住了日军,还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通过赠帽的方法探明了平壤城中日军的数量。
据朝鲜史料记载:“惟敬复入平壤,再申前约,又赍帽子给将卒,暗知兵数回去。”

因为当时朝鲜正值寒冬,对于不耐苦寒的日军来说,帽子是他们御寒的必需品。沈惟敬此次出使,携带大量军帽任由日军将卒领取,而深受苦寒的日军自然争相领取。沈惟敬通过这种方法获知了平壤城中日军的大概数量。
要知道先前祖承训兵败,最大原因就是在于对平壤城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只是从朝鲜人口中得知平壤城中只有日军 1500 余人,所以他才敢以 3000 明军攻打平壤,最终大败。而沈惟敬靠赠帽的方法,得知了平壤城内的日军有两万余人,所以在此后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才会领兵四万,近两倍于敌军,为取得胜利做足了准备。

不过在李如松进攻平壤之前,除两次出使平壤成功完成使命之外,沈惟敬还在客观上作出了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成功迷惑了日军。
三、通过和谈迷惑日军当然,应该说沈惟敬出使朝鲜的主要任务就是假意和谈,拖延时间。但实际上,沈惟敬是有通过和谈结束战争想法,并以此为自己邀功。不过也正是他的这种想法成功迷惑了日军,并为李如松将计就计提供了条件。

对此明史料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惟敬归自倭,称行长愿退平壤迆西,以大同江为界。李将军策倭多诈,天方寒,我师利速战,遂置惟敬标营。于二十日誓师渡江。开岁癸巳四日抵肃宁馆。倭酋行长遣将吉兵霸三郎与倭二十一人同通事张大膳来安定,声迎沈惟敬窥虚实。李将军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止获吉酋三辈,李将军按宁申令,一军股栗。

也就是在出使朝鲜之前,沈惟敬曾经到过李如松军营,表示想通过和谈来解决平壤问题。但是没有获得李如松的同意。而在大军抵达平壤城外时,日军曾派出使者前来慰问,探明虚实时,朝鲜史料中也有这么一段记载
提督使副总兵查大受先往顺安予倭奴曰:‘天朝已许和,沈游击且至’,倭喜。癸巳春正月初,吉也使小将平好官领二十余倭出迎沈游击于顺安,查总兵诱与饮酒,伏起纵击之,擒平好官,斩戮从倭几尽,三人驰去。

可见沈惟敬确实希望以和谈方式解决平壤问题,并以此争功。李如松虽然没有同意,但将计就计,打算利用沈惟敬和谈的方式,来诱擒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只不过小西行长处事谨慎,先行派出了使者,而明军游击将军李宁不明真相,且生性鲁莽,斩杀了使者。才导致计划失败。对此,明史中就有这么一段明确记载
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退平壤迄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所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如松也是深得唐朝名将李靖的真传。只是不知道是否是少了“死间”的原因,最终功亏一篑了。

但虽然没有诱擒小西行长,但这时候与明军和谈早成了小西心里的头等大事。所以哪怕发生了使者被斩的严重冲突,小西行长还是派出了使者前来解释。
于是李如松再次将计就计,许诺和谈。所以,在明军抵达平壤城时,才会出现日本人“俱穿花衣”,夹道欢迎的场面。而李如松之计能有如此效果,可以说一半功劳在于沈惟敬!
只可惜,就在这个进攻的最佳时机,李如松下令全军出击时,明军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以至于错过了攻城的最佳机会,让日军明白了李如松的计划,立刻紧闭城门,固守平壤。
只不过在此战之前,明神宗已经为李如松大军准备了近两千门大小火炮,区区平壤已经拦不住数万明军精锐。中国历史上一场战果空前的攻城战即将打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