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连续两次提到一个新概念——新质生产力。一次是,9月7日下午,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说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另一次是,9月8日上午,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连续两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且不是在其他场合,而是在考察东北时提出,说明酝酿了很长时间,最终选择了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要知道,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布局在东北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巅峰时期,东北重工业规模占据中国重工业产值的98%。而这一切,都可以认为是当时中国的新动能、新生产力。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各种新技术、新动能、新资源的不断涌现,传统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除了对传统工业、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之外,赋予老工业基地更多新动能,则是老基地焕发新活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放在考察东北时提出,更多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实际上,从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始,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就已经在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广泛渗透。在东北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充分说明提出这个概念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

那么,当如何来理解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到底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新质生产力关键在“新”。习近平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时,在一句话中用了5个“新”。虽然5个“新”在内容上有交叉、有重叠,但是,最终的落脚点是新动能。亦即新兴产业也好,新质生产力也罢,都必须展现新动能。反过来,新动能的展现,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如何才能让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是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党的二十大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每一个产业要想释放新动能,都必须把“创新”放在最突出位置,用“创新”释放新动能,用“创新”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有人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概念,这话不全对。严格地讲,新质生产力应当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传统生产力而独立存在,而必须与传统生产力紧密关联、互动提升,注入了创新动力的传统生产力也能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推动创新,也会变成传统生产力。这就是创新的重要,也是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质”。如果只是名称上的新领域、新行业、新技术,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不能转化成竞争力,不能释放新动能,这样的“新”,实际不是真正的新。就像实验室里的新技术,只有进入企业、进入生产车间,变成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并演变成新产业,释放出新动能,才能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质”。质量的“质”、品质贩“质”、质态的“质”、质效的“质”。“质”形成了,再加上“新”,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也就基本具备了。
检验新质生产力的标准,则是“生产力”。这层含义不能理解,但要做到,则任务非常艰巨。“新”也好、“质”也罢,最终都要落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上,要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市场,有的效率高、效益好,有的效率低、效益差,有的有竞争力,有的没有竞争力,就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真正的新技术、新产品,真正有质量、有质效,就不可能没有生产力,也不可能没有竞争力。而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企业员工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支持,要能够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让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让新质生产力蔚然成风,让新质生产力释放出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