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一到暑期再到十一,旅游高峰一个接着一个。通过媒体对在线旅游平台的调查发现,十一期间,不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豪华酒店,不少城市旅游景点附近的酒店价格普遍将上涨2-3倍以上,不少房型已经售罄,显示了十一旅游的火爆。
有人说,这是疫情后旅游业的“报复性消费”。要说跟疫情一点没有关系,也不恰当。但是,如果到了十一假期,仍然把旅游市场火爆说成是“报复性消费”,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实际上,到了暑期旅游,就已经没有多少“报复性消费”的含义,更多情况下,是广大居民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历史、文化等内涵性旅游的需求增加,从而带来许多具有较深文化内涵的地区旅游人数大幅增加。
十一旅游,按照相关媒体报道的情况,具有文化内涵、历史禀赋的城市,依然是广大居民重点关注的地区,预订、预售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城市。而旅游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地区,预订、预售状况也依然很好。也就是说,旅游必须把内涵与外延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旅游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作用,也要发挥旅游宣传、引导方面的外延作用,从而让旅游真正成为广大居民高品质生活的体现。
应当说,从今年以来、特别是暑期旅游、十一预订预售的情况看,旅游市场的复苏还是非常快的,已经全面超过2019年水平。对旅游消费,已经不需要有太多担心,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正在形成。关键要看,旅游消费能否突破门票、宾馆、饭店三大元素,在提高旅游综合消费水平、拉动整个消费市场复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多效应,并给其他领域的消费产生更多启示。
实际上,旅游消费除门票、宾馆、饭店之外,能够激活的,且潜力巨大的,还有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购物体验、旅游文化品味。这方面,境外旅游无疑比境内旅游综合效益要大得多。按照美国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中国游客在美国的人均消费在6000美元以上,亦即40000元人民币左右。相反,在国内旅游,除了吃、住、行、门票外,购物水平极低,其他消费也很少。也就是说,旅游的综合消费能力还普遍较低。

虽然说境外旅游与境内旅游者的经济条件存在一些差距,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居民,能够在境内短距离旅游就已经很满足,自然,也就很难享受购物的体验,也不大可能购物。但是,这并不影响有条件居民的购物和文化体验。关键是,我们的旅游景点以及景区所在城市,缺乏能够让游客感兴趣的商品和文化产品,游客想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也找不到切入点,想享受文化产品也没有去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提供游客购物条件、吸引游客享受文化元素、提供能够让游客信任的商品等方面,地方都还没有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更多地方,都在想方设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新的景点,而没有投入足够力量开发旅游纪念品、培育本地的商品品牌、开发城市的文化产品。今年暑期西安能够旅游大火,就是因为《长安三万里》引爆的,淄博能够火出圈,就是烧烤点燃的。其他地方能不能找到类似元素呢?能否也火一把呢。

同时,西安也好,淄博也罢,在购物的体验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动作。游客到这些地方,除了看和吃,购的方面还没有什么表现。如果能够再配上购,那这些地方的旅游综合消费水平就会大大提升,旅游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大大提升。
而从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旅游消费全面复苏来看,对地方如何启动和激活消费市场也是有很多启示的。眼下,很多地方都把启动消费放在旅游和房地产两个方面。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可谓是地方最关注、最用力、最上心的方面。但是,房地产市场恢复,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购房者说了算。而且,吸引不到外地购房者。政策再多,居民的心不动,都是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的。
如果能够把给予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投射到其他领域,包括工业品市场、生活必需品市场,尤其是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等方面,可能效果会更好,可持续能力也会更强。激活消费,不只是需要激活消费者的需求欲望,也要激活生产者的创新动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激活消费效果。像西安、淄博等地把供给与需求紧紧结合起来了,旅游市场也就十分火爆了。如果生产与消费之间也能如此,消费市场是否就能有序恢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