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世界主要大国里,俄罗斯是面临人口危机最大的国家。
据预测,到2046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到1.3亿,比现在少15%
另外越来越惨烈的俄乌冲突,让人口本就稀缺的俄罗斯不断失血,而且失去是俄罗斯珍贵的青壮年。
另外纵观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全球人口曲线,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然而俄罗斯的人口却在多次重大战争、内乱和社会动荡的冲击下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根据资料显示,1910年的俄国人口接近1.6亿,在当时约占全球人口总量的10%。
而俄罗斯的人口在这百年间不升反降,如今仅剩大约1.5亿,下降为世界人口的1.7%。
为何俄罗斯会遭遇看似“奇葩”的人口危机?
本文从历史、民族性、地缘政治和频繁的战争等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国内的动荡导致俄罗斯人口大量减少。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的动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国作为参战国之一,在战争进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战争期间,至少有超过1700万的俄国青壮年应征参战,接近200万人在战场上死亡。战争给本已脆弱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带来沉重打击。
紧随其后的1917年革命浪潮、1918年至1922年的国内战争,不仅导致政权更迭,也伴随着饥荒和瘟疫的肆虐,保守估计夺走了近千万人的生命。
这段时期的俄国,政权更替频繁,社会秩序处于紊乱状态。
农业生产供给不足,基础工业也为战争所掏空。
国家在物质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双重枯竭,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长势头被战争损耗所抵消甚至反转。战火与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强力破坏,造成青年男性人口大量减少,出生率随之下降,给未来几十年的俄国人口稳定埋下严重的隐患。
在1922年苏联成立后,斯大林上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30年代初开始的快速工业化,虽在短期内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但也严重冲击了农村的生产与生活。
1932-1941年间,农业集体化政策遭遇执行不力、管理失衡与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导致苏联境内多地出现饥荒。据后世学者估算,这场饥荒至少导致600万人死亡。
与此同时,斯大林的政治高压统治和大清洗进一步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
一些研究认为,在大清洗以及强制流放等政治运动中,被迫失去人身自由和死亡的人数约达数百万。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人口损失具有多重叠加效应:饥荒、政治迫害与社会动荡共同削弱了苏联的人口基数,直到二战爆发前夕,人口增长依然差强人意。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1941年,苏联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最终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但战争带来的浩劫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残酷。德国“巴巴罗萨”行动的闪电战使得苏联人口密集地区首当其冲,大批平民陷于蹂躏与屠杀之中。
保守估计,苏联在二战中共损失了约2700万人,这其中包括军人和平民,其伤亡规模之大令整个民族在战后都处于沉重的创伤之中。
战争的惨烈导致大量适龄劳动力丧生或终身致残,苏联遭受的经济与社会损失同样难以估量。
无数家庭失去顶梁柱,原本就不高的出生率难以扭转。
战争胜利在表面上为苏联带来地缘扩张与国际地位提升,但却进一步拖累了该国的人口增长。
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虽进行了战后重建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但频繁的意识形态斗争与持续的军事扩张也不断消耗着国内资源与劳动力,为未来的人口危机再次埋下伏笔。
除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战争,俄罗斯(包括其前身俄国、苏联)的人口问题还受到特定民族性格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俄罗斯民族具有典型的“好战但不善战”的特质。
从沙俄时代的不断南下扩张,到苏联时期的军事干预与冷战对峙,再到以后多次对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俄罗斯的军事冲突频率之高一直为世人所瞩目。
然而,这种好战习性并未转换为有效的人口保护机制,频繁参战与对外扩张在不同历史阶段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损失及社会动荡。
与战争行为相伴的是国内长期存在的紧张政治环境。
从沙皇到斯大林,再到后来的多次政权更替,社会动荡造成民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感。
一旦社会缺乏安全感,人们的生育意愿便会降低,加之大量青壮年人口在战争或政治运动中损耗,这些都明显制约了出生率的增长。
在社会文化方面,长期以来,俄罗斯人的饮酒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被认为是导致平均寿命不高的一大原因。
伏特加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过度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常年困扰俄罗斯男性群体,使其整体预期寿命低于欧洲许多国家。
此外,气候寒冷、基础设施发展不足以及部分地区卫生条件欠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人口、偏远地区人口的健康与寿命。
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的人口问题也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
俄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平原与丰富的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按理说,如此庞大的国土与资源优势,应当能为人口提供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然而,俄罗斯大部分领土位于寒带及亚寒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耕作的地域相对有限。
同时,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更高的生存成本,导致一些地区的人口难以稳定增长。
在地缘政治上,俄罗斯面临着欧洲、西亚、中亚和远东多重战略方向,为了确保边境安全或地缘影响力,俄罗斯历史上与多个邻国都存在军备竞赛或直接战争。
维护庞大的国土面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需要投入巨大成本,有限的国内资源分配被优先用于军事或国防工业,而相对忽视基础民生与社会发展。长此以往,医疗、教育、福利等领域的公共投入不足,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与出生率。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赛,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结果是虽然在导弹、坦克、核武器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民用经济和社会福利严重滞后。
许多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生活水平低下,无法吸引或留住年轻人口,进而加剧了人口的流失。
四、频繁的战争:对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破坏纵观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国际格局,虽说世界范围内战争频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俄罗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依然“战事不断”。
俄罗斯(或前身苏联)参与的一系列冲突,包括一战、内战、二战、冷战中多地代理人冲突、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以及21世纪以来在周边地区的多次军事行动。这些频繁的冲突不仅造成大量人口直接伤亡,也带来了社会心理与经济上的深层创伤。
高死亡率:无论是参与正面战场,还是镇压内部叛乱,战争都会带来大规模的人员牺牲,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的死亡率过高,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的速度。
人口外流:战火或政治动荡使部分受过教育、有技能的人口会选择移民海外,寻求更稳定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使俄罗斯在战后或动荡后阶段的经济发展更加困难,也加剧了人口的减少与结构失衡。
创伤心态与生育意愿:频繁经历战争或政治斗争的社会,民众在心理上常会出现不安全感,进而影响生育决策。
同时,战争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紧缺和基础设施破坏,也让新生儿的健康与成长难以得到保障。
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困境:资源富集却难以转化为人口红利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在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却屡屡受挫。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转型过程中遭遇“休克疗法”等激进改革,经济出现剧烈动荡,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攀升,社会保障体系出现漏洞。
在此背景下,一些民众选择移民欧洲或其他国家,留在国内的年轻人也普遍对未来欠缺信心,难以形成稳定的生育意愿。
目前,俄罗斯经济仍较大程度上依赖能源出口和军工产业,在结构上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旦国际环境变化或遭遇制裁,经济发展随之放缓或倒退。
此外,偏远地区交通和通信设施相对落后,医疗、教育和就业机会相对缺乏,使得不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集中的城市群则出现老龄化趋势。
这种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形势也是导致整体人口难以保持增长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俄罗斯之所以在近百年间人口不升反降,既有历史原因,也存在长期的社会与政治结构性问题。
从帝国时代到苏联,再到当代俄罗斯,多次战争、社会动荡与政治清洗相继爆发,吞噬了大量生命。即便在和平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福利和基础建设不足,加之酗酒等文化习惯导致的人均寿命下降,俄罗斯的人口结构依旧面临兼具老龄化与出生率不足的困境。
某种程度上,俄罗斯的“好战”特质也许与其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变相关,为了保持自身安全与影响力,它频繁地与周边乃至更远的势力展开对抗,却又往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力不从心。
庞大的国土面积虽带来资源方面的潜在优势,却被漫长的边境线、极端的气候条件以及庞大的军事防御压力所抵消。
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对人口与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俄罗斯要想逆转人口危机,需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医疗与教育质量,同时还要着力减少军事扩张带来的消耗和人口流失。
未来的俄罗斯究竟能否摆脱近代以来的頻繁冲突与内耗,在重塑国家形象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恢复人口增长的活力,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无法正视并解决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综合性结构问题,“人民”这一国家真正的根基将难以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其所谓“资源大国”的地位也会被人口萎缩与经济困局所掣肘。
俄罗斯的人口危机并非一蹴而就,也不只是单一因素所致;
它是历史长期积累的产物,是战争、政治、经济与社会多重矛盾交织下的结果。
放眼未来,能否“止血”并扭转这个局面,需要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与内部政策上做出深层次改变,需要民众和政府配合,走出“好战却不善战”的传统阴影,真正把握住资源与领土优势,为本国人民创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环境。
正如人们所言,如果少些战火和动荡,多些和平与繁荣,也许才能让这片广袤的欧亚土地迎来生机勃勃的明天。
我来引用一下这位小编在之前文章里的原话-“这种变革的深刻性在于:拥有1.2万辆坦克的俄军,其战略价值已被乌军3000名无人机操作员消解”,你就懂为什么俄罗斯存在人口危机了![得瑟][得瑟][得瑟]因为小编妙笔生花啊![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