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对荷台达省拉斯伊萨港的空袭已致74人死亡,另有171人受伤。
美军发表声明称,美军当日采取行动,袭击了胡塞武装控制的拉斯伊萨港燃料平台,切断了胡塞武装的燃料来源。
这场袭击背后,不仅映射出也门胡塞武装与沙特联军的长期对抗,更折射出俄乌冲突三年来全球地缘格局的深刻重构。
从黑海之滨到红海沿岸,从东欧平原到阿拉伯半岛,国际政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力量重组。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罗斯被持续放血,虚弱不堪。
数据显示,俄罗斯2023年军费开支占GDP比例已攀升至6.1%,远超其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对叙利亚、伊朗等传统盟友的军事援助缩水40%。
这种战略透支直接动摇了由俄罗斯-伊朗-叙利亚巴沙尔—也门胡塞—黎巴嫩真主党—加沙哈马斯构成的"抵抗轴心"。
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垮台、黎巴嫩真主党及哈马斯几乎崩溃。
伊朗胆颤心惊,胡塞武装得到的支持也大为减少。
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性衰退,使得美国-以色列联盟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主动权。
以色列重击黎巴嫩真主党,美国加大对伊朗的压力与英美频繁打击胡塞武装。
导致中东格局大变。
沙特和联酋等海湾国家不再左右摇摆,站在美国的一边。
显然当俄罗斯无法继续制衡美国时,海湾国家选择通过"付费安全"模式换取战略保障。
三、胡塞武装无力反击美以。尽管胡塞武装控制着也门80%的人口区域,但其作战能力存在显著天花板。2023年战场数据显示,该组织发动的跨境袭击中,仅有23%的导弹突破沙特防空网络,且有效杀伤半径不超过200米。其引以为傲的无人机蜂群战术,在遭遇美军电子战后失效率达89%。这种技术代差决定了其难以对抗体系化作战。
美国在也门的军事介入遵循"最小 脚印"原则。
目前确认的参战力量仅为第5特种作战群的132名顾问,主要承担目标定位和情报分析任务。这种克制的背后,是汲取阿富汗战争教训形成的"代理人战争2.0"模式:
由地区盟友承担地面作战,美国提供技术赋能。数据显示,沙特承担的战争开支占比已达78%,2024年国防预算更攀升至750亿美元。
伊朗的困境则更具全局性。
其石油出口受制裁影响已萎缩至60万桶/日,革命卫队海外行动预算遭削减35%。
德黑兰面临战略抉择:要么接受核协议框架下的妥协方案,要么承受美以联合空中打击。以色列摩萨德评估显示,伊朗浓缩铀库存虽达62公斤,但关键离心机组装厂防空体系存在43处可打击节点。
五、美国无法摆平中东的结构性矛盾。即便胡塞武装、哈马斯等组织遭重创,中东仍难实现绝对和平。
库尔德问题、教派矛盾、能源管线争端等结构性问题,注定会使局部冲突维持在年均120-150起的震荡区间。
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扩张、卡塔尔的穆斯林兄弟会支持网络、阿曼的中间人角色,都在持续塑造新的博弈维度。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能源转型正在改变地缘逻辑。
沙特"2030愿景"将非石油收入占比目标设定为50%,阿联酋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突破27亿美元,这种经济多元化努力可能弱化传统安全竞争。
但短期内,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能源走廊的控局权争夺,仍将是各方角力的焦点。
当前中东正处于"后美国时代"与"多极化前夜"的过渡阶段。俄罗斯的战略收缩、东大的谨慎平衡、欧洲的能源焦虑、印度的对冲策略,都在重塑地区力量对比。
美军在也门的精确打击,既是旧秩序最后的肌肉展示,也预示着新规则诞生的分娩阵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唯一确定的是:没有任何单一力量能够完全主导这片连接三大洲的古老土地,持续的动态平衡将成为中东未来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