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马对于安全的态度是,敏创新,而慎应用。
文 /《汽车人》吴毓
上海车展前夕,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发声,安全才智驾,欲速则不达。简简单单10个字,说出了宝马做事的底线与底气。
高翔所针对的,正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种种乱象:似是而非的系统边界、盛名难副的安全响应、虚有其表的控制策略,以及顾左右而言他的能力告知。沙盒监管下的深度测试、问题查找、标准完善、技术研判,反而成为一些企业“摘星揽月”的捷径。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总是和时间赛跑,似乎慢上一秒,都会错失最好的结果。但汽车从来不是电视冰箱洗衣机的叠加,安全更要遵循客观规律,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旋律。

高翔谈欲速则不达,首先是强调造车要有底线。
高翔说,中国合作伙伴常疑惑,为何我们技术集成的推进速度较“慢”——这源于宝马对安全底线的坚持。我们不是慢,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极限测试。任何可能分散驾驶员注意力或影响车内安全的设计,我们都会反复验证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宝马如是说,也如是做。以搭载L2+系统的全新BMW 5系为例,在中国超400城累计测试超13万公里,并针对中国市场完成百余次功能版本更新,其包括的本土化测试超过2000项。
此外,针对自动驾驶单一维度,宝马已完成240万公里全球测试。在全球范围内采集自动驾驶真实场景超过9万个,仅中国本地使用场景也已采集超1万个。

高翔说,或许,我们不是最快落地的企业,但必须保证正确性与安全性。我们会平衡速度与安全——新技术应用必须通过严苛验证,这也是宝马百年造车哲学的根基。
高翔谈欲速则不达,还在强调造车要有态度。
过度渲染“完全自动驾驶”概念,致用户误读系统能力,进而发生错误的决策与判断。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装车,不仅要求驾驶者会用,敢用,更要确保人员安全。
以驾驶辅助功能为例,宝马始终坚持,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即“驾驶在环”。BMW 5系的眼神变道功能,需要驾驶员的眼神确认后方可执行变道,确保方向盘的控制权始终在驾驶员手里。

一方面,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现有传感器在复杂场景下的误判仍是瓶颈,激光雷达在强光下误判率超30%,摄像头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20%……此外,突然闯入道路的动物、非规则超车、人车混行、路权模糊等现象,也为智能车辆的学习与迭代制造障碍。
另一方面,确实有车企将用户变为“测试小白鼠”,把未经验证的功能推送给用户,美其名曰“用户共创”,实则转嫁风险。而宝马坚持“驾驶在环”,潜台词就是绝不将驾驶风险转交客户,体现其对用户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高翔谈欲速则不达,还源自他对新世代产品的信心。
即将到来的上海车展,宝马集团将带来很多全新车型与全新技术,本土研发赋能的数字化座舱,与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尤其值得关注。
前者由软硬件协同工作,人机交互体验可以兼顾直观与安全,驾驶乐趣被提升到全新高度;后者带来可以掌控的强劲加速,彰显宝马品牌基因的同时,达成“快而稳”的驾控新境。

高翔说,我们在产品阵容、用户体验和创新合作方面都会有大力的投入,为客户打造更优的产品体验与服务,为长期成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关注的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期趋势,这也正是宝马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根基。【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