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灵感的滋生地
进入2023年以来,特别是6月之后,我写的东西就很少了,因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更没有写作的冲动。细细想来,是因为与家乡隔离的时间太久了(虽说只有半年多),对家乡太想念,对母亲太牵挂,对家乡的美味太垂涎,无论是味蕾,还是肠胃,抑或是脑神经,都缺乏滋养和促发,终于在双节长假期间冒着风险、顶着疲惫,完美的完成了挑战,写作的灵感也似乎慢慢地在复苏。
虽说现在回想起来离家愈来愈近的那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让人眼花的隧道、强烈的日光和灯光的直射、随意冲出来的车辆、飞扬的尘土,当时是有些懊恼和怨气的,但现在想来,那些都是财富,是因为这些障碍的存在考验了我的意志与定力,让我的生命中多了些许厚重的东西。他们是可爱的,我应该由衷地感谢这些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路的存在让我得以找到回家的方向,虽说有几次走错,但条条道路通家乡,加之能及时纠偏,多花些时间而已,最终还是能够回到村庄,坐在妈妈的炕上。不能不感叹,中国的发展速度真是快,对基础设施是实实在在的重视。曾几何时,处处是泥路和山路,哪里有什么水泥路和柏油路,更不要说高速公路了;而如今从县城回村,不是水泥路就是柏油路,差点就要通到家门口了,真的是方便!即使籿与村之间尚未完全修成水泥路,但那混有石子的泥土路,也平坦了许多、宽阔了许多,以前只不过仅容纳牛车马车至多是拖拉机行驶罢了。
这一次比我春节回家时村里又有了一个变化,村里竟然也安装了路灯(这在发达的南方地区都很少见),我家门前5米处就高高地竖着一盏,这样一来,老人和胆小者夜晚走路也方便多了。这路灯的电使用的是太阳能转换而来的,每户人家用的是电来自呼啸的山风。家乡真正的做到了绿色环保呢!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对空气和土壤不构成任何的威胁。

或许是用电做到不污染环境吧,但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家乡没有任何的企业(悲哀的是这也正是一批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离家不再回归的原因),天空总是那么蓝。特别是在夏日里,大多数时候的天空就似蓝水晶,偶尔点缀上几片或者几缕白云,更给天空增加几许浪漫的诗意。站在山巅,觉得天空是自己的,远望山坡上茂盛的绿草和自由自在垦啃着青草的牛羊,还有长势正好的麦子、土豆和其他豆类作物,泥土的芬芳和植物暗暗孕育果实的醇香会飘到你的鼻翼,进而呼吸到肺里。这样的场景和氛围,真的会让人陶醉!想在山巅用手圈成圈放在嘴边对着空旷的山谷呐喊,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种种情绪;想脱下笔挺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不顾形象地在乡间小路上狂奔,惊起生蛋的鸟儿和翩飞的蝴蝶与伏在草丛中的野兔;想一头扎进泥土中,亲吻最为熟悉的土地,将自己化身为一粒麦子,和“麦伙伴们”一起为鸟儿遮风挡雨;想……

此生最为羡慕的还是农村特有的私家大院(当然城市里也有一些超级富豪们的住宅也是宽敞的),宽敞的院子看起来就很舒服——可惜我已经远离这样的环境很久很久了,而且是永远都无法回去的了!在这样的院子里,人的身心都是放松的,可以遛弯,可以种树种花草种植各种时令蔬菜——既赏心悦目,又能享用到自己挥洒汗水后换来的绿色食品。站在空旷的院落当中,我追忆儿时的印迹——在这里我和小伙伴们玩过贫瘠生活中仅有的独创的游戏,在这里和弟弟在柴草堆里玩过捉迷藏,在这里供过月亮放过炮仗,在这里晾晒过自己暑假割回来的一背一背的青草,在这里学着大人的样子加工过用来砌墙和垒炕的泥坯……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有我虽然心酸却也幸福的童年,如今只剩下满满的回忆了,童年的那些伙伴们也多已晋级为爷爷奶奶辈散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再也难以见面了,别说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了,恐怕迎着面走过来也认不出彼此了,这是时间的无情,也是时代的悲哀。
每每回家乡一次,总会找回许多回忆,沉睡的某根神经会苏醒,各种情绪便会纷至沓来,让我想要奔跑、想要呼喊,想要将种种感慨和情感磅礴地倾泻而出。这,就是故乡能带给我的最为丰厚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