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干不过卖奶茶?霸王茶姬“摇”出400亿市值

建花朵 2025-04-19 10:36:44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撰文丨华见

从拿到赴美“通行证”,到纳斯达克敲钟,霸王茶姬仅仅花了1个多月。

在新茶饮资本故事屡屡破发的当下,霸王茶姬却交出了一份颠覆认知的答卷:2024年营收124亿元,净利率20.3%。

这个靠“原叶鲜奶茶”起家的品牌,用7年时间从西南小城走向全球,成为茶饮界“最会赚钱”的黑马。

至于霸王茶姬是怎么起家的,可以翻看花朵财经此前的作品《霸王茶姬的资本赌局和“东方星巴克”梦想》,今天我们来聊聊几个有意思的点。

卖奶茶竟然比造车值钱

首个交易日,霸王茶姬上涨15.86%,收盘价为32.44美元/股,市值突破59亿美元。创始人张俊杰的净资产因此也达到了21亿美元(约153亿人民币)。

从消费领域看,其市值接近茶饮同行古茗(约54亿美元),但远超茶百道(16.7亿美元)和奈雪的茶(2.1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蜜雪冰城(228亿美元)的中国第二大新茶饮品牌(截至4月18日)。

但跳出领域,霸王茶姬竟然与瑞幸咖啡(87亿美元)、蔚来(79亿美元)、极氪(48亿美元)等知名品牌同处一个市值梯队。

换算成人民币431亿元,比一些传统车企还高几个身位:东风汽车(235亿元)、广汽集团(132亿元)、众泰汽车(101亿元)。

再看看新茶饮“顶流”蜜雪冰城,更以1771.3亿港元(约228亿美元)市值,超越小鹏汽车(173亿美元),直逼携程(358亿美元)、京东(503亿美元)等老牌互联网企业,碾压唯品会(63.9亿美元)。

这种“卖奶茶比造车、做电商更‘值钱’”的现象,颠覆了大众对“科技含量决定估值”的传统认知。

从业绩基本面看,这种市值错位并非毫无逻辑。

当前市值领先的茶饮三巨头(蜜雪、瑞幸、霸王)均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蜜雪冰城2024年净利率17.9%,霸王茶姬更是以20.3%的净利率领跑行业。

反观曾经的网红品牌奈雪,因持续亏损市值已跌至2亿美元;造车新势力们则普遍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除少数头部车企外,多数企业仍在盈利线上挣扎。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在“赚钱能力”面前,概念炒作退居次位。

但茶饮品牌普遍偏高的PE值(霸王茶姬30倍、蜜雪冰城36倍)仍引发争议。这些数据不仅高于餐饮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部分智能汽车与互联网科技公司,与“高科技对应高估值”的惯性思维形成反差。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蜜雪、霸王等新股的限售股解禁期尚未到来,流通盘较小可能推高短期估值,后续股价能否经得住解禁考验,仍需观察企业的持续盈利与扩张能力。

打破“规模诅咒”

新茶饮刚兴起时,大家打的都是规模战,其实霸王茶姬早前也这样。比如疫情期间,别人都采取保守策略,只有霸王茶姬趁机大肆扩张。

但是打到现在,大家都累了,最终都陷入了“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困局,最后只能“断臂求生”。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茶饮行业整体闭店数超20000家,单店日均订单量下滑18%,闭店率连续三年超过25%。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多家新茶饮企业,门店数量增速下滑至个位数。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霸王茶姬就实现了124亿元营收,相当于古茗同期的1.4倍(88亿)。但霸王茶姬门店数量是6440家,古茗有上万家,不足古茗的三分之二。

再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霸王茶姬净利率达20.3%,高于古茗(19.94%)、蜜雪冰城(17.9%),远高于星巴克中国(约15%)。

这就有意思了,霸王不也搞扩张吗?是怎么做到高净利的呢?秘密藏在了“效率”里。

首先是“5秒出杯”的极致效率,自研自动萃茶机将制作时间压缩至8秒,门店人力成本比同行低30%,闭店率仅1.5%(行业平均5%)。

再一个是“做减法”:砍掉水果茶、奶盖茶等复杂品类,聚焦“伯牙绝弦”“花田乌龙”等12款原叶鲜奶茶,SKU仅为竞品的1/3,却贡献91%的营收。

这种“精兵简政”的策略,让霸王茶姬在规模扩张中守住了利润底线。招股书披露,2024年霸王茶姬净利润25.15亿元,相当于每天赚687万元。

把咖啡的玩法“套”到奶茶

在成都春熙路、上海环球港这些热闹的商圈里,霸王茶姬的店常常挨着星巴克开。

创始人张俊杰说得很直接:“我们就是要做茶饮里的星巴克。”

霸王实际动作也如此,“对标”做得还挺细的,从店面、产品到出海,处处都能看出想向星巴克看齐的心思。

超过一半的霸王茶姬开在新一线、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场里,单店面积大多80平米以上,装修风格走的是“东方极简风”,木质装饰、简约配色,看着就很有质感。

虽然一杯茶卖15-20元,但也比星巴克便宜一半,店里的环境让你觉得这不止是买杯饮料,更像是个适合和朋友坐坐、歇歇脚的地方,把传统奶茶店从“街边快消”的感觉,往“稍微精致点的日常消费”上拉了拉。

再说产品这块,他们直接把咖啡那套成熟的品类逻辑“搬”到了茶饮上。菜单里有“TeaLatte”(原叶鲜奶茶),对应星巴克的拿铁;“Teapuccino”(奶油顶奶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对标卡布奇诺;还有冷泡茶系列,从名字到呈现方式都在向星巴克的冷萃咖啡靠拢。

这种“茶饮咖啡化”的命名,好处很明显:消费者不用费脑子理解,看到名字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口味、什么定位,同时也让奶茶从“偶尔喝着玩”的零食感,变得更像咖啡那样适合日常饮用,比如上班路上来一杯、下午办公来一杯,场景更高频了。

最后是全球化布局。现在他们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有156家店,每家店平均每月能卖65万元,比国内很多店生意还好。

招股书里写得清楚,计划到2028年在海外开出上千家店,目标很明确:既然星巴克能用咖啡让全球接受,那咱们就试试用茶走类似的路,把中国的茶饮带到更多地方去。

这种从里到外的对标,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霸王茶姬想借着星巴克的成功逻辑,蹚出一条属于茶饮的高端化、全球化路子。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0 阅读:128

建花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