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
从去年9月份以来,高层多次强调稳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稳定,不仅有助于稳定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和信心,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通过股市“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助力扩内需。
那么,国常会部署“要持续稳定股市”有何深意?业内专家如何评价此项部署?

从基本面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超预期,实现“开门红”,为A股提供支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增量扩面,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4月20日,494家上市公司累计披露523单回购增持贷款,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065.79亿元。
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正在披露中。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4月20日,有309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报,其中,208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67.31%;19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62.14%。其中,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等行业业绩增长态势较好。
4月初,全球股市波动加剧,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出手增持ETF,并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央行等多部门表态,多家央企真金白银护盘,A股韧性凸显。
近日,宽基指数ETF成交量增加,全市场ETF突破4万亿元大关。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4月20日,全部ETF达到40147.98亿元,其中股票型ETF为29528.00亿元。
2024年1月,国务院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针对资本市场波动部署政策,通过完善基础制度、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加强监管等举措,推动市场信心恢复,为股市稳定奠定基础。
去年9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今年1月22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人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次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等部门详细解读该方案,提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等具体举措。
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2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稳住楼市股市”。
今年4月,系列稳市政策体现了国家部委联合行动、中央汇金与地方国资联动、市场与监管协同的特点,形成“政策+资金+市场”三位一体的稳市机制,向市场传递“政策托底+企业自律”的双重信号。
此次政策强调“持续稳定”,意味着政策端不排除有接力动作,以前瞻性政策工具箱实施跨市场精准调控。业内人士分析,比如后续将通过常态化机制(如扩大类平准基金规模、引导险资入市)增强市场韧性。
在资本市场治理层面,“持续稳定”意味着政策工具从应急式干预转向常态化机制建设,这个信号需要捕捉到。
国常会提出,“相关举措一旦推出,要直达企业和群众,提高落地效率,确保实施效果。”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政策逻辑从“应急干预”转向“长效机制”。“直达企业和群众”“确保实施效果”等细化要求,强调通过制度改革、中长期资金引入等举措增强市场韧性,标志着政策工具从短期托底向常态化治理演进。
章俊表示,持续稳定股市可以有效引导预期和提振信心,进而配合和放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了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在稳定股市方面,预计中央和监管层未来还会进一步出台和细化相关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有序入市。
长远来看,对于投资者而言,股市稳定意味着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和投资回报的可预期性。一方面,这有助于引导居民合理配置资产,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稳定的股市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跨境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
业内专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认为,此次国常会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凸显稳股市对经济的重要意义。
去年9月24日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中国股市持续回升向好,“稳住楼市股市”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4月以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尽显霸权主义,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美国、欧洲等地区股市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同时,中国市场各项措施组合拳快速出击、强而有效,有力稳定住了股票市场。
章俊表示,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常会再度强调“要持续稳定股市”,既是短期应对全球金融波动、稳定市场预期的必要举措,更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从经济意义看,稳定股市是多重目标的协同:首先,通过财富效应提振居民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循环;其次,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在美联储政策摇摆、地缘风险升温的背景下,以稳定的资本市场吸引全球避险资金,强化中国作为全球资金“避风港”的定位。
“要持续稳定股市”,国常会对稳股市的最新表态也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政策储备能够“持续”“稳定”股市。
实际上,从2024年央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再到近日多部门协同发力稳定资本市场,我国稳市机制日趋成熟,稳市政策工具箱也日益丰富。
未来,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降准降息、专项债、特别国债、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持续稳定股市”。
在业内专家看来,股市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风向标”,“持续稳定股市”不仅是短期稳定市场的需要,更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途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支撑的关键一环。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持续稳定股市”释放了三重信号:一是通过制度改革促进资本市场“活水长流”,支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二是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引导资金向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聚集;三是强化内外市场联动,在美联储降息延后、地缘风险升温背景下,以政策预期管理对冲外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