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成了流量密码?:苦难叙事何时休,别再拿穷人的艰辛当鸡汤!

星耀幻域觅奇踪 2025-03-14 15:03:55

互联网时代,各种“励志”故事层出不穷,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感动”是不是变了味?近期“工人吃白米饭”事件引发热议,类似的“苦难景观”频繁出现,令人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底层人民的困境?媒体又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白米饭”事件:镜头霸凌与道德审判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博主未经允许,拍摄了一位工人大叔在工地上只吃白米饭的视频,并发布到了网上。视频一出,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大叔不易,但更多的人批评博主是“镜头霸凌”,侵犯了工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说他贩卖焦虑,刻意放大底层人民的苦难。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谁愿意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被别人当成“励志”的素材? 这位博主的动机,真的是出于善意吗?还是仅仅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消费底层人民的困境?这种居高临下的道德审判,缺乏真正的同理心和尊重。

苦难叙事的泛滥:从工地帽舀水到高龄卖烧饼

类似的案例,我们见过太多太多了。工地工人用帽子舀水降温、90多岁老太太深夜卖烧饼、残疾小哥摆摊维持生计…… 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被包装成了“励志故事”,用来教育和激励他人。 仿佛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苦难的发生? 把个体困境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努力,是不是太片面了? 美化苦难,掩盖了贫穷和不公的存在,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难道仅仅是满足了我们道德上的自我感动?

正如王朔所说:“我从不讴歌苦难。” 王小波也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苦难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从苦难中获得了怎样的思考和改变。

拒绝“苦难鸡汤”:我们需要的是务实和尊重

以吃苦为荣?用苦难教育他人? 这种“苦难鸡汤”,我们真的应该少喝一点了。 苦难不是勋章,更不是炫耀的资本。

我们需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苦难: 关注底层人民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的帮助,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减少苦难产生的根源,而不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和尊严,避免过度曝光和消费苦难,而不是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当然,我们也要赞扬那些从苦难中奋起的人,他们的荣耀,不在于他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而在于他们克服苦难的品质,在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论:放下镜头,行动起来

永远不要赞美苦难,更不要拿苦难教育别人。 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底线。

与其举着镜头,对着别人的苦难评头论足,不如放下镜头,行动起来,真正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同理心、尊重和行动,才是我们应该传递的正能量。

期待未来,能少一些“苦难景观”,多一些实际行动,真正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活得更有尊严。

你对“苦难叙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0

星耀幻域觅奇踪

简介:以如常为喜,以如愿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