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伟大的一生,但同时也是极其幸运的一生。
刘邦一生应该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大成的历史前五幸运儿。天时方面,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为他开启了反秦的窗口期;地利方面,丰沛地区井喷的人才储备让他自带创业班底;人和方面,娶了一个嫁妆丰厚的好老婆,创业基金不用愁了;结拜了一个好兄弟,推翻暴秦的硬仗全替他扛了;还每到关键时刻就能遇到各种量身定做的贵人,如张良、郦食其、韩信、陈平等等顶级大才都几乎上天追着往他手里送的……
所以,讲句实在话,咱每次听到一些培训课程翻来覆去就在讲什么创业者要学刘邦的模板,我就心里打冷颤,这种掐头去尾的成功学又不知道会害苦多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或者幻想成功的名利狂徒……没有刘邦那种顶级幸运,你能像刘邦那样获取成功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邦就是不可复制的成功模板嘛,学他只能参考他的精神内核或者某个具体的行为逻辑,整体照搬,你能在电视剧里活够两集都算你厉害。

咱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刘邦和张良一见倾心的故事,看看真实的刘邦到底是不是大家常规印象中“混迹江湖主打脸皮厚”的形象。
刘邦的前半生确实是各种混不吝,跟个二流子差不多。反正就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各种让家里人不省心,跟我们今天的社会闲散人员差不多。
但其实刘邦这个人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知是很深的,他知道“金鳞要遇到风云才能化为龙”,机遇未到之前,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趴着。

可大家以为刘邦平时就搁那干等吗?人家是懂得知道去给自己造势的。比如秦始皇的某次东游就被演绎成了下面这个模样了:
秦始皇为啥东游到今天江苏的徐州地区?因为秦朝的天文工作者发现“东南方有天子气”,秦始皇想来看看是谁敢跟自己争天命。然后,刘邦就把这事揽到自己身上了,说秦始皇是为了自己而来,于是赶紧躲进芒砀山中去了。这不就是等于说自己是天选之子吗?那怎么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呢?找托呗!吕雉和某些人去寻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迹罕至之处精准找到刘邦。为啥呢?因为刘邦待的地方,上空总有运气凝结(龙出没的迹象),所以不难找。这事一传出去,沛县的很多人都对刘邦是真命天子深信不疑了。
这事咱们无需过多解释了,就是刘邦的一种自我包装哈!咱们现在很多网红立人设,其实在刘邦面前,都是小儿科。

但是,立人设、蹭流量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刘邦的终极目的是流量变现,是自己创造一番事业,这在秦朝当时的高压管控环境下,可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所以,还得安静地等风来。
这股东风终于在公元前209年刮来了,因为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吹响了反秦的集结号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的刘邦也不再蹉跎岁月了。他趁着替县里押送一帮劳工去骊山修建皇陵的时机,顺势就起兵造反了。

刘邦起事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特别有讲究、有意思。
因为当时秦朝已乱,所以那些劳工也不想再给秦朝卖命了,所以路上逮着机会就偷摸着逃跑,还轻轻松松地跑掉好些人。然后刘邦就觉得反正交不了差,干脆把好人做到底,大手一挥,就把剩余的劳工全部给放了,表示有事自己一个人担着,让那些劳苦兄弟赶紧各自讨生活去吧。然后,总会有一些纯洁善良的同志不愿意让好人吃亏,便表示以后要跟刘邦共生死、同进退。
当时,刘邦这帮人刚走到哪里呢?刚出沛县不远,也是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做过押运工作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么短的距离,如果不是押运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押运者是不可能轻松跑掉那么多的。能跑掉一两个就算是意外了,还能让你们经常性地成功“越狱”?说明这其实是刘邦在有意放水!

刘邦为什么要故意放水呢?就是在给后面义释其他劳工做铺垫。反正我也完成不了任务了,难逃一死,所以不如由我一个人扛下所有,你们都逃命去吧。我得顺理成章地让你们感觉欠我的。
而且刘邦宣布让那些劳工自由选择的时候是喝了酒的,你们愿意自行逃生就赶紧跑,不愿意自行逃生就跟着我反秦算了。这么大的事,刘邦为什么要在酒后决定和宣布呢?因为“酒后冲动”很多时候是一个绝佳的解释理由。比如有些人不认为刘邦能如此好心,可以用刘邦喝醉了为理由迫使自己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又比如刘邦宣布大家自由选择之后,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留下来跟他造反,那他也完全可以借口自己的酒后胡言乱语不作数,杀几个人胁迫一下大家,这事刘邦不是做不出来的。
总而言之,刘邦这个老六在拿捏人性这方面是自带天赋的。我已经做到我能做到的一切了,要是你们都没一个懂味,那还能怪我吗?

最后有多少人愿意跟刘邦造反呢?十几个!人不多,但刘邦也不嫌少。一方面是聊胜于无,另一方面是干这种杀头的买卖,真心实意永远是组队的首选,逼着人家跟你干并一定是件好事。
然后刘邦就带着这誓死追随的十几个人落草为寇了,中间发生了著名的“高祖斩白蛇”的故事,这事大概率也刘邦团队自己包装出来的。
因为刘邦平时就特别会包装自己,在丰沛两地的名气极大,再加上他背后杵着一个资本大佬——吕雉家,所以很快就集聚了上千人。

然后这个时候,沛县县令也想“下海”了,反秦这是时代趋势,没准自己能封侯拜将呢,不比在秦朝这个即将沉船的破公司当个小小县令强?于是,也密谋造反了。可是,他不明白这是谁的地盘,萧何和曹参这对刘邦的好友趁机就让沛县县令解除之前对刘邦的通缉令,要主动召回刘邦共商大事。虽然沛县县令后来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他自己死于刘邦、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挑起的民乱,而沛县成为了刘邦的革命根据地。
因为丰沛地区很多人都深信刘邦就是真命天子,所以刘邦很快就控制丰沛地区,革命队伍也迅速壮大到了几千人。

但是呢?还是会有人不吃刘邦这一套的。刘邦起事的骨干中,有一个叫雍齿的,就趁着刘邦让他分兵驻守丰县的时机,带着这份丰厚的嫁妆改嫁到了刚刚复国的魏国了。造反这事,我还是相信专业公司。
才出来创业就被手下卷款叛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刘邦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便气急败坏地来找雍齿麻烦。但不好意思,你刘邦当时还是军事小白,夺取丰沛都是靠家乡人内部发力,纯武装夺城你是毫无经验的,所以根本就打不过雍齿。
这里有一个细节哈,为什么刘邦之前夺取丰县那么容易,现在打雍齿又这么难呢?因为之前丰县人们是愿意帮刘邦去驱逐秦朝官府的,这是外部战争;但是人家雍齿也是当地人,人家没有必要去因为你刘邦发动内部战争的。谁赢了我们跟谁,跟谁都一样。

刘邦打又打不赢,家乡人民还不愿意主动帮他,心里很不得劲,懊恼极了。但懊恼归懊恼,问题还是得想办法解决,不然自己将威信扫地!可怎么解决呢?自己不行的情况下,就只能外部寻求助力了。
找谁呢?有门路的话就走门路,没有门路就只能选咖位最大的去试运气了。当时反秦带头大哥陈胜已经生死不明了,陵县人秦嘉新立了景驹为楚王,驻扎在留县,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其实刘邦精挑细选的这条大腿,没过多久就折了。但上天真是眷顾刘邦,正是因为这次寻找外援,他先后跟张良和项羽两个人生贵人结缘。本文咱们只介绍他跟张良的结识过程哈。

景驹当时驻扎的地方在哪里呢?留县!张良最后被封为什么侯呢?留侯!这说明张良跟留县是很有渊源的。这也算是缘分天定吧。
张良这人也特别有意思,他应该算是那个时代最坚定的反秦分子了。为啥呢?因为他们家是韩国的累世贵族,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其父亲张平又接着担任任韩国二朝的宰相。相当于韩国的接连五任宰相都是他们家的人在担任。这一份深厚的国恩让张良在成年之后对于亡其国、毁其家的秦朝那是真正的恨之入骨。
而且,张良是少有的敢想又敢干的猛男,他在成年之后,曾不惜散尽家财去聘请死士刺杀秦始皇。有一次机会终于来了,他聘请一个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经过的博浪沙,准备刺杀秦始皇。但是因为秦始皇当时的车队比较庞大,大力士扔铁锥砸车时,不知道秦始皇坐在哪辆车内,后面是选了一辆最豪华的车辆,扔出了那精心准备的120斤大铁锤,结果误中副车。虽然刺杀秦始皇未成,但张良的猛男名声却不胫而走。

后来,流落江湖的张良又得黄石老人传授《太公兵法》,并预言张良凭借一生所学可以成为王者之师,在十年后天下大乱时兴邦立国。
这种故事可信与否咱不得而知,但是张良这个人生而不凡是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的。
张良当时应该是在下邳一带潜伏着,因为他就是在刘邦带着部队在下邳一带打野时,与刘邦相遇的。

两人互相一打听和介绍,原来两人都是前往留县找景驹入伙的,也都是反秦义士,所以便以同道中人的身份愉快地交谈起来。
这一谈不要紧,直接谈出了后世刘备见诸葛亮那样的千古佳话,人家张良通过一番交谈之后,直接认主了。什么追随景驹反秦,眼前的刘邦才是明主。
那么,刘邦和张良究竟聊了些什么呢?居然让张良聊出了对刘邦这么大的认同感呢?其实就是张良跟别人聊自己的绝活《太公兵法》,别人都听不懂;而跟刘邦聊《太公兵法》,刘邦不光能听懂,还能做到有问有答。所以,张良说:“沛公殆天授。”认为刘邦是天下奇才,一聊倾心,其他人爱谁谁,反正自己以后就爱刘邦一个人了。

很多朋友,对这场影响和改变历史的聊天表示很理解,为啥惊才绝艳的张良会对有点痞里痞气的刘邦一聊倾心呢?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琢磨一下,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交际学上的深奥学问。
第一点,其实真正的高效沟通往往都是互补式沟通。也就是你所表达的是对方所需要的,而对方所传递也恰恰是你所认可的。
比如张良和刘邦之间的沟通,张良是在寻求明主,所以他就会特别在意对方能不能听懂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有没有从谏如流的气度和胸怀;而刘邦是在寻求能臣,所以他就会特别在意对方能不能帮助自己补齐短板、解决问题。

用今天的话来说,刘邦是老板思维在跟张良交流的,而张良则是以战略规划师的思维在跟刘邦交流的。刘邦的使命是制定战略目标、搭建战略队伍、把握战略结果,他的核心诉求是找到合适的人帮自己做成想做的事;张良的使命是梳理战略思路、制定战略途径、找准战略方向,他的核心诉求是然后通过找到愿意听从自己意见的老板,助其完成目标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刘邦当时正处于创业初期,极度需要张良这样的规划大师;而张良也经历各种个人反秦失败,已经转变思想要加盟大平台来实现终极目标。所以他们刚好完美互补。

第二点,有效沟通的过程之中要懂得用自己的专长去试人,用别人的专长来度己。啥意思呢?要想评判对方是不是跟自己一个频道,拿自己的专业特长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要是你跟他聊你的专业和特长,人家一脸懵逼或者毫无兴趣,那就基本上没法跟你聊一块去了;反过来,你最希望人家具备的特质人家不具备或者不愿意表达出来,那也就说明你不是对方的最佳交流对象。
张良为什么跟那么多人都聊过《太公兵法》?看你们听不听得懂是一方面,还要看你们听不听得进去嘛!你懂我在说什么但就是不愿意采纳我的意见,那不是一切都白搭。
所以,我们有很多朋友其实都是不善于交际的。反正就是滔滔不绝地讲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也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愿不愿意听。这不是在浪费口舌吗?假如一个人都不能在你的专业上理解你和尊重你,你还能指望他发自内心地认可你?

第三点,真正高效的沟通一定要有合理的互动的。为啥呢?合理的互动其实也就是合理地出让优越感,会让觉得一切很真实很自然,他不会觉得这一切是装的、是演的。
假如张良跟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听得一头雾水,那就尴尬了,变成张良在鸡同鸭讲了;但如果刘邦急欲证明自己是听懂了的,张良说一句他要回三句,那也会相当尴尬,因为你这个门外汉显得很不尊重张良这个专业人士;所以,得像刘邦那样恰到好处地回应张良,一是表明自己认真在听,态度很好;二是表示自己在思考,悟性很好;三是表示自己敢表达,很有主见。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切忌自嗨式的滔滔不绝,也切忌呆若木鸡地反应迟钝。得跟双人相声中的捧哏一样,恰到好处地给逗哏捧场。

综上所述,现在大家知道很多大佬只要跟一个人聊一聊,就大致能判断出这个人是什么水准、就能悄然判定跟他的亲密度了吧?这些阅人无数的顶级大佬都是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跟你聊上几句,就能从你表露出来的细节把你这个人的素质、修养等等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比如我也曾经参与过很多面试、招聘,有时候,我就只会问一两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就不再多问了。因为很简单道理,你经验、水平如何在你对专业问题的回答中全部展露无遗,问太多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时代,著名的兵仙韩信显然就是一个极其不知道社交的典型。他在项羽那里的求职是不成功的,其实在刘邦那里的求职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他永远只关注自身诉求,而忽视了其他的很多因素。他的社交方式非常低效,社交诉求也有诸多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