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8日,萧三在北京305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生命垂危。他长期患有支气管哮喘,这次又突发肺炎,痰液阻塞气管,导致休克。
萧三的妻子叶华,原本是德国人,如今已入中国籍,此刻正神情凝重地望着她的丈夫。他们的三个孩子——立昂、维加和和平,似乎也隐约察觉到,他们可能很快就要面对没有父亲的日子了。
当时,中国作家协会的朱子奇守在萧三身边,期盼他在临终前能说几句话或写下诗行。
维加靠近父亲的脸,低声问:“爸,想说什么?”萧三的嘴唇微微动了动,发出几个含糊不清的音节。
萧三再次陷入了昏迷状态。
在冷静评估了萧三的病情后,众人意识到他已无法康复,于是决定为他撰写一份悼词,以送别他前往另一个世界。
5月15日,胡耀邦得知萧三病情危急的消息后,立刻动身前往探望。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代表党中央看望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五十多年的老同志,另一方面也是以个人身份慰问一位在延安时期结识的老朋友。
胡耀邦紧握着叶华的手,目光停留在她忧伤的脸庞上。叶华带着明显的德国腔调用中文说道:“耀邦同志,我一直盼着能见到您。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刻,是您救了萧三和我。”
胡耀邦表示:“这是分内之事。”
胡耀邦接着对叶华说:"叶华同志,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出来。"
朱子奇提议道:"手术后能否让专家多待一段时间,以防万一?"叶华表示赞同,这正是她想要表达的意思。
胡耀邦毫不犹豫地拍板决定:“好,就这么定了!”
胡耀邦刚从病房出来,卫生部长崔月犁就赶到了。他对几位负责抢救的专家说:“萧三还有很多作品没来得及整理,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你们一定要尽全力抢救。”
手术启动后,医生首先从气管切口处清理痰液,总共吸出了两盘。随后,立即进行了输血、输液和供氧,三方面同时进行。
没过多久,萧三缓缓地睁开了双眼。
两天后,邓颖超特意到医院送了一束花,向萧三表达关心。聂荣臻也多次打电话了解萧三的病情,并向他表示慰问。
萧三收到了杨得志、康克清、王光美、丁玲等人的关心和探望,这些温暖的举动深深触动了他。
经过一番波折,事情总算化险为夷,整个过程真是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维加好奇地问父亲:“爸,你昏迷时跟我说了句话,我没听明白,到底说了啥?”
萧三因身体不适,言语表达受限,手部微微颤抖,缓慢地在纸上留下了“ES”这两个字母。
维加灵光一闪,脱口而出“Essen”(德语中的“吃”)。
萧三点头示意,接着竖起四根手指。维加立即解释道:“他已经四天没吃没喝了。”
维加向他父亲询问:“您想吃什么?”
萧三艰难地吐出几个字:“赶紧给我弄碗面汤!”
在场的人听完后,纷纷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萧三需要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命。他渴望继续生存,因为心中仍有无法割舍的情感和未完成的责任。
萧三始终惦记着他那些尚未整理的作品。对作家而言,生命固然重要,但作品的价值更为珍贵。
萧三病情加重时,叶华深知丈夫的心事。有一天,胡耀邦来到萧三病房,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叶华原本打算请求组织安排专人整理萧三几十年间留下的数百万字的手稿。
然而,叶华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萧三的顽强令人震撼!为了便于及时清理呼吸道,他的气管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尽管面临如此严峻的健康挑战,他却从炎热的夏季坚持到了寒冷的冬季,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意志。
萧三的首要目标很简单:整理好自己的日记。
那年12月8日,天气异常寒冷,北风呼啸,这种气候条件对患有气管疾病的人来说极为不利。
萧三向党组织坦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
我的诗文集,尤其是延安时期的日记,至今仍未整理完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从未考虑过死亡。然而,当我逐渐恢复意识时,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些珍贵的资料。我决心将它们献给党,绝不能让它们随我而去。为此,我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停止奋斗。……趁我尚有余力和记忆,恳请您再助我一臂之力:请胡华同志牵头,组建一个小团队,加快这些资料的整理进度。一旦这项工作完成,我便可以安心离世。
萧三的这封信真是发自内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的为人,读起来让人特别感动。
就在同一天,胡耀邦在萧三的来信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萧三同志的请求可以考虑批准。从敬重老一辈和保存重要历史资料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满足他的这个愿望。……。请德中同志去探望他,并代为传达我的期望:首要任务是好好休养,尽量延长寿命。
萧三的家人在他面前念出了胡耀邦的批示,听完后,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人的一生中,真正能实现的愿望并不多。在有限的几十年里,忙碌奔波,能完成的事情寥寥无几。萧三在晚年时,唯一的愿望就是整理自己多年前的日记。
那段往事发生在延安时期。那会儿,我们住在窑洞里,条件挺艰苦的,但大家都挺乐观。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晚上点着油灯开会学习。吃的就是小米饭、南瓜汤,偶尔能吃到点肉就很高兴了。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大家心里都装着大理想,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会儿毛主席经常给我们讲课,讲得特别实在,大家听了都特别有干劲。记得有一次,我们开荒种地,手上磨出了血泡,可谁也不叫苦。晚上回来,大伙儿还聚在一起唱歌,唱《南泥湾》,唱《游击队之歌》,歌声在窑洞外头回荡,传得老远。那会儿虽然苦,可心里头特别充实,觉得在干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可还是忘不了。延安教会了我们很多,教会了我们怎么为人民服务,怎么艰苦奋斗。这些道理,到现在都管用。
1938年年底,抗日战争的火热氛围席卷全国,萧三内心的不满和激动再也无法压抑。
在莫斯科期间,他向组织申请返回延安投身抗日战争。经过一系列波折和等待,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关键时刻,任弼时出面协调,成功帮助萧三踏上了归国之路。
萧三在莫斯科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来说,他从1922年年底开始,直到1924年,一直在那里进行学习。
随后,组织安排他回国执行任务。1927年,萧三再次前往苏联,这次他停留了长达12年。
这段时间,他专职写作,创作诗歌并出版了俄语版的《萧三诗选》。
1939年年初,萧三为了行动方便,决定让妻子叶华和才半岁的儿子立昂前往瑞典,投靠她的哥哥。这样安排既能减轻负担,也能确保家人的安全。
叶华的兄长当时在瑞典皇家剧院负责指挥乐团。
1940年3月21日,萧三从苏联进入新疆。他心情激动,高呼:“祖国,我回来了!”
4月21日,萧三到达了位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第二天,也就是22日,邓小平也抵达了同一地点。
萧三在法国留学期间就与邓小平相识。多年后再次相遇,两人都感到十分欣喜。
夜幕降临,林伯渠主持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邓小平在会议上简短发言,强调八路军不仅擅长山地游击战,在平原地区同样游刃有余。他提到,即使日军有上千兵力,也不敢轻易发动攻势。
林伯渠邀请萧三发言时,萧三随即朗诵了一首诗:“第八军!第八军!你为何如此勇猛强悍?……”
邓小平听完,笑着插话道:
4月29日那天,萧三和邓小平搭着一辆大卡车从西安出发,一路开到了延安。车子最后停在了组织部大礼堂的门口。
萧三与邓小平一同登山时,恰好目睹毛泽东从一处窑洞中步出。
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当看到萧三时,他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十多年没见了。”
随后,毛主席邀请他们前往杨家岭的住所共进晚餐。用餐期间,萧三分享了几则国外的见闻。
毛主席微笑着说道:
这是来自国外的报道。
毛主席见萧三想吃辣椒,便打趣道:
如今,咱们可以搞个辣椒爱好者聚会。看看历史上的革命领袖,哪个不爱吃辣椒?季米特洛夫是保加利亚人,他吃辣椒。斯大林来自格鲁吉亚,自然也是个辣椒爱好者。这么看来,吃辣椒的人似乎都有革命精神。
毛主席举起红酒杯,向萧三示意。
萧三和毛主席在年轻时曾是同学,他们先后在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了解。
会谈结束时,毛主席依照他求学时期的礼节,将双手平放于膝盖上,微微欠身行礼后离开了。
萧三在延安待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想念家人,于是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将妻子和孩子接到身边。
叶华抵达中国后,决定更换原名“埃娃”。她的次子维加在延河岸边出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叶华投身于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积极参与纺纱、织布和种植西红柿等劳动。她努力学习中文,尽管说话时仍带着一些德国口音。
叶华为什么会看上萧三?其实,她在1961年9月那天,跟溥仪在政协礼堂门口碰面时,已经解释过这个原因。
虽然我没能成为中国的皇后,但我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著名作家萧三结为连理。这片土地,中国,成了我深爱的第二家园。在这里,我摆脱了曾经的浮躁、浅薄与落后,从一个不懂事的小资产阶级女孩,蜕变为积极投身进步事业、为理想不懈努力的成熟女性。
叶华一直跟随萧三左右,亲眼目睹了他身上诸多优秀的特质。
1980年,四川遭遇了严重的洪灾,萧三决定将《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用于支援灾区民众。
萧三这个人,平时遇到陌生人向他请教,他总是会耐心解答。
湖南一位年轻人计划撰写一部关于毛泽东生平的长篇著作。得知萧三曾出版过《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后,他主动前往请教写作经验。
萧三并未轻视这位年轻人,反而亲自写信回应。他在信中强调,撰写这类作品并非易事,需要对相关领域有深入理解,例如全面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因此,他建议这位青年在动笔前应充分准备,避免仓促写作。
这并非随便应付,也不是刻意打击。
无论收到多少信件,他都会逐一阅读并回复。即便哮喘发作严重,他也从不因此耽搁。
他的助手多次用诸葛亮因过度操劳而早逝的例子来提醒他注意休息。
言出必应。
亲朋好友都盼着“熬过这个冬天就没事了”,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在生死面前,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1月30日那天,维加前往医院探望他的父亲。
萧三紧紧握住他的手,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维加在回家的途中,内心却充满了忐忑。他总感觉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
2月2日,叶华来到医院,亲自准备了两个鸡蛋的蛋白,并喂给她的丈夫萧三。萧三面带微笑,静静地注视着她。
2月3日,萧昆到医院探望哥哥萧三。两人见面时,萧三显得异常兴奋。然而,就在当天晚上,萧三的病情突然恶化,情况变得十分危急。
萧三在2月4日逝世。
叶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她感慨道:"如果他能够再多活两年,我们就可以一起庆祝结婚50周年了。"这句话道出了她对逝去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未竟心愿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