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8月,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从湖南老家发来的电报。一看署名,他特别开心,马上回复说:“希望您能带领学校师生一起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到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去。”
毛主席感到非常喜悦,原因在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的电报。当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代理校长是他的老同学周世钊。
时隔多年,毛主席突然得知老同学周世钊的消息,内心自然充满喜悦。这份意外的音讯,勾起了他对往昔同窗情谊的回忆,让这位伟人难得地露出了欣喜之情。对毛主席而言,能重新联系上昔日同窗,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种喜悦,既源于对故人的思念,也包含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这份久违的消息,让毛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情。
【江青: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同学】
在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周世钊内心充满喜悦。这次通信让两人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自此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这份书信往来不仅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为后续的深入沟通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与周世钊的友谊在这一来一往中得到了延续和巩固,双方都珍视这份难得的联系。
1959年10月,周世钊致函毛泽东,随信附上了陈泽同关于湘潭工业区规划的建议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周世钊在信件中还特意附上了一首自创的诗歌。这种以诗歌交流的方式,正是周世钊与毛泽东之间书信往来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他们以诗会友的深厚情谊。
11月15日,毛主席给周世钊回了一封信。信中,毛主席提到:“在延安时收到了你的来信,但寄到重庆的那封没收到。你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革命斗争,但教书育人也是为人民服务……你担任一师校长,我很欣慰,说明你依然充满活力,未显老态。”
周世钊得知毛泽东称赞他“精神矍铄,活力不减”后,倍感振奋。他下定决心,以更加充沛的干劲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建设,致力于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这一评价不仅肯定了周世钊的现有贡献,更激发了他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他深知,培养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将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0年9月,毛泽东的亲属章淼洪计划返回湖南探亲。临行前,毛泽东特别嘱咐章淼洪,要他去拜访周世钊和王季范,并邀请他们前往北京,共同参与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祝活动。
得知消息后,周世钊难掩内心的喜悦,迅速着手准备。临行前一天,他精心装扮,满怀期待地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周世钊在列车途经河南古城许昌时,利用充裕的时间,决定下车一探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漫步在古城中,他被周围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灵感涌现,随即创作了一首题为《五律?过许昌》的诗。
野史中传说的曹操,秋风掠过许昌。废弃的城池面对着无边的荒野,断裂的石碑躺在夕阳下。整个集市弥漫着炊烟的香气,连绵的田地里豆叶茂盛。如今已是新时代,还有谁会记得那位邺城的霸主?
9月30日中午,周世钊抵达北京后入住惠中饭店。当天下午,他前往中山公园,听取了周恩来总理的报告。
夜幕降临,周世钊和蒋竹如等几位第一师范的老同学结伴来到北京饭店,与已经到京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王季范叙旧。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前几天与毛泽东见面的难忘经历。
看到江青一脸疑惑,毛主席主动给她说明情况。他讲道:“这孩子为人实在,性格淳朴,就是做事有点畏首畏尾。”听完这番解释,在场的人都觉得有道理,江青也认同地点了点头。
1950年10月1日,毛泽东特意邀请周世钊登上天安门城楼,共同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仪式。作为毛泽东的挚友,周世钊站在观礼台上,亲眼见证了这场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
那天,毛主席因为工作太多,忙着和来参加活动的嘉宾们交流,所以没空跟周世钊聊上几句。周世钊也只能从远处看到老同学毛主席那高大的身影。
10月5日这天,周世钊在惠中饭店休息时,接到了从中南海打来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毛主席准备见他,让他待在饭店别出门,车马上就来接他。
下午四点,接周世钊的车准时停在饭店外。上车后,他情绪高涨,很快车子就开到了新华门。
车子驶入新华门后,直接开到了勤政殿。江青早已在殿门外等候。周世钊推开车门,从车上走了下来。
望着周世钊的背影,江青记起毛泽东不久前的评价,内心暗自认同,觉得他确实如毛泽东所言,是个实在可靠的人。
江青带着周世钊进了门,边走边打听他的家庭背景。
毛主席一见到周世钊,立刻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满脸笑容地询问他来北京后的生活状况和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毛主席还特别关心地询问了周世钊的身体健康。周世钊对毛主席的关怀表示由衷的感谢。
随后,毛主席继续询问:“你到北京后,都见了哪些人?”周世钊谨慎地答道:“主席,我见了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王季范。”毛主席接着提议:“请他们过来聊聊怎么样?在他们到之前,我们先出去走走,你看如何?”
毛主席随即吩咐秘书联系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王季范,邀请他们前来座谈。
随后,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安排了两辆汽车。他本人与周世钊共乘一辆,警卫人员则乘坐另一辆,共同前往景山公园。
毛主席和周世钊刚下车没走多远,警卫就过来提醒:“主席,公园里人太多,不太安全,咱们还是上车吧。”毛主席听了,转身对周世钊说:“今天逛不成了,先回去吧。”
周世钊和毛主席在车上聊天时,周世钊提到:“我记得你以前挺瘦的,什么时候开始发福的?”毛主席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腿,回答说:“以前在长沙那会儿,整天东奔西跑,后来在江西和长征期间,经常骑马打仗,活动量大,根本胖不了。到了延安,一待就是十几年,大部分时间在窑洞里写文章,骑马打仗的机会少了,慢慢地就胖起来了。”
周世钊接着问:"我发现你总是自己回复那些老朋友的来信,怎么不让秘书帮你处理?"
傍晚,毛主席和周世钊回到了中南海。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王季范也已被接到那里。随后,毛主席邀请大家一起吃饭。餐桌上,师生们聊得很开心。
晚餐结束后,毛泽东与周世钊等人移步至客厅继续交谈。在谈话过程中,周世钊向毛泽东表达了第一师范师生的共同愿望:“他们非常期待能得到您的指导,并希望您能为他们题写几句寄语。”
毛主席当场答应了全校师生的请求,并对徐特立说:“你在一师教了这么多年,也写几句话,让他带回去!”
在交谈过程中,毛主席注意到周世钊与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王季范等人分别住在不同地点,交流起来颇为不便。为此,他特意安排周世钊搬到北京饭店,与徐特立等人同住一处,以便大家能够更轻松地见面和讨论。
正当众人兴致勃勃地继续讨论时,秘书走进来,向毛泽东报告有重要领导到访,急需商讨紧急事务,希望主席能够立即会见。
看到毛泽东还有其他事务要处理,天色也晚了,周世钊、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王季范等人随即起身,向毛泽东告辞,这次会谈到此结束。
时隔23年,毛主席与周世钊再度相逢,双方都感到无比欣喜。周世钊将这次重逢形容为"幸福的相聚"。这次会面不仅是两位老友的久别重逢,更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周世钊用简单的"幸福"二字,道出了这次见面的珍贵与难忘。
周世钊和毛泽东的结识可以追溯到早年。两人曾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学校同班就读,共同度过了五年的学习时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毛主席:希望你参加人民革命事业】
1897年3月12日,周世钊在湖南宁乡东湖塘镇朝阳村出生,原籍清五都东湖塘石子冲。他字敦元,也用过东园这个别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九岁开始上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酷爱文学和诗歌创作。
1913年春天,周世钊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毛主席成了同班同学。那时候,周世钊才16岁,毛主席已经20岁了,两人相差四岁。
尽管周世钊与毛主席在岁数上相差不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两人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钦佩,最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他们的关系证明了年龄差异并非人际交往的障碍,反而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能够发展出真挚的友情。这种跨越年龄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力量。
周世钊学业优异,深受师生赞誉,尤其对道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展现出非凡才华,曾负责校友会的文学事务。与此同时,毛泽东同样精通诗词艺术,二人因此结缘,经常通过诗歌相互交流,彼此欣赏,乐此不疲。
受徐特立老师言行的深刻启发,周世钊决心投身教育事业,并不断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他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和榜样的激励,坚定地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此付诸实际行动。周世钊在徐特立的影响下,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志向,将教育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并持续为之努力。
1918年夏天,毛主席创建并领导了新民学会,周世钊对此积极响应,成为其中一员。同时,他还担任了工人夜校的管理工作,全力配合毛主席,参与各类革命事业。
1919年,毛主席邀请周世钊出任《湘江评论》的顾问。当时,毛主席在湖南发起了“驱张运动”,号召各界人士参与。周世钊和同学们积极响应,投身于示威游行,用实际行动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事业。
在成功推动"驱张运动"后,周世钊与毛泽东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建了"长沙文化书社"。这家书社成为他们推广先进思想和现代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一渠道,他们向大众传播了富有革新意义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观念。书社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成为了连接新思潮与普通民众的桥梁,为当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20年3月,周世钊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信中,毛主席表达了对两人未来规划的期待,希望双方的计划能够一致,行动也能协调一致。毛主席提到,他认为周世钊是真正关心他并能给予帮助的人,如果两人的计划和行动能够统一,那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
周世钊经过深思熟虑,于6月致信毛主席,建议他返回湖南。信中写道:“兄长一向胸怀大志,如今时机成熟,为何不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为实现理想尽一份力?许多朋友都期待您回湘有所作为,我也赞同您回到家乡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全身心投入党和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在开展革命工作过程中,他曾邀请周世钊共同参与。然而,周世钊有着不同的想法,他深信教育是振兴国家的根本途径,并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持续奋斗。
他们彼此理解并支持对方的决定,没有让分歧影响友谊,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周世钊后来提到:“在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前,毛主席曾与我分享了他的调研成果和思考。”
1921年,周世钊没有参与毛泽东和蔡和森发起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建设,而是选择去南京求学,进入了国立东南大学的教育学院。他这一决定是为了深化自己关于教育救国的理念,为未来做准备。
1922年,周世钊进入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院文学院,专注研究中国文学;1925年,他受徐特立邀请,到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担任国文教师;1926年,周世钊再次回到东南大学继续学业。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周世钊亲自编写了一套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包含了许多相关主题的文章和内容。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这套教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深受师生好评。
1946年,周世钊决定与国民党断绝联系。一年后,他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和长沙妙高峰中学任职,担任教员和教导主任。
1949年7月,周世钊被任命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临时校长。在任期内,他大力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保卫工作,并组织了一系列推动长沙解放的积极行动。
在此期间,毛泽东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为实现理想四处奔波,导致他与周世钊的交流逐渐减少。最终,由于多种因素,两人的联系完全中断。
湖南实现和平解放后,周世钊难掩内心的喜悦,立即提笔向毛泽东寄去了一封信。很快,他就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复。信中,毛泽东勉励周世钊要带领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这次通信,让两位老友重新建立了联系,他们之间的往来在中断了二十余年后得以延续。
【周世钊:毛岸英的牺牲是不是和彭老总有关】
1950年国庆节当天,周世钊受毛泽东主席之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仪式。
那天,周世钊站在天安门前,目睹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他内心激荡,情绪难以平复,眼中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10月5日,应毛泽东的邀请,周世钊前往中南海进行会晤,并共进晚餐。自此以后,毛泽东与周世钊的互动显著增多。
10月27日,毛泽东又一次会见了周世钊和王季范。在交谈中,毛泽东与他们探讨了关于抗美援朝的战略问题。周世钊和王季范听完毛泽东的分析后,深感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毛泽东指出:
美国当前的扩张行动正直接威胁我国东北地区。如果朝鲜被其击溃,即便美军不越过鸭绿江,东北也将长期处于其威慑之下,这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和平发展进程。美国的战略意图是在中国周边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朝鲜方向威胁我国北方,台湾方向牵制我国中部,越南方向则针对我国南部。我们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实质上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有效遏制其进一步扩张的野心,粉碎其战略图谋。
周世钊获悉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悲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平复,他产生了许多思考。然而,考虑到毛主席痛失爱子的巨大悲伤,周世钊最终选择将这些疑问深藏于心,没有向主席表达。
1951年2月,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周世钊正式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一员,并随后被选为民盟湖南省支部的委员。这一事件标志着周世钊在政治领域的进一步参与和贡献。
1951年3月,周世钊因职务调动,前往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政治研究院的进修课程。两个月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进行会面。在谈话过程中,他们谈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捷报,三人对此都感到十分振奋。
9月,毛泽东再次请周世钊、李思安、蒋竹如等到中南海吃饭。席间,三人再次谈到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表示: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胜,关键在于志愿军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战术来对抗敌人,其中坑道战就是一项创新策略。一位美国记者曾评价,即使给美军20年时间,他们也难以推进到鸭绿江。而在我看来,即便再给他们200年,他们依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1952年,周世钊完成在北京的学业后,回到湖南继续担任第一师范的校长职务。次年10月,他随同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贺龙的带领下前往朝鲜执行慰问任务。
1954年,毛泽东与周世钊会面时,他明确表示:“通过抗美援朝,我们不仅展现了军队的威力,也提升了国家的威望。这场战争,现在看来,确实是有其价值的。”
周世钊对毛主席的言论表示认同。接着,他谨慎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毛岸英同志也去了朝鲜……要是您没让他去前线,他可能就不会牺牲了。”
周世钊的一番话,让毛主席陷入了丧子之痛。沉默片刻后,毛主席缓缓说道:“岸英离开家乡,远赴战场,是为了守护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利益,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他献出生命,是为了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维护世界的和平。”
毛主席继续说道:“听到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我心里特别难受,毕竟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孩子。后来有人建议把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我拒绝了。确实,如果我没让他去朝鲜,他可能就不会牺牲,这个说法没错。但作为党中央主席和领导人,如果我不让自己的儿子去抗美援朝、保卫国家,那还能派谁的儿子去?”
周世钊听完毛泽东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不禁潸然泪下。
1955年,周世钊被委任为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同时继续担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三年后,他升任湖南省副省长。在任期间,他频繁走访省内各大高校以及地方县市,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为推动湖南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因公务频繁赴京的周世钊,多次获得与毛泽东深入交流的契机。
1976年4月20日,周世钊在长沙去世,终年79岁;同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周世钊的儿子后来提到:
父亲与毛主席的友谊持续了63年,两人关系深厚,交往频繁,经常通信,还一起讨论诗词。毛主席赞赏父亲是“真心关心我,又能给我帮助的人”,并称他为“贤能之士”。父亲则视毛主席为“胸怀大志的兄长”,并尊称他为“尊敬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