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掰手腕关键时刻,内蒙古惊现超级核矿!是国运还是百年布局?

森罗万象籍 2025-03-30 04:55:26
综述

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新官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中国:再提“美国优先”,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紧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乌克兰,要求用稀土矿产抵扣之前的军事援助。这一举动明显是在为未来与中国在稀土领域脱钩做准备。

就在眼下这个中美博弈的关键节点,内蒙古却突然传来重磅消息:发现百万吨级别钍矿,足可满足中国6万年的能源需求!这钍究竟是什么?它的横空出世,难道真预示着“国运齿轮开始转动”?

钍是什么?

钍(Th),读音为“tǔ”,名字自带一股土味,其发现历程也颇为曲折。别的元素都是先发现,后命名;钍不一样,它是先命名,后发现。

故事始于1815年,瑞典化学大佬贝齐里乌斯在做矿石实验时,发现了一种与锆氧化物相似的新物质,并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索尔(Thor)为其命名。可十年后,他却突然改口称自己搞错了,主动推翻了之前的结论。

原来,贝齐里乌斯深入研究后发现,自己此前找到的只是一种钇的化合物,并不是什么新元素。不过,在寻找新元素的道路上,这位大佬始终坚持不懈。

1828年,他终于在挪威南部勒峰岛的矿石样本中提取到了一种全新的元素,于是再次用“Th”命名它。钍这才正式被“官宣”发现。

说起人类对钍的应用,还有一段惨痛的血泪史。18世纪末,煤气灯虽已发明,但亮度太低,只够勉强照明。后来,一位叫冯·韦尔塞巴赫的大佬对灯罩做了改良,他把灯罩材料换成了一种99%硝酸钍配以1%硝酸铈溶液浸泡的网状布料。

这一改不要紧,煤气灯的亮度直接翻了好几倍。原因在于,煤气灯燃烧中,被氧化的硝酸钍会释放出氧化钍微粒,在高温下氧化钍会散发强光,提高灯焰的亮度。一时间,欧洲各大城市纷纷换上了这种“改良款”煤气灯。

但后来人们才后知后觉,原来氧化钍带来的不止有亮度,还有辐射。氧化钍微粒会随着燃烧扩散到空气中,长期接触会导致辐射中毒,诱发癌症等疾病。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有“黑历史”的钍都被敬而远之,直到人们发现了它在核能方面的强悍潜力。

核能量密码

和铀类似,钍也是一种高熔点,高放射性的稀有金属。但与铀不同的是,钍本身并不能直接发生裂变。不过,当一个普通的钍-232原子核吸收一颗中子后,它会“升级”为钍-233,随后经过两次β衰变,最终变成铀-233,可用于核反应堆燃料。

而铀-233的裂变效率,比铀-235要高百倍,简单来说,1吨钍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吨铀-235或350万吨煤!如果全国每年使用100吨钍燃料发电,就能节省2.5亿吨煤,这对能源结构优化意义重大。

我国在钍资源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据估算,我国钍储量约为30万吨,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而今年年初,内蒙古鄂博又发现了储量高达百万吨的钍矿藏。如果这些钍的能量完全释放,足以支撑我国未来6万年的能源需求。

相比之下,我国的铀资源却捉襟见肘。2022年,我国铀产量仅为1700吨,而需求量高达1.3万吨,长期依赖进口。

因此,我国很早就开始布局钍核能反应堆的研究。1971年,上海的“728工程”就启动了钍基熔盐堆的研究,但由于技术限制,后来改成了普通反应堆。

2011年,我国重启钍基熔盐堆研究,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突破。今年,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堆核电站在甘肃武威已完成测试准备,即将投入实验!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钍核能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能源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熔盐堆破局

相比普通铀反应堆,钍基熔盐堆有那些优点呢?

首先,钍基熔盐堆不需要依赖循环水冷却,安全性大大提升。传统核电站必须建在水源附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事故风险骤增,比如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而钍基熔盐堆使用氟化盐作为冷却剂,冷却后氟化盐会变成固态,有效避免了核泄漏的风险。

同时,钍基熔盐堆还可以在常压下运行。当反应堆温度超出临界点,底部的“冷冻塞”会自动熔融,熔盐迅速流入应急储存罐,链式反应瞬间停止,进一步降低事故可能性。

其次是发电效率。普通铀核电站的热效率通常在30%~37%之间,而钍基实验堆的能量效率可以达到45%~50%。更妙的是,剩余的热能还能用来生产“绿氢”——通过高温将水分子分解为氢气,为钢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提供清洁原料,可谓一举两得。

按照计划,2029年甘肃武威的钍基熔盐反应堆将首次满功率运行。届时,炼钢厂,化工厂等传统依赖化石燃料的领域,将迎来全新的能源选择。待技术进一步成熟,钍基熔盐反应堆还能推广到更多领域,比如核动力潜艇,核动力航母等。

到那时,不管美国加多少关税,是否买我国的稀土,都将不再重要。因为我们手握钍基核能技术,足以开启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钍资源的丰富性和钍基熔盐堆的高效性,足以让中国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领跑者。

其他国家不管是想要资源还是技术,都只能求助于我们。美国的制裁?在钍基能源的巨轮面前,不过是纸老虎罢了。

结尾

当美国还在用“制裁+脱钩”的老招数时,我国早已在戈壁滩下布下了新一代核能的棋局。这盘棋的胜负手,不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不是乌克兰的稀土矿,而是一群中国科学家用几十年的坚守,把曾经被丢进矿渣堆的钍,“炼”成了改写规则的能源底牌。

内蒙古那座百万吨钍矿的发现,无疑为这盘棋增添了一颗关键活子。这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终于遇上了历史级的资源禀赋。这并非什么玄学的“国运”,而是中国人在坚守与探索中,用硬实力拼出来的未来。

0 阅读:0

森罗万象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