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老朱办得挺厚道,在他当了皇帝后,不仅将刘继祖封侯,还开恩荫及刘家子孙,刘家也因此后福无穷。
堂堂开国皇帝,父母去世后却无处埋葬?没错,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幼年时就曾有过这种凄惨的遭遇。
朱元璋出身极为贫寒,小时候的他,用一穷二白都不足以形容他家里的贫困,不仅缺吃少穿,并且父母亲人也相继饿死。
这还不算完,更让人觉得凄惨的是,在其父母去世后,连一块能够埋葬他们的坟地都没有,最终,还是同村的好心人刘继祖送了一块土地,才让朱元璋的父母入土为安。
那么,这个曾经对朱元璋有如此恩情的同乡,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什么下场呢?朱元璋又是如何回报与他的呢?
平心而论,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办得还算是比较厚道,在他登基后,不仅将同乡刘继祖封侯,还大力任用刘继祖的儿子,并且,刘家的后代子孙也因此事沐浴皇恩,享受着朝廷的供奉,而这一切说起来,都要感谢当年刘继祖的大发善心。
有道是好心有好报,这句话放在刘继祖身上最为合适不过。
刘继祖是安徽濠州人氏,祖上经过几代打拼,到了他这一代,家里算是小有积蓄,虽说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至少还能过得去。
他所在的孤庄村,并不是很大,村子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原住民外,最多的就是从外地来这里讨生活的佃户。
其中,有一家姓朱的,格外引人注目。
之所以姓朱的这家佃户引人注目,倒不是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他们在整个村子里,算是最穷的一家人了。
朱家的顶梁柱名叫朱五四,起这个名字,可不是他家里对数学有研究,而是在当时,像他这种身份极为低贱的人,是没有资格起正式的名字的,最多也就是用数字进行代替。
而为了省事,一般都会用出生日期当做名字,因此,朱家人的名字叫起来,都是一连串数字,比如,朱五四共有四个儿子,名字就分别叫做重四、重六、重七和重八。
当然,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叫什么都得吃饭,而为了让一家人吃上饭,朱五四可谓是拼了老命。
朱五四所租种的,是村里最有钱的地主刘德家里的地,说起来这个刘德,按辈分算起来,还是刘继祖的亲戚,只不过相对于刘继祖来讲,刘德更加的有钱。
但是,有钱并不代表着有良心,显然刘德就是这种为富不仁的人。
他给为他种地的佃户所立的规矩极为繁多,不仅要每年按照他所制定的标准缴纳租子,并且逢年过节,佃户们还要拿着大鱼大肉,前去他家庆贺。
除此之外,更让人觉得过分的是,在每年缴租子的时候,他时常会想方设法的克扣数量,因此,佃户们个个都是对他怨声载道。
但又能如何呢?作为佃户,他们没有任何资格来对刘德提意见,因为一旦提了,随之而来的,除了一顿打骂之外,就是被赶出孤庄村。
也就是说,佃户们除了逆来顺受,忍受刘德剥削之外,别无他法。
而朱五四就是其中之一,他每日里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的在田里劳作,为的就是能让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但到了年底,缴纳完租子之后,基本上是所剩无几。
不过,日子虽说很苦,但在朱五四看来,还是很有盼头的,毕竟自己的几个儿子一天比一天大,等他们慢慢长起来,家里的劳力也就越来越多,父子几人只要不怕苦,终归还是会过上好日子的。
朱五四这个朴素的愿望,可以说是当时绝大多数老百姓共同的愿望,但即便是如此简单的期望,还是被无情的破灭了。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发生严重的旱灾,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在旱灾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蝗虫,把田地里所剩无几的农作物全部啃食干净。
面对天灾,当地的富户纷纷逃离家乡,但作为身无长物的朱五四一家人,显然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只能待在这里。
并且,最要命的就是,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
粮食已经绝产了,家里更不可能有余粮,往常若是遇到田地歉收的话,还能去邻居家里暂借,但如今邻居家也是好几天没吃上饭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五四身体越来越虚弱,毕竟不吃东西,时间一长人是不可能顶得住的,而他的妻子也是如此。
终于,在熬了一段时间后,朱五四和妻子再也扛不住,万分不舍的撒手人寰。
此时的朱家,仅剩下两个半大小子,老大重四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饿死,老三重七为了有口吃的,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家里只有莱尔重五和老四重八。
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面对父母去世,这对兄弟还是十分的手足无措,父母的身后事如何操办,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兄弟二人无法结局的问题,为此朱重四和朱重八兄弟二人,不得不找上了为富不仁的刘德。
不过,刘德的反应,让兄弟二人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人心险恶。
原本,兄弟二人是想求刘德看在自己父亲给他家种地多年的情分上,给他们一块荒地,好让他们把父母安葬,已完成入土为安的传统。
但不曾想,到了刘德家后,不仅没能要来荒地,还被刘德一顿毒打,将二人赶出家门,并对他们破口大骂。
这下,就让朱重八和哥哥朱重四走投无路了。
父母已经去世好几天,现在还躺在家里的门板上,如果在这么下去,恐怕身子就要坏了,到时候,更无法处理。
但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绝望的小哥俩,一路走一路哭,漫无目的的再次回到家里。
等到了家里后,看着躺在门板上的父母,小哥俩更是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而这一哭,却被刚好路过的同村人刘继祖听见了。
刘继祖对朱家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也知道朱家很穷,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会穷到这种地步,甚至到了去世的人都无法安葬的程度。
本身在往常,刘继祖就和朱五四打过交道,两家的关系处的还算可以,因此,在看到朱家遭此大难后,刘继祖是真的于心不忍。
他决定帮一帮朱家,太多的忙他帮不上,但帮助处理下丧事,他还是有能力的。
于是,他回家与妻子娄氏商量后,决定将自家位于村头的一块荒地,赠送给朱家,以便让朱五四夫妻俩入土为安。
决定之后,刘继祖来到朱家,并责备朱重八,为什么家里有困难不来告诉他?最后,把自己家里的皇帝位置告诉朱家兄弟,叮嘱他们赶快处理父母的丧事。就这样,在朱家兄弟的感恩戴德下,其父母的身后事总算有了着落,虽说之后,由于没钱置办棺材,不得不找了草席将父母裹住安葬,但总算是让父母能够入土为安。
而朱家兄弟中的朱重八,也自此开始了坎坷的人生,从被迫当和尚,到参加起义军,再到成为一方诸侯,最终一统天下。
曾经因为父母去世没钱安葬的穷小子朱重八,如今却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那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曾经的恩人刘继祖的呢?说起来,刘继祖本人并没有亲眼见证朱元璋称帝,早在数年前,他就因为因病在家乡去世。
而他的妻子娄氏,也在刘继祖死后不久,也随他而去。
不过,刘继祖有个儿子,叫做刘英,就在其父刘继祖去世后,走投无路的刘英听闻昔日好友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诸侯,为了有个活路,几番辗转找到了朱元璋,投奔至他的麾下。
朱元璋在见到刘英后,才得知昔日的恩人已经去世,这让他十分的感慨,但也因此,对刘英十分爱护,不仅对他多有赏赐,还将其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当了一个贴身的侍卫。
为了报答恩人,朱元璋在之后的四处征战时,总是要求刘英镇守在后方,他唯恐刘英遭遇不测,让他无颜面对昔日恩人。
不过,刘英并不以此为傲,反而更加的拼命杀敌,这就让朱元璋越发的看中刘英。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夺取濠州城后,就计划回乡对自己父母的墓地进行修缮,在不久后,朱元璋正式将濠州改名为凤阳,并开始修建凤阳皇陵。
而刘英也因此获得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负责督促皇陵的修建。
到了洪武七年,皇陵的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朱元璋下诏任命刘英为皇陵祠祭署署令,掌管凤阳皇陵的祭祀工作,世代守护皇陵。
自此,刘家就紧紧的与大明朝捆绑在一起,世代享受朝廷的供养。
而当年施恩于朱元璋的刘继祖,虽说没能亲眼看到朱元璋登基,但也被朱元璋追封为义惠侯,其妻子娄氏,同样也被追封为义惠侯夫人。
包括刘继祖的诸多后代,都在明朝的两百多年里,出任过不同的官职,这样的家族荣耀,一直维系到了明朝灭亡。
也就是说,当年刘继祖的一个小小善心,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换来了无法估量的福荫,这一点,应该是刘继祖没有想到的。
行善之家,必有余庆,果然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小结:
朱元璋的同乡刘继祖,在朱元璋的父母去世后,出于好心将自家的荒地赠送给朱元璋,让他用来安葬他的父母,这个在刘继祖看来是很小的善举,却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回报,不仅他本人被追封为侯,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后代,因此事受到了大明朝的供养,因此,朱元璋在处理这件事上,还是做得相当厚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