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因谐音“祥”,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只不过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兴盛,且大象在佛教中也有着重要的文化象征,导致许多人以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象的喜爱是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其实,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传统纹样“象纹”早已发源于久远的中华大地上了,并留下了深刻文化印记。
据传河南省简称“豫”字,中的偏旁“象”,就证明了在我们文明的早期,《说文》又云:“豫,象之大者”,河南就因大象的聚居而文明。因此“豫州”就是“有大象的地方”的意思。只不过随着人类的地盘不断扩张,如今我们只能从出土的文物中去追索大象曾经在河南境内活动的线索了。在河南出土的许多木雕、玉石、青铜等各种材质的大象雕刻和纹理,就是大象曾经群居于中原的证据。
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中国传统纹理“象纹”,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就开始将大象的形象融入到装饰艺术之中。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我们就能看到大象的简练造型。
而象纹开始广泛利用在于商周时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殷王田狩于楚地,获大象二匹”的记载。可以想象,大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物,对于我们的先民来说,必然是力量的象征,而能征服大象,亦是勇气之举。因此一开始或许,狩猎大象,并驯服大象便成了力量与王权的象征。因此,在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器物上就频繁的出现了象纹,尤其在青铜器上。这些器物常用于祭祀、宴飨等重要场合,象纹的运用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殷商与西周时期的象纹多突出刻画的是大象长鼻利牙的特征,风格相对更偏写实。在青铜器的应用上多置于方彝的底部,着重体现的大象力量,温顺和任劳任怨的特质。
到了两汉时期,象群由于中原地区人口的扩张,逐渐迁徙往东南亚地区,因此汉朝时期的野生大象越来越少见。逐渐地,大象成了东南亚地区的贡品,多出现在宫廷宴会和百戏表演驯象活动。或许,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大象与东南亚逐渐形成了强关联的印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兴盛起来,佛教文化中诸多关“吉象”文化的雕塑、图饰,和故事逐渐深入人心,佛教中的“吉象”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可见此时的象纹多与佛教文化相关。但此时在中华大地的南端偶尔还能发现野象群的踪迹,因此,偏安江南的晋朝皇室还是保有了一支宫廷仪仗象队。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的进一步开发,野象在中华大地上再难寻找到踪迹了,即便是江南的百姓都不识象为何物,此时“吉象”的纹理已彻底烙上佛教文化的烙印。
时至宋、元时期,象纹逐渐式微。宋高宗时期是宋朝外交低谷期,因此屡拒东南亚的朝贡要求,大象自然也就断了进贡来源。且高宗朝盛行“违物性”的理论,所以认为认为豢养自由奔跑的大象违背了自然之道,使得象纹在宋朝后期逐渐不再流行了。而元朝则由于蒙古文化的影响,龙纹、狮虎等猛兽纹理逐渐取代了温顺敦厚的象纹。
一直到了明清时期,象纹才又随着“万象更新”、“太平景象”的文化语境而而逐渐流行了起来。自此,象纹的应用更为广泛了,被广泛应用在瓷器、玉器、锦绣等工艺品上,流传至今。
纵观象纹风格在历史演变呈现出的清晰发展脉络。从商周时期写实的表现手法,到汉代艺术化的处理,再到唐代的丰腴表现,两宋时期的写生造型,明清时期的工整写实,每一个时期都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