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物生清净明洁也。”
暮春三月的雨帘中,二十四节气流转至谷雨。谷雨,是个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烟雨如诗的节气,正所谓阴阳交泰好时节。在这样一个时节,《黄帝内经》中"春三月,此谓发陈"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暮春的温润中调理身心。
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此时浮萍初生,布谷鸟梳理羽毛,戴胜鸟栖落桑枝,自然界处处显露出生命的律动。地气升腾,天气下降,天地氤氲之气化作绵绵春雨,滋养着万物生长。这种特殊的自然节律,在中医看来正是肝木生发、脾土受纳的最佳时机。
谷雨时节的温差极大,晨时微凉需添衣,午后暖阳可减衫,傍晚余寒又需斟酌加件外套。这种温差变化最是容易让湿邪趁虚而入,因此古籍《遵生八笺》提醒:"谷雨日,采茶炒藏,可祛病气",便道出了此时祛湿防病的重要性。
饮食之道谷雨时节最是需要饮食调节的智慧。当季食材中,香椿芽与新茶,都是祛湿升阳的天然佳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雨茶,凉肝胆,除湿气",一盏新茶佐以三枚红枣,既能清解肝热,又可温养脾阳。
祛湿健脾的食方在谷雨时节也必须是相当重要的。薏米红豆粥,茯苓山药羹这些看似寻常的膳食,实则暗合《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养生至理。
起居有常谷雨时节的起居之道,贵在"与日同行"。卯时初醒,可推窗纳新,晨光中练习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酉时日落,宜闭户养神,用艾草煮水沐足,引火归元。这种作息暗合《周易》"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相应之道。
暮春的着装艺术在于"层层叠叠"。以背心护住命门,着长衫疏通气机,一条真丝围巾边足以护主颈项,这般穿着既可防倒春寒,又利于湿气的发散。正如宋代养生家蒲虔贯所言:"春时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去",道出了暮春着装的要诀。
谷雨时节自然也是少不了适宜的运动。晨起可习五禽戏之"鹿戏",模仿灵鹿仰脖,疏肝利胆;午后宜练太极拳的"云手",如拨开雨雾,化散湿浊。这些传统导引术暗藏"以形导气"的玄机,正应了华佗"动摇则谷气得消"的养生真言。
情志调理贵在"疏泄有度"。可效法古人"曲水流觞"之雅,与友品茗对弈;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侍弄花草。若遇郁结,可轻叩太冲穴,这个位于足背的"出气筒",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言:"主胸胁支满,喜怒不节"。
谷雨时节,当我们以敬畏之心顺应天时,用传统智慧滋养生命,便能在细雨润物的时节里,让身心如破土的新芽般舒展生长。这或许就是《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