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士?一国之荣耀,笃行担当为万民!

璞因挲果 2025-04-07 09:34:09

很惭愧,第一次被“国士”一词深深打动是在《雪中悍刀行》中,陆诩那句:“当以国士报之。”这是一个天纵之才对至于之人的涌泉相报。虽说对于他所回报者是谁,小君觉得着实没有必要纠结,存此心便足以体现陆诩作为士人的良心,又怎能让人读来不动容。

“当以国士报之”最早出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传。

豫让是晋国正卿智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智瑶兵败身亡,豫让为了替智瑶报仇,不惜毁容颜,吞炭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终被捕获。在得知再无复仇机会后,便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斩衣,以示为主报仇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

当豫让被捕时,赵襄子曾问他:“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的回答是:“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亦是士人对知遇之恩不惜以性命相报的精神。

然而,何谓“国士”?

《左传·成公十六年》有云:“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在这里,“国士”是一国之中最精锐的武士,足以保家卫国,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的概念也早已更迭。

如今所谓的“国士”便如黄庭坚在《书幽芳亭记》中所云的:“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国士”已经逐渐从以力报国,转变为以能力和智慧报国。而所报的国也不再是先秦那一家之小国了,而是泱泱万民之大国。

随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国士"内涵也逐渐从智谋之士升华为道德楷模。孟子提出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将个人修为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径,构建了个体与群体、家国与天下的价值纽带。

也正是如此,形成了每逢文明危机时刻,国士精神就会迸发出惊人能量。

且看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文化基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激活与显现。这种精神觉醒往往能突破阶层界限,在士农工商各个群体中产生共振。

而国士精神的核心特质在于超越性的价值追求,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传统的国士始终将个体价值熔铸于群体命运之中。正如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表面看是实业救国,深层则是践行"士负国家之责"的儒家训导。这种价值取向在近代转型中演化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多元实践路径。

在历史担当层面,国士展现出特有的时空穿透力。如郑和七下西洋不是单纯的航海壮举,而是明朝"怀柔远人"天下观的实践。这种超越当下功利的战略视野,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仍能找到精神回响。

道德境界的纯粹性是国士精神的灵魂底色。这种"见利思义"的道德自觉,源自儒家"君子喻于义"的价值传承。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精神品格更显珍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