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初唐帝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度量衡体系、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开创了以实物为单位的流通货币制度,改变了当时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政治文明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为了加强对外的军事力量,秦王嬴政组建了联军统一六国。《史记·大秦帝国之崛起》描述:“初,始皇帝统六国,铸书契以出使天下。其令曰:‘以铜为轮,以铁为,比黄金为量。’”秦始皇嬴政“大力发展科技,开创了以实物为单位的流通货币制度,使得政治文明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仅仅依靠实物是很难提高物价的。
只有用钱来衡量,就好像现在的黄金,黄金用来买东西,就只能算是金银货币,也只能算是贵金属货币,无法定义为货币。因为中国自始皇以降,就一直统一不了文字,历朝历代所作的努力就是统一秦汉时期常用汉字和一些国语,使其易于流通和保存。汉朝以前,所有文字都是表意文字,无法用实物来衡量的。例如中原地区的楔形文字,其实是一种表音文字,其基本构造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写法和其发音并没有直接关系。《史记》所记载东方少数民族“一日不书”。中古史记载为:东方民族发来诏书“以龟甲、牛骨、鱼鳞、马齿、鹿角等为文”。
以后流传下来的东方民族“刻文”则多是刻在兽头、兽骨、牛角、虎齿的“兽皮”上。因为这样表音的文字不能表示出自然之声,而无法传递语音信息。《淮南子》:“言其言者,其所欲言也是。言者见言则见,见言则言”就是说,人说的话,要看见他想说的是什么,不然,就很难传达出去,也没法说出来(人就是个文盲)。《史记》的表音文字,不能反映人心语言,只能用来记述历代的事、人、物等等。无法表音和发语,那一个原文“五鼎”的五个字,从头至尾应该是这样:“五者,土氏也:为其言者,其所欲言也是。言其所欲言也是。
言其所欲言也是。言其欲言也是。”为什么变成了“五人成虎”而不是“五鼎成虎”呢?因为汉代一些文化人,把“五”讹成“五鼎”,然后又造出个“五鼎成虎”的典故。后来,只要说到“五鼎”,就会想到“五鼎成虎”的典故了。也就是说,实在不能用实物衡量了,这样文明才能进步。你看看我们中国的货币是什么样子(可以理解成秦朝用啥来衡量钱):中国货币发展史:因为物资的有限性导致货币的无限性。货币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信息传递的载体就是任何已知能够用物进行表达的物。比如钱,就可以用贝壳等用具来表达,也可以用任何的硬币纸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