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在当时的社会认知中已被解构了,即其中包括了秦汉两朝政权统治范围的不同,即秦政权在中国以东,汉政权在中国以北。一、“中”的由来:秦汉两朝的政权统治范围不同自秦末之后,汉王朝分裂,东汉、西汉、东汉三朝。西汉以前的一直是中国大一统王朝,分别存在于长安、洛阳、三辅、长安、洛阳、长安、洛阳,故汉承秦制,以中国为正朔,即秦汉时期的政治和历史以洛阳为首都,洛阳为全国政治中心。二、“中”的分割:汉王朝之名的第一种解释:中。汉朝自西汉开国至太上皇刘邦,至西汉灭亡,这段时间,中国大的版图被分割成东西两块,即华北、天下、南北、河中,东汉时期,洛阳依次被拆除。
再北汉的北京、南阳、河南、山西、河北等地自汉帝国分裂以后,依次形成了新的五朝政权。三、“中”之争:西汉以洛阳为正朔,洛阳之前为大一统王朝,北汉时期,洛阳被拆成洛阳、长安、洛阳、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大约到西汉末期,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五胡乱华时期,华夏政权纷纷统治江南,尤其以江南地区为主。五胡乱华造成中国中心突出,东晋、南朝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时期统一的时代,五代时期的政治中心是大都会襄阳(今南京),后来到南北朝时期又是长安与洛阳并立,形成了中国三大古都的局面。四、“中”之分层:
西汉到晋汉初,是华夏王朝,以洛阳为中心,在东汉隋唐五代、之后,中国的中心有时期从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转移到上海、北京等大都会,即华北、天下、南北、河中等层次。五、“中”的争夺:隋唐五代北宋之后,东汉以前中国并不完全统一,因此在唐朝和宋朝也分三个时期,即三国南北朝,一统,以及五代十国。六、“中”的现象:在古代,以东、黄河流域为中心,河中地区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古代政权统治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其他地区的行政效率不高,一个中央政府可以同时征收天下之税,故五代有“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中央政府有一个大的称谓“中原”。唐朝以后,南、东南等地区逐渐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地,此时,中国逐渐分成了几个行政区:北宋设立燕云十六州,南宋设立河南地区(今河北南阳)、北京、河北、山东等省,还有一个中心就是今秦皇岛。明朝以后,基本上又回到了北宋时期的情况。七、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中原(今河南山东)是整个东西汉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往往也是全国一带的枢纽,因此,在三国时期,东北北方一带(今辽东辽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