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号回族乡地处“两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市(张家口市,承德市,锡林浩特市)交汇处。

大二号,原是北方草原边贸商业古镇,也是宗教文化古镇,现为沽源县唯一的民族乡。这里居住着回、汉、满、蒙等几个民族,汉族居多,回族次之,是沽源县多元文化的发祥地。

大二号的起源,要从康熙30年“多伦会盟”,开放了内地和边塞的商贸物流说起,那时候多伦逐渐成为了“张库大道”东路上重要的商贸集市,大二号作为这一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清朝在此设置了货物检查站,是商队歇脚、打尖、补充给养,接受检查的地方,随着“跑草地”“赶趟子”的买卖人越来越多,大二号因为交通四通八达,也逐渐成为方圆百里规模不小的物资集散地和商品转运站。

大二号乡和平定堡、小河子、是沽源三大古镇之一,悠久的人文历史奠定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稀可见的旧城墙,环绕村庄的头道河、二道河、最外围的沙井子河缓缓流入闪电河,和闪电河交相辉映滋润着沽源这片沃土。

大二号回族乡紧扣全县“绿色发展 生态强县”产业布局,依托“一情(回族风情)、一库(石门子水库)、两道(内蒙进京大通道、省道302)”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中国沽源石门体育文旅开发项目、出口蔬菜种植基地项目、民俗风情街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一核、三区”的发展格局,将大二号回族乡整体建设成为集房车露营、健身培训、大众赛事、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多种新型业态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育文旅示范区。

大二号乡是由四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组成是沽源县最小的乡,可乡政府所在地是沽源县最大的村,因为它是有三个行政村组成,它有回、蒙、满、汉四个民族,回族占整个乡镇的三分之一。

2024年9月25日上午,大二号回族乡在乡民族团结进步广场举办了“迎国庆 庆丰收 大团结”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省第十五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庆祝活动。

活动现场同时进行了“送科技”和“送健康”活动,县司法局和县农业农村局发送农业技术书籍,现场解答农民在种养殖中存在的困惑;县卫生健康局邀请河北省中医医院等专家健康义诊,为群众做免费体检、发放药品。

大二号村是回、汉、满、蒙多民族聚居地,全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大二号村里,其中三分之一是回民,回民多居住在村中东头,汉民大部分在村西头。

大二号村位于沽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由东(东大二号)中(二号街)西(西大二号)三个村组成,是大二号回族乡政府所在地。

沽源位于河北省北部,东临承德市丰宁县,南与张家口的赤城县、崇礼县相连,西与张北县、康保县毗邻,北与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接壤。

沽源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河北省北部的坝上地区,闪电河上游,与内蒙古自治区太卜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相邻,是蒙元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辛营乡富山遗址和小厂镇东郭家营遗址就是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九连城淖边的后梁遗址、水泉淖畔的魏华营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

在张家口境内,存有两段燕北长城遗迹,一段位于沽源县东北部,从内蒙古正蓝旗黑城子种畜场向南进入沽源县,经马点村北,向南偏东经西糜地沟,在东糜地沟村北出境,进入内蒙古多伦县,长约15千米。

另一段东起沽源县丰源店乡老掌沟南山,向西北经毡房营、椴木梁、折而西南,经沽源县长胜地、碾盘沟、马场,再向西经桦皮岭入崇礼县经清六营、清五营、清三营、沙岭、青虎沟到崇礼、赤城交界的野鸡山,向南经崇礼县与宣化县交界处的人头山、西高山、东高山、凤凰山,全长约150千米。



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燕北长城就横亘在沽源境内的群山峻岭中。沽源有长城184公里,烽火台294个。

沽源县总面积3654平方公里,辖4镇10乡233个行政村,共有32个民族,总人口2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672人,占比总人口3.95%,其中满族5786人、回族1861人、蒙古族771人、其他少数民族254 人。

沽源县民族乡1个,即大二号回族乡。民族村6个,分别为:长梁乡大石砬村、大二号回族乡东大二号村和二号街村、丰源店乡二道沟村、闪电河乡土井子村、小厂镇棠梨沟村。“两带多节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点位5个,即1个民族乡、3个民族村和1处教育基地。

沽源县博物馆是一座以蒙元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是由旧建筑改建而成。该建筑是沽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属于天主教教堂的一部分,是神甫休息的地方,被称为“神甫寝楼”,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两大部分:一层为沽源历史文物展览,集中展示了沽源县从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历史进程。



从“文明之光”“避暑胜地”到“龙兴之地”“塞外风云”再到“建置溯源”,目光所及皆是历史印记,这些静默的文物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博物馆二层分别重点介绍了闻名遐迩的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和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元代蒙古贵族墓葬梳妆楼元墓群。




2024年2月25日上午,“‘双争’有我,舞出幸福年”沽源县2024年元宵节秧歌大赛在文体广场举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 ,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7月28日,沽源第三届花卉文化旅游季在沽源县霓裳花谷景区盛大开幕。

沽源县依托长梁乡大石砬村在百合花产业方面的优势,以村企合营的形式,投资修建了占地3000余亩的霓裳花谷景区,景区内种植1500亩百合,打造出了壮观的农田花海景观,建设萌宠互动乐园、盘山栈道、印象百合啤酒花园等景点,并配备可入住百余人的休闲度假民宿,形成了集观景、休闲、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旅游度假区。




2024年8月29日,第三届中国藜麦企业家高峰论坛和沽源藜麦丰收节,在河北省沽源县库伦淖尔湖畔开幕。

走进二道渠乡藜麦育种基地、白土窑乡藜麦新品种实验基地、规模化有机种植基地等地,实地观摩沽源县藜麦育种繁殖、种植规模、深加工等情况。

张家口市不断培育壮大藜麦产业,积极创建“沽源藜麦”区域公用品牌,并申报“沽源藜麦”地理标志。



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辐射14个乡镇60多个村3200余种植户,基本形成了集品种选育、示范繁种、机械化规模种植、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亿元以上,已成为华北地区种植规模最大、加工设备最先进的藜麦生产加工基地。

2023年7月19日,沽源县白河源景区举行开园庆典活动,标志着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八方游客。






沽源县把白河源景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国防教育、文化展示、健康美食、越野运动为一体的"京津冀三小时休闲度假第一目的地。



白河发源于张家口市沽源县小厂镇西湾村,西湾村地处燕山支脉的龙泉山。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清澈甘润的泉水从山涧潺潺流出,聚为一泓,奔流南下,经云州水库、白河堡水库,注入密云水库。

白河的源头就是救龙泉,白河上游叫沽河,古称“沽水”。沽河是一个水系,由小蒜沟河、老虎沟河、长胜沟河、大东沟河等多条小河汇集而成,当地人多称之为“救龙泉河”,从棠梨沟流出沽源县境入赤城后叫白河。白河经赤城县,北京市延庆县、怀柔区、密云区,注入密云水库。

棠梨沟位于沽源县南部边陲,以沽源最南端的庞家窑村北为入口,到大东沟门截止,面积约四十平方公里,纵横小厂与小河子两个乡镇。这里沟宽林密,植被茂盛。棠梨沟因沟内的一个主要物种棠梨树得名。

棠梨沟呈“非”字形的沟脉,沟内流淌着的沽河与它东边的一条古道并行,如“非”字中间的两竖。两竖旁边各有三条主要的支沟向外扩散,形成“非”字的左右各三横。沽河西岸的三条支沟分别是明镜沟、棠梨沟和长胜沟;古道东侧的三条支沟分别是大喇嘛洞沟、小喇嘛洞沟和大东沟。

沽源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坝上,平均海拔1536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日数约117天,夏无酷热,秋有凉风;这里是滦河、黑河、白河的发源地,有大小河流15条,水库5座,天然淡水湖泊12处,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大自然同时也赐给沽源草原、湿地、森林、湖泊、沙漠、冰臼、青山于一体的亚高原全地貌,在河北省独一份。



沽源县闪电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特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施的战略性项目,是张家口市连片面积最大的大棚展示区、设施蔬菜观摩区和智慧农业示范区,园区总占地面积3.6万亩,核心区(闪电河村、大西营村)集中连面积2万亩,辐射区(黄羊窝铺村、马神庙村、土井子村)1.6万亩,带动全域5万亩蔬菜产业种植,已成为北京地区重要蔬菜供应基地。

闪电河乡土井子满族村位于沽源县城东20公里处,地处半虎线沿线中心重要节点,总面积23.1平方千米,村内居住满、汉、回等多个民族。

村里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景观小品、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秧歌队、舞蹈队欢庆传统佳节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引导。


村内建成满族村民俗馆,装修村级军人事务活动中心;新增绿化美化植物1.3万株。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进一步提升村民居住的幸福指数。

沽源县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河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那曲曲弯弯的河,那南来北往的鸟,那悠悠湿地的景,一切都透着灵气。

坝上的人民,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出于对光明的追求,以形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为名,使这条长河在草原上叫响。

闪电河是滦河的源头,发源于沽源与丰宁两县交界的小梁山。涓涓细流,穿山越岭,蜿蜒如带,走沽源,绕蓝旗,经多伦,过承德,汇小滦河、武烈河、柳河和暴河诸水,从喜峰口跃长城,奔腾直下,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



闪电河流经的草甸,就是北魏时期曾经的敕勒川,是当年北方游牧民族的夏季牧场、避暑纳凉之地,是金代章宗皇帝诞生的“龙兴之地”,是忽必烈建立著名的“金莲川幕府”的地方,称帝后又将此地改扩建为察罕脑儿行宫。



小宏城与梳妆楼这两处古迹,看似不搭界,读史得知,小宏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多功能办事处,梳妆楼是忽必烈女婿阔里吉斯的享堂。这块封地,是忽必烈女儿出嫁的地方,建设一处消暑纳凉、行围狩猎、宴请宗王、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就顺理成章了。





千回百转的滦河河道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蜿蜒飘落在绿草如茵、花团似锦的大草原上,闪电湖和草原湖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湿地公园两端,成为闪电河湿地最具代表性、最奇特的原生态景观。



2023年12月30日,河北·沽源县库伦淖尔第六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季"开幕。

广大宾客齐聚库伦淖尔湖上,观冬捕盛况、赏冰湖雪景、品美味湖鱼。本届冰雪渔猎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冬捕节,也是距离京津最近的冬捕节。在库伦淖尔冰封的湖面上,进行了圣火采集、祭湖醒网、凿冰冬捕、头鱼拍卖等环节,宾客们近距离接近冬捕现场,一起踏冰寻鱼。

在千里冰封的湖面上,渔民凿冰开眼、下网、穿杆、冰下水线传递,这种捕鱼的方法,当地人叫做“踏冰寻鱼”。

身穿白茬羊皮袄、腰系绑带的渔把头举行了隆重的祭网醒网、祭祀湖神、喝壮行酒仪式,高声诵读祭湖词、醒网词,祈求湖神保佑捕鱼之人岁岁平安,仿佛将人们带回那个悠远的时代。随着震天鼓咚咚的响起,把冬捕仪式正式推向高潮。



打渔郎们豪气万丈,扛起渔具,迈着坚实的步伐,开始冬捕第一网。大型机械绞盘哗哗地转动起来,湖水泛花,千米巨网在冰下徐徐收紧。



来自各地的游客紧盯出鱼口,打渔郎们喊着高亢嘹亮的号子,奋力向一端将网拉出冰面,活蹦乱跳的鲤鱼、鲢鱼、鲫鱼在网中打着滚、撒着欢跃上冰面,十分壮观。

库伦淖尔滑雪场位于张家口市沽源县城北三公里的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建设有滑雪场及二十几项冰上娱乐项目,雪地摩托车、雪地卡丁车等十余种雪上竞技项目。

库伦淖尔冰面上设有狗拉雪橇、雪地转转、雪上飞碟、摩托车、卡丁车、坦克、滑冰场、雪地DIY等休闲娱乐项目,项项精彩!带给您前所未有的新奇刺激和光怪陆离的坝上风情。

库伦淖尔位于沽源县城北三公里处,是坝上地区最大的高原淡水天然湖泊,海拔高达1375米,水域达到9.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5—7米,水温夏季约15—20℃。

库伦淖尔,是一处草原上的圆形海子。周边青草依依,湖水碧波荡漾,而且湖上常有水鸟、天鹅游曳,环境非常优美,是欣赏美妙自然风光好去处。



天鹅湖旁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开放的,可以免费游玩、拍摄,库伦淖尔水阔天高,草茂花美,素有坝上草原明珠之称。



2023年7月9日,首届“中国坝上草原欢乐季”河北·沽源库伦淖尔金莲花旅游文化节在张家口市沽源县库伦淖尔湖畔盛大开幕。

库伦淖尔湖畔金莲花盛开,来自各地的游客赏金莲花风姿、拍草原美景、闻草海花香、品金莲花茶饮,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金莲花旅游文化节持续一个月,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学、夏季露营、男女脱单联谊会等活动,丰富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宣传主题。




五花草甸位于沽源县城南7.5公里、赤宝公路沿线西侧,是迄今为止河北省保存最完好、植被覆盖率最高、最具观赏性的天然草甸。

滦河神韵风景区位于沽源县城东北二十公里处,被康熙大帝御赞为"八百里金莲川百花争艳"的精品部落,滦河源头蜿蜒流转、九曲十八弯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韵之笔,极目远望,天地相连,绿色苍茫,滦河河道千曲百回,逶迤如带。



草原天路沽源段,东端起于平定堡镇双脑包村,与承德市省道御大线的“慢游通道”相连接;西端终于莲花滩乡西坝村,与张北县草原天路衔接。全长约116公里,途经5个乡镇。



沽源以古亭、九龙泉、刀棱山和大石砬四处驿站为中心,对草原天路进行了多点位美陈包装,通过布设起点终点地标、网红打卡墙、路面装饰、岔路口和弯道引导以及大量的沿途创意打卡点等60多处,遍布沽源草原天路116公里区域,沽源草原天路全新亮相。




天路部分打卡点还引入当地绿色蔬菜、马铃薯、藜麦、金莲花等土特产元素,让农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在海拔1314米坐标“草原天路情定沽源”、海拔1537米坐标“草原天路一往情深”等点位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

天路沿线山高坡陡、景观奇峻,蜿蜒的道路、湛蓝的天空,与众多的风车构成了一幅现代风情的自然画卷。驾车而行,身临其境地感受怡人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坝上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