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11月,武汉汉阳一家山姆会员店开业当天,早上8点不到,超市门口已排起数百米长队。
有人带着折叠凳,有人捧着咖啡,甚至有人举着手机直播——他们不是来抢限量球鞋,也不是为了追星,而是为了交260元“门票费”,成为这家超市的会员。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大城市反复上演:一家需要先付费才能进门的超市,为何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甚至挤破头也要加入?
它既不是传统商超的廉价路线,也不是奢侈品的“面子消费”,而是用一场“会员游戏”,将品质、身份感和精打细算的满足感,打包卖给了中国的中产阶层。
“付费入场”背后的筛选逻辑
山姆的会员制看似反常识,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双向筛选”。
260元的门槛费如同一张滤网,过滤掉了只图便宜、不愿为服务买单的消费者,留下的是一群对生活品质有要求、愿意为确定性付费的中产家庭。
一位上海妈妈算过一笔账:普通超市的牛肉每斤便宜10元,但山姆的进口牛排几乎没有水分,孩子吃着放心,算上省下的时间和试错成本,这260元根本不贵。
这种筛选机制带来的不仅是客群的纯粹性,更是一种隐形的身份认同。
在山姆的停车场,会员可以免费停车,非会员则需按小时缴费;购物时,卓越会员的积分和极速达服务让普通会员“望尘莫及”。
这些细节无形中划分了圈层,让会员费变成了一张“中产俱乐部”入场券。正如一位网友调侃:在山姆推着巨型购物车,感觉自己瞬间成了《三十而已》里的顾佳。
品质焦虑下的“安全牌”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山姆的严格品控成了它最大的杀手锏。
一位曾在山姆采购部工作的员工透露:国产食品保质期超过1/3就会被拒收,进口食品超过一半保质期直接销毁。
而且,山姆超市里卖的活鱼,如果被顾客挑中后半小时内死亡,整批鱼都会下架,这种近乎偏执的标准,击中了中产家庭的“品质焦虑”。
一位北京白领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曾在普通超市买到过注水肉,孩子吃完腹泻住院。自此,她成了山姆的忠实会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消费者愿意为“确定性”支付溢价。
货架上的一盒鸡蛋、一瓶牛奶,背后是山姆用规模优势与供应商博弈的结果:通过大批量采购压低成本,再以高周转率维持低价。
看似矛盾的价格与品质,在这里达成了微妙平衡。
“穷鬼乐园”与中产精算师的博弈
有趣的是,这座“中产俱乐部”正被年轻人改造成“穷鬼乐园”。
面对消费降级,他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山姆生存法则:花100元租借年卡、拼单分摊大包装成本、掐准试吃时间“蹭饭”……
社交媒体上,“山姆穷鬼三件套”(鸡蛋、牛奶、贝果)和“试吃攻略”点击量破百万,一位大学生分享:39.9元的烤鸡够宿舍吃两天,试吃摊的牛排盖饭比外卖还香。
这种“精打细算”并未削弱山姆的吸引力,反而扩大了它的用户圈层。
中产家庭买整箱进口水果,年轻人拼单分装;全职妈妈囤积母婴用品,独居白领靠试吃解决午餐。
山姆像一座巨型百货剧场,不同角色在这里各取所需,中产买的是安全感,穷人买的是性价比,而山姆赚的是所有人的会员费。
香港人北上的“反向代购”奇观
2023年,深圳山姆的停车场多了一群特殊客人——挂着港澳车牌的保姆车。
香港主妇Lina每周六北上采购,她的购物清单耐人寻味:10支装洗洁精、5公斤装洗衣珠、整箱车厘子。
这场“反向代购”背后,是山姆对区域价差的极致利用,同一瓶法国红酒,香港售价500港元,山姆仅需299元人民币;一盒澳洲牛排,价差足够支付来回油费。
更微妙的是,香港消费者将山姆视为“内地生活品质”的象征——既能享受国际标准,又能避开本地商超的狭窄与高价。
狂欢背后的隐忧
仔细想想,山姆的火爆,又何尝不是中国消费市场裂变的缩影呢?
当人们既追求品质又渴望性价比,既想彰显身份又拒绝被割韭菜时,山姆的会员制成了最适配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场狂欢并非没有隐忧:大包装商品造成的浪费、代购乱象冲击价格体系、同类品牌如Costco的紧追不舍……
一位零售业观察者预言:山姆的成功在于它赌对了中产的焦虑,但焦虑会变,会员费的门槛能否永远奏效?
你觉得未来,山姆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或者边缘化吗?
参考资料:
交260元才能进门买东西?这门反常识生意,把中产拿捏得死死的 大江网2025-04-17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