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要讲的这位大人物,就是范仲淹。他出生于989年,去世于1052年,字希文,还有个名字叫朱说。范仲淹祖籍在陕西彬州(就是现在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不过是在苏州吴县(现今江苏省苏州市)呱呱坠地的。他可是北宋时期超厉害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学问大得很,在北宋当过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可不幸的是,范仲淹才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谢氏一下子没了依靠,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只能带着小范仲淹,远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瀚家,范仲淹也就跟着改名叫朱说。等范仲淹长大些,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跟母亲告别,一个人跑到应天府(现在河南商丘)书院,拜在了名儒戚同文门下。戚同文老师不光教知识,还以身作则,常跟学生念叨“人啊,就该把行义看得比啥都重要”。这对后来范仲淹养成节俭奉公、当官清廉的作风,影响可大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京赶考,那可是一举中第,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没过多久,他就被派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当司理参军,专门负责处理案子。范仲淹到了那儿,根本不怕有权有势的人,就认事实,把好些积压多年的老案子都给清理了,当地老百姓可喜欢他了。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又被调到泰州海陵西溪镇(在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起了盐仓监官,主要管着淮盐的储存和转运这些事儿。范仲淹到了地方一看,好家伙,当地那海堤因为多年没人修,都破破烂烂的了。这可不得了,农田和老百姓的房子,老是被海涛威胁。他赶紧给江淮漕运张纶写信,把海堤的利害关系讲得明明白白,建议重新修一道结实的捍海堤堰。张纶把这事奏明了朝廷,朝廷就调范仲淹去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当县令,让他全面负责修堤的事儿。天圣二年(1024年)秋天,范仲淹带着通、楚、泰、海(今连云港西南)四个地方的四万多民工,热热闹闹地开工了。可工程刚开始没多久,就碰上暴风雪,紧接着又来一场大海潮,一百多个民工的性命就这么没了。这时候,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就起来了,好多人都嚷嚷着“这堤修不了”。不过也有一些官员支持范仲淹的想法,最后决定接着花钱修堤。可偏偏在这时候,范仲淹的老母亲去世了,他没办法,只能离职回家守丧。但范仲淹他人在家里,心里还惦记着海堤呢,不停地给张纶写信,讲清楚修堤的好处。终于,在天圣六年(1028年)春天,一道长达150多里的海堤修成了,稳稳地横在黄海滩头。以前因为受灾出去逃难的好几千民户,都拖家带口地回来了。大家都特别感激范仲淹,都把这道海堤叫做“范公堤”。
范仲淹可关心国家大事了,在当官的时候,给朝廷上了一份老长的建议书,有上万字呢。他跟朝廷建议,要选那些贤明的人去当州郡长官,举荐有本事、有成绩的人去当县令,把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偷懒耍滑的人清理掉,裁掉多余的官员,杜绝过度的奢侈浪费,严格选举制度,好好培养将帅来加强边防。他还提出了一条十八字的方针:“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这里面可包含了他整顿吏治、让国家变强的改革思想。他的建议,当时朝廷里管事的人可都特别重视。
天圣六年,当时在朝廷当副宰相的晏殊,举荐范仲淹做秘书阁校理。范仲淹一进朝廷,那可是有啥说啥,一点不藏着掖着。当时仁宗皇帝都20岁了,可朝廷里军政大事,全是刘太后一个人说了算。满朝文武都怕太后的威严,没人敢吱声。范仲淹知道了,马上上书批评这事儿,要求太后把权力还给仁宗。这下可把太后给惹恼了,范仲淹直接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当通判。三年后,刘太后去世了,范仲淹又被召回京师,担任右司谏。那时候,山东半岛还有淮河、长江流域一带,旱灾和蝗灾闹得厉害,灾情越来越严重。范仲淹赶紧上书,要求朝廷采取办法救灾,仁宗就派范仲淹去江淮安抚灾民。范仲淹一到灾区,也不顾路上累不累,马上打开粮仓发粮食,还给老百姓治病,很快就有了成效。救灾的事儿办完了,他又呈上《救弊十事》疏,把当时社会上的毛病都指出来了。范仲淹的建议,朝廷采纳了一部分,效果还挺好。明道二年(1033年),他因为参劾宰相吕夷简,得罪了人,就被派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当知州去了。
过了几年,范仲淹又转到苏州当知事。在苏州的时候,他又是积极治理水患,又是兴办学校。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因为治理苏州水患有功,被召回京城,还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的官职,另外还得了天章阁侍制这个荣耀的头衔。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调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带着兵来入侵,范仲淹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接着又改成陕西都转运史。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专门负责防御西夏的军务。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任命为副宰相。宋仁宗催着范仲淹他们赶紧拿出办法,改变当时的政局。范仲淹跟韩琦等人,把自己当官这么多年来一直琢磨的改革思想做了个总结,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宋仁宗挺赞同的,还以诏令的形式,把这些改革措施颁发到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特别轰动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政实施的那短短几个月,北宋的政治局面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焕然一新。
可范仲淹的改革,也招来了朝廷里一大帮守旧派官僚的反对。这些人表面上顺着新政,暗地里却不干正事,还互相勾结,使劲儿诽谤范仲淹他们。庆历五年(1045年)年初,本来雄心勃勃、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宋仁宗,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下诏书把所有改革措施都给废了。范仲淹和富弼被撤掉了军政要职,那些实行了才一年多的新政,也都先后被取消了。范仲淹被调去邠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当知州。这时候范仲淹都快58岁了,边塞那地方冷得要命,他的身体可吃不消。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被调到杭州当知州,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千亩良田,让弟弟找个靠谱的人经营。赚了钱他一分都不要,用这些收入成立了公积金,专门给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送口粮,碰上婚丧嫁娶的事儿,也都给资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他这善举,把天下人都感动了,全国姓范的人都把范仲淹当圣贤一样敬重。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青州,这地方冬天特别冷,他的病更严重了。第二年又要调他去颍州,他硬是拖着病身子去上任。结果刚到徐州,范仲淹就在当年五月二十日去世了,享年64岁,最后葬在了河南洛阳伊川。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一传开,朝廷和民间都特别悲痛。凡是他当过官的地方,老百姓都给他建祠堂、画像纪念他。北宋皇帝听说后,也伤心坏了,追封范公为兵部尚书,还亲自写了褒贤之碑,给他的谥号是“文正”。
范仲淹文学水平那也是相当高,写了特别有名的《岳阳楼记》,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千古名句。他还留下好多特别经典的词作,像《渔家傲》《苏幕遮》这些,风格苍凉豪放,感情特别强烈,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传颂。范仲淹这一辈子,勤奋努力、清正廉洁、为人正直、大公无私,他那种一心为国为民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慢慢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了中华民族,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