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制定史上最严回避制度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4-27 11:00:34

嘿,今天咱要唠唠那位大名鼎鼎的包拯。他出生在 999 年,去世于 1062 年,大伙都叫他包公,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就是现在安徽合肥)人。包拯他爸以前当过朝散大夫,去世后还被追赠为刑部侍郎。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小包拯慢慢长成了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他打小就因为孝顺出了名。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 年),才 28 岁的包拯就考中了进士。可那会儿他父母病得厉害,怎么治都不见好。包拯舍不得离开家去当官,一心要留在家里照顾父母。他这份孝心,被乡亲们夸个不停。就这么过了几年,直到父母都去世了,守孝期也满了,在亲友们再三劝说下,包拯才去当官,这中间可有长达 10 年的时间呢。直到现在,包拯对父母的这份孝敬,都还被大家当作榜样。

包拯一开始在天长(现在属于安徽)当知县,后来又升职,去端州(现在广东肇庆)做知州。这两任干完,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名声就传遍四方了,于是被调到京城,做殿中丞。之后,他又先后担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最后做到了开封知府。这开封知府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就跟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差不多,在整个国家里那地位可显要了。

包拯当官的时候,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苦处,可不像有些官吏,整天就盯着上司的脸色,一门心思猜上司的想法,这就是包拯和很多官吏(尤其是那些贪官污吏)最大的不同。包拯在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期间,不怕辛苦,经常跑到下层去了解民情,就想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有一年,江南地区闹旱灾,老百姓饿得都快活不下去了。包拯知道这情况后,马上就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好解燃眉之急。要知道,开仓放粮可不是小事,按照当时的规矩,得先向皇帝奏请,等批准了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可当时情况太紧急了,就算派人连夜快马加鞭把文书送到京城,再等批示下来,估计最少也得好几个月。到那时候,不知道又得饿死多少老百姓。所以啊,包拯一边派人赶紧向朝廷奏报,一边果断决定先开仓放粮,这才让好多百姓躲过了这场灾难。

还有一回,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结果出了不少问题。运盐这活儿特别辛苦,盐又沉得很,好多差役、士兵,还有拉盐的牲畜都受不了。人都找机会逃到别的地方去了,牲畜也常常累得倒在地上死掉。食盐供应成了个大难题,老百姓的日子也受到影响。可等皇上派人来了解情况的时候,地方上那些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好让自己升职,不但瞒着灾情,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还一个劲儿夸这个制度好。包拯知道后,马上给皇帝写了奏章,请求废除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能自由经营,这样国家还能通过收税增加收入,双方都能获利,老百姓买盐也方便了。他还要求马上追查那些不法官员谎报、瞒报的行为,狠狠惩罚他们。皇帝被包拯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打动了,采纳了他的建议。新的食盐通商法实行以后,国家收入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老百姓也高兴坏了,再也不用为吃盐发愁了。后来北宋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对这个制度还赞不绝口,说:“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包拯的名声传得可远了,连塞外都知道他。《甲申杂记》里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归顺宋朝以后,跟宋神宗说:“我这辈子最佩服包公,他是朝廷的大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了汉族朝廷,就请陛下赐我姓包吧。” 神宗听了挺高兴,就赐他叫 “包顺”,这 “顺” 就是归顺的意思。

心里老想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不会忘了他,而且这种记忆是永远的,还会被写进史书里,这就是流芳百世啊。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去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合肥,把他安葬在合肥城东 50 里的大兴集,这对大臣们来说,可是很难得的荣耀。现在包公祠有一副对联写得好:“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这对联把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总结得太到位了。

在中国的历史和民间,“包青天” 的名字一直流传着,大家都亲切地叫包拯包公。包拯因为执法公正无私、不怕权贵、敢为老百姓做主,深受人们爱戴。如今,包公都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词了。外地游客到了合肥,都要去看看包公祠,怀念这位名垂千古的人民 “公仆”。合肥市南门外的包孝肃公祠,就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英明建的。祠旁边还专门挖了一口井,老百姓叫它 “廉泉”。清朝的李国蘅说:“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 后人还称赞包公 “正气大名留宇宙,道直千秋同岳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