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历史故事迷们!今天咱要来唠唠一位超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就是赵匡胤,那个黄袍加身,一手建立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祖籍涿州,在洛阳呱呱坠地。他原本可是后周禁军的最高统领,后来在公元960年,搞出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陈桥兵变,登上了皇帝宝座,还改国号为宋,这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历史篇章。在他在位期间,那也是相当有作为,先后灭掉了南唐、荆南、后蜀、南汉等割据势力,还在国内削藩镇兵权,鼓励大家务农兴学,刑罚也很慎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说周世宗去世后,他那年纪小小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柴宗训才7岁呀,这小娃娃哪能镇得住场面。赵匡胤呢,就和弟弟赵光义,还有幕僚赵普,三个人偷偷凑一块儿,开始琢磨着篡夺皇位的事儿。
到了公元960年,镇州(就是现在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省定县)有人跑到汴京来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起来,要南下攻打后周。后周的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也没仔细琢磨琢磨这消息是真是假,就慌了神,赶紧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去抵御外敌。甲辰日这天,大军走到陈桥驿(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的地方),就停下来驻扎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陈桥驿四周突然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呼喊声。赵匡胤前一晚喝多了,这会儿才迷迷糊糊醒过来,刚走出卧室,好家伙,就看见一群将领,一个个手里拿着武器,整整齐齐列队站在庭前。为首的赵光义和赵普,带着众人扯着嗓子喊道:“我们这些将领群龙无首,恳请点检(赵匡胤当时的官职)您来做天子!”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回答呢,这些人就麻溜地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唰”地一下披在了他身上,然后“扑通”一声,全都跪下来,大声高呼“万岁”。这事儿,在历史上可太有名了,就叫做“陈桥兵变”。紧接着,赵匡胤就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了汴京。
后周大臣韩通听说这变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忙从内廷一路飞奔回家,想着赶紧组织兵力,跟赵匡胤对抗。可他还没走到家呢,半路上就被赵匡胤的部下给杀了。宰相范质、王溥一看这阵仗,吓得不行,没办法,只能屈服。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就把柴宗训给废了,自己称帝,建立了国号为宋的新王朝,定都汴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宋,还定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放眼一看,天下割据势力多得跟牛毛似的,心里就犯愁了。他找到赵普,愁眉苦脸地说:“我这觉都睡不踏实啊,为啥呢?就因为我这卧榻边上,全都是别人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忙谋划下,赵匡胤先把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人的反抗给击溃了。接着,他采用“先南后北”的策略,一门心思要统一中国。他先后把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这些割据政权都给收拾了,同时还不忘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这皇帝当得,那叫一个有谋略。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八月,宋太祖赵匡胤摆了一桌酒席,把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都请来了。大家喝得正高兴呢,赵匡胤突然叹了口气,说道:“要不是各位兄弟拥立我,我哪能有今天啊。可当了这天子,日子过得可真不舒坦,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的时候逍遥自在呢。现在我几乎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一听,赶紧问道:“陛下您如今贵为天子,还有啥可忧虑的呀?”赵匡胤苦笑着说:“我这皇位,谁不想坐啊!”石守信他们一听,就知道话里有话,赶忙表忠心说:“如今天命都定下来了,谁敢有异心啊!”太祖还是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二心,可要是哪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就算你们不想当皇帝,恐怕也由不得你们吧!”石守信等人一听,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全都跪下了,哭着说:“我们实在是太笨了,压根没想到这一点,求陛下给我们指条明路啊!”赵匡胤这才慢悠悠地说道:“这人的一辈子啊,就跟白驹过隙似的,过得可快了。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能享受安乐嘛。我替你们打算啊,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去地方上当个官,买些良田美宅,给子孙后代留份产业,自己也能天天喝酒作乐,舒舒服服过一辈子。我再和你们联姻,这样君臣之间就没猜疑了,上下都能相安无事,多好啊!”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软硬兼施的话,第二天就很识趣地称病辞职,乖乖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没过多久,太祖又用同样的手段,把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也给剥夺了,还把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都收归中央。这么一来,中国历史上老是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基本上就结束了。
赵匡胤这人,对农业生产那是相当重视。他特别留意兴修水利,还想法子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这么一搞,社会经济发展得可快了。赵匡胤确实是个有作为的帝王,不过呢,他有点太偏重“安内守外”了,还重文轻武,这就导致北宋后来出现了“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还把大量的田地赏赐给那些交出兵权的将领,这么一来,土地兼并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阶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别看赵匡胤是个武将出身,可他特别爱读书,经常是手不释卷。他跟着周世宗平定江淮(就是现在淮河流域)的时候,有人跑去跟周世宗告密,说赵匡胤用好几辆车,拉着自己的私人物品,里面全是财宝。周世宗一听,派人去检查,结果打开车一看,哪有什么财宝,全是几千卷书籍。周世宗就纳闷了,问他:“你是个武将,要这么多书干啥?”赵匡胤回答说:“我没啥好计谋能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点书,长长见识。”
赵匡胤用人可不管你有没有资历。他一方面嘱咐手下的大臣,要多留意选拔有才能但是资历浅的人,让他们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意着朝廷内外的官员,不管是谁,只要他发现这人有啥长处和才能,都悄悄记在本子上。每次官位有空缺的时候,他就把本子拿出来翻翻,选个合适的人去担任。这么一来,大臣们都拼命提高自己的本事。
赵匡胤这人,器量特别宽宏,从来不靠杀戮来让人服气。有一回,他摆宴席招待大臣们。宴席上有个翰林学士,叫王著,他以前是后周的臣子。这王著喝高了,就开始思念起故主,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喧哗起来。大臣们都吓坏了,心里直为他捏把汗。可太祖呢,一点都没怪罪他,还让人把他扶出去休息。王著这醉鬼,还不肯出去,躲在屏风后面,放声大哭起来,好不容易才被左右的人给搀扶走。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怀念周世宗,得严惩。太祖却说:“他喝醉了。在世宗那会儿,我和他同朝为官,我了解他的脾气。他就是个书生,哭哭故主,也出不了啥大问题,随他去吧。”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带着大军回到汴京皇宫。一进皇宫,看见一个宫妃抱着个婴儿,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宫妃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旁边站着。赵匡胤就问他们,这孩子该咋处理。赵普他们回答说:“得除掉,不然以后是个祸患。”赵匡胤却说:“我刚接了人家的皇位,再去杀人家的儿子,我可不忍心。”说完,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之后也没再问过这事儿。潘美呢,也一直没跟太祖提过这孩子。这孩子长大成人后,取名叫惟吉,还当了刺史。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的时候,陈桥守门官特别尽责,把城门一关,死活不让赵匡胤的军队通过。赵匡胤没办法,只能转道去封邱,结果封邱守门官一看大军来了,马上就开门放行。等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不但没怪罪陈桥守门官,反而还给他升了官职,夸他忠于职守;转头就斥责封邱守门官,说他临危失职,直接把他给斩首了。
公元976年,太祖突然病倒了,这一病,就把所有军政人事都委托给赵光义代理。赵光义白天忙着处理朝政,晚上就去万岁殿看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还在御房里批阅奏章呢。突然,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跑过来传旨,说皇上召他赶紧去万岁殿。赵光义不敢耽搁,赶忙就去了。到了万岁殿,只见赵匡胤躺在床上,气喘吁吁,看着他,一时半会儿说不出话来,只是瞪大了眼睛,望着门外,也不知道啥意思。赵光义赶紧让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都退出去。太监们退到门外,站得远远的,就听见殿内好像是太祖在跟赵光义说话,声音模模糊糊的,时断时续,根本听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又看见殿内烛光在墙上摇曳,忽明忽暗的,好像是赵光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就传来斧子戳地的声音,然后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候,赵光义跑到门口,大声传呼太监,让他们赶紧去请皇后、皇子过来。皇后、皇子赶来的时候,太祖已经去世了。就因为这事儿,后人有各种各样的猜疑。有人说赵光义进殿后,趁着太祖昏睡,跑去挑逗在旁边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了,一看这情况,大怒,抄起斧子就朝赵光义扔过去,赵光义躲开了,斧子就戳在了地上;还有人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光义拿着斧子给他驱鬼,所以才有斧子戳地的声音;还有人认为是赵光义谋杀了太祖。直到现在,这“烛影斧声”还是个千古疑案。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为了彻底结束唐末五代的割据局面,他还采取了好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都给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特别有用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