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从未访华的莫迪,放弃对中国的强硬,给自己的历史评价加了分

屏风浊影有人生 2025-03-19 05:00:47

莫迪上台这么多年,为了迎合国内的“反华”情绪,一直以来对中国都是采取的强硬态度,尤其是对中印实控线问题上三番五次挑起事端,甚至爆发了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

这位从2018后到现在连续七年未曾一次访华的印度总理最近这段时间再提起中国的事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措辞变得谦虚又谨慎。就连中印争夺多年的实控线方面也做了让步,莫迪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他到底说了什么让中国人对他的历史评价都多了几分?

莫迪老仙统治了印度这么多年,他当然明白印度究竟是个什么实力,从一开始炒作实控线问题包括对中强硬,都不过是为了炒作并放大国内民粹情绪,为了选票而作秀罢了。莫迪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白印度想要正面击败中国纯属做梦。

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莫迪终于意识到再和中国对抗纯属出力不讨好,这一点从莫迪关于中印实控线问题的最新发言就能看出端倪。

日前,莫迪表示:“想要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关系,对话才是关键。”能够看出,莫迪终于意识到印度需要转向了,说起来老仙折腾中印关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未来再和中国继续对抗搞不好要走尼赫鲁当年的老路了,

以前的时候,印度对于中印实控线问题可谓是和中国针尖对麦芒,印度外长苏杰生不止一次的在媒体面前卖弄自己的“强硬”态度,屡次提出要中国按照印度方案解决问题,表示只有中国先“服软”,中印之间才有谈判的可能。

而自从去年莫迪实现了连任后,就开始逐步缓和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先是将比较了解中国,曾经的印度驻华大使的唐勇胜任命为外交部秘书,专门负责处理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再然后,和中方在喀山举行会谈,中印之间的多年不对付终于迎来了缓和。

说起来,莫迪政府对华态度转变后,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对话”,显然印度和中国多年对峙下来也学会中国那一套“用对话解决争端”的理论了。可是纵观印度的行为,和中国缓和关系也是根据印度自身利益出发的抉择,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缓和并不牢固,印度时刻都在动态衡量对华政策。

莫迪政府寻求避免与中国的冲突

上个月莫迪访美的时候,特朗普还给莫迪“画饼”表示美国会下场帮助印度彻底解决中印实控线问题,但想想也知道特朗普只是口嗨,所以莫迪也压根没信,直截了当的拒绝道:在该问题上印度一贯“遵循双边方式”。

说到底,莫迪之所以缓和和中国的关系一个是因为他赢得了大选短期没有选举压力,另一个就像印度内阁所说,继续和中国在实控线附近对峙除了白白浪费军费外几乎没有收益,而这种得罪中国的行为也严重阻碍了印度对华经济合作。

不过虽然莫迪政府决定缓和对华关系,但是印度国内媒体多年在国内的“恨中”宣传下,印度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绝算不上好,而更多的是把中国当成了印度的“最大假想敌”。就像印度战略界人士对于中国的定位始终是“阻碍了印度成为亚洲领导者的始作俑者”。

所以说中印之间的关系缓和不是莫迪一句两句话就能做到的,除了需要努力改善国内的舆论环境,更应该的做的是拿出印度诚意,否则想要重建与中国的互信,推动深化经贸合作基本不太可能。

结合印度以往的种种“二五仔”行径,这一次莫迪的示好究竟是真心换真心还是两面三刀都不好说,因此面对莫迪跑来的橄榄枝如何分辨,如何把控中印关系的主动权就成了中方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命题。

不过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将会是必然结果,而随着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在中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下逐渐势微,印度必然要考虑新时代下印度和中国的关系。

另外有意思的是,我们都知道尼赫鲁所在的国大党在1962年做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那便是引发了中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而这一点一直都是莫迪所在的印人党打击国大党的最有力“借口”,但莫迪天天批评尼赫鲁前些年自己走的不也是尼赫鲁老路么,甚至一样引发了流血事件。

结语

作为世界上唯二人口超过十亿的国家,从某些角度来讲,印度确实和中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印度国内的各种问题又注定了他的发展比不上中国,可是就像网上一直争论的那个问题:“印度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各位怎么看,但印度想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还是要认真思考如何谨慎处理中印关系。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技术派|印度版东风-17导弹亮相,印军将迎来实用化高超武器》

澎湃新闻《印度投资者峰会午宴上,人们为争抢食物大打出手》

澎湃新闻《“特朗普冲击”与印度经济疲软共同作用下,外资今年已抛售万亿卢比股票》

参考消息《莫迪:希望印中保持“健康且自然”竞争》

环球网《莫迪对华表态积极,中方赞赏,印度舆论关注》

0 阅读:0

屏风浊影有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