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台结婚奖励政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广州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初婚夫妻最高可领4万元奖金,浙江绍兴上虞区、衢州常山县以及山西吕梁市等地也纷纷推出数额不等的奖励措施。这些政策旨在鼓励适龄婚育,应对结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然而,在这一系列举措背后,结婚率下降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中女性婚姻观念与要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结婚率提升的阻碍。
从数据来看,结婚率下降趋势明显。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610.6万对,创下近40年来新低,较2023年的768万对减少157.4万对,同比下降20.5%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又减少15.9万对。结婚率的持续下滑,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诸多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因素中,女性在婚姻市场上要求的变化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教育、职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固然值得肯定。但部分女性在婚姻观念上出现了偏差,过度抬高了择偶标准。在物质层面,对男方的经济实力要求近乎苛刻,不仅要求有房有车,还对房产的地段、面积,车辆的品牌、档次有着明确期望。在收入方面,希望男方收入远超自己,以保障婚后生活的高品质,却忽视了自身在经济上的责任与担当。
在精神层面,对伴侣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也设定了过高门槛。要求男方不仅要长相帅气、性格温柔体贴,还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时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全方位、高标准的择偶要求,使得符合条件的男性数量锐减,许多普通男性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
这种观念的转变,与传统婚姻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婚姻更强调相互扶持、共同经营,夫妻双方携手面对生活的困难。而如今,部分女性将婚姻视为改变生活的捷径,期望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这种功利性的婚姻观念,让婚姻失去了原本的纯粹,也让男性在选择伴侣时感到压力巨大。
以一些一线城市为例,相亲市场上的女性往往将学历、职业、收入等物质化要求罗列其中,形成了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门槛。高学历女性希望男方学历与之相当甚至更高,高收入女性则要求男方收入数倍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婚姻不再是基于爱情和相互欣赏,而更像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与交易。
面对女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男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男性在高要求面前选择“躺平”,他们不再积极追求婚姻,而是更倾向于过简单的单身生活。对他们来说,与其在婚姻中承受巨大压力,不如将精力放在自我提升和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上。这种“躺平”心态,进一步加剧了结婚率的下降。
当然,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压力、社会观念转变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女性婚姻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要提升结婚率,不仅需要政府出台奖励政策,更需要整个社会引导男女双方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女性应摒弃过高、过功利的择偶标准,回归婚姻的本质;男性也应积极面对婚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婚姻重新成为人们向往的归宿,缓解社会的低结婚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