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讲法不讲理?病重丈夫被妻拉黑两年多,死后妻争遗产获40%

胡言炫语 2025-04-25 00:41:48

近日,一起遗产纠纷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陈旭婚后不久身患重病,妻子得知后迅速搬离,对其病情不闻不问,甚至拉黑微信,直至陈旭去世都未曾联系。在陈旭患病的两年里,都是姐姐悉心照料,承担了日常就诊、急救送医等责任,还出钱购买药品和生活用品。陈旭去世后,丧葬事宜也由姐姐一手操办。然而,一年后妻子得知消息,竟以第一顺序继承人身份要求继承全部遗产,最终法院判决妻子仅分得40%,姐姐获得60%。

乍看之下,这样的判决或许会让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陈旭妻子在丈夫最需要陪伴与照顾时选择逃离,违背了夫妻间应有的扶持义务,其行为严重违背道德伦理。而姐姐在这期间付出诸多心血,给予弟弟全方位的关怀与帮助。从情理角度出发,妻子似乎不应分得遗产,全部遗产归姐姐所有才符合大众朴素的正义观和情感认知。可法律的判决却并非完全依据情理,这也正是本案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有扶养能力但对被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同时,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依法可分给适当的遗产。在本案中,虽然妻子的行为令人不齿,但法律对“扶养义务”的界定有明确标准,需达到“遗弃”程度才会丧失继承权 ,妻子行为尚未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遗弃”,所以仅被认定为“少分”而非“不分”。而姐姐作为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依法获得适当遗产,这是法律对其付出的肯定。

这一案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与情理的关系。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它以公平、公正为价值追求,通过明确的条文和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而情理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大众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是一种基于人性和生活经验形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与情理是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法律的制定往往以情理为基础,体现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而情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和适用,使法律更具人文关怀。但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与情理也会产生冲突。

就像本案,从情理上妻子的行为应受到谴责,不应分得遗产;但从法律角度,她仍享有一定的继承权。这种冲突并非意味着法律的冷漠或不合理,而是法律在维护公平正义时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遵循既定的规则和程序。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法律与情理冲突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也提醒着我们,要正确看待法律与情理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情理而忽视法律的权威,任何行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另一方面,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情理因素,尽可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对于个人而言,在面对问题和纠纷时,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传统美德,做到情理与法理的兼顾。

回到这起遗产纠纷案件,法院的判决虽然让人感到很无奈,但它是在法律框架内做出的公正裁决。这一判决既体现了法律对不尽扶养义务行为的规制,也肯定了姐姐的付出,为社会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让我们明白,法律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人对情理的期待,但它始终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0 阅读:3

胡言炫语

简介:看破红尘,喜欢胡言,乱语!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