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三个出顶级大才的地方,第一个是颍川,如:荀彧、戏志才、郭嘉、荀攸等;第二个是荆州,如:司马徽、黄承彦、徐庶、诸葛亮、庞统、马良、蒋琬、费祎等;第三个就是河北,如:是田丰、沮授和刘惠等。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原的人才在颍川,南方的人才在荆州,北方的人才在冀州(河北)呢?
按照曹操的话:“河北义士何其之多,可惜袁氏不能用。”虽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原话,但真实的历史却同样是如此。
沮授,曾为袁绍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并助其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从而统一河北。应该也是他最早向袁绍提出“奉迎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史书上评价他:“少有大志,多权略。”
只可惜,统一河北后的袁绍开始飘了,听不进良言良策,最终导致沮授在官渡之战中被杀。
沮授死后,曹操曾扼腕叹息:“如果自己能够得到沮授相助,天下不足虑。”

▲刘惠
在官渡之战中,当曹操听说田丰已被袁绍关押后,大喜:“袁绍必败”。当田丰被袁绍害死后,曹操则感叹:“如果袁绍能够用田丰之计,自己不一定能胜。”
《先贤行状》更是这样评价田丰:“天姿朅杰,权略多奇。”
只可惜,田丰“刚而犯上”,被外宽内忌、不能用人的袁绍所害。
沮授、田丰都这么厉害了,那么才名位列田丰、沮授之上的刘惠,又该是多么厉害呢?
刘子惠,在《英雄记》中作“刘子惠”,在《后汉书》中作“刘惠”,冀州中山人,曾为冀州牧韩馥的治中从事。
在当时,冀州人口众多,百姓富足,可谓兵粮充足。
期间,并州刺史董卓趁朝中混乱之机进京,并奉迎少帝刘辩进宫,开始掌控整个东汉中央政权。
接着,董卓以朝廷名义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对此,韩馥很担心袁绍起兵攻打自己,于是采纳刘惠的建议,派出数部兵马守在袁绍的门前,以限制袁绍的行动。
不久,董卓废除5岁少帝,拥立9岁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
又因他“狼戾贼忍,暴虐不仁”,搞得人人自危。

▲韩馥
数日后,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京师三公的文书,陈说董卓的罪恶,并将其传送到各个州郡,意图激起各州郡的讨董之心。
韩馥收到文书后,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各位从事询问:“以当前的局势,我们是该帮助袁氏呢,还是该帮助董卓呢?”但是,无论是董卓,还是袁氏,对于他来说,都只不过是在与虎谋皮,后来不就被袁绍给夺去了冀州吗?
刘惠听后,当即勃然大怒:“我们兴兵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帮助袁氏或董卓。”韩馥听后,面现愧色。
同时,刘惠又向韩馥建议,你别忙着起兵,先看看其他各地的动静,如果有人起兵讨董,再起兵响应也不迟。再说,冀州并不比其他州弱小,就算他人有功,也不可能在冀州之上。
对于刘惠之言,韩馥深以为然,所以他主动写信给袁绍,只要你起兵讨董,我一定会积极配合的。
虽然如此,可韩馥依旧还在提防着袁绍,因此在提供军粮时多有扣减,并想以此离散袁绍所部。袁绍与韩馥之间的恩怨可能就是这么结下的吧。

▲袁绍
就在这时,兖州刺史刘岱给刘惠写了一封信,信中陈述了一些董卓的罪恶,并表达了自己讨董的决心,同时谴责韩馥兵精粮足却不能够顾全大义,全力讨贼。
韩馥看到信后,认为是刘惠使自己失了大义,并将所有罪名都给甩给了刘惠,甚至想要杀了刘惠来泄愤。
最终,在别驾从事耿武等人的冒死求情下,刘惠才得以幸免一死,但依然被韩馥罢免了官职,甚至还强迫其服徭役,主要是身披囚衣,打扫宫门外的卫生。也因此,刘惠不久便忧愤而死。
从以上事迹来看,根本看不出刘惠有什么大才,也或许是没有施展的机会吧。至于史书上说他的才名位列田丰、沮授之上,真不知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判断。反正,总感到史书上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事情太多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