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二十四史”缝里流淌的百姓血泪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5-04-08 07:04:40

翻开二十四史,所载无非是建功立业的英雄、封侯拜相的名人、成王败寇的帝王,贯穿这三大主线的历史封面,无不闪耀着“仁义道德”的光辉。

然而,有光辉的地方,必然会有黑暗,甚至是光辉越盛,黑暗越浓。

这三大主线的历史轨迹总是如此:仁君出世,贤臣良将相随,推翻暴政,建立新朝,迎来太平盛世,统治百姓……仁君出世,贤臣良将相随……历史总是这样的更替循环,变的只有朝代的更迭,唯一不变的却是百姓,只不过是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二十四史

从秦朝到清朝的2132年间,几乎采用的都是法家集大成者商鞅的治民理念,是说若用好人管“坏人”(包括“奸人、恶人”),国家就会乱,甚至走向衰弱;若用坏人管好人,国家才会稳定强盛。

理由是,地方豪强像一群群恶狼,若派绵羊去管很可能反而被恶狼给吃了。与其由羊养狼还不如派出更加凶残的鬣狗,才能对付得了这些恶狼。

难怪,皇帝都会重用一些大奸臣、大恶人。

这话听着确实有一番道理,但事实上往往却是恶狼与鬣狗常常狼狈为奸,祸害百姓。

不要说古代,想想后世的一些刺头,为什么常常能得到领导的重用,就能明白个一二吧。

所以,有学者这样形容古代帝王的统治心术:让恶人互相制衡,百姓在恐惧中麻木,如此帝王宝座才能坐稳。

于是,“坏人”反而更容易成为管理者,而善良的百姓却常常只能成为被管理者,在坏人的管理下,善良的百姓除了麻木地忍受着,还能有什么好日子过呢?

结果,只会受到全方位的管控和剥削。所以,百姓总是渴望清官的出世?可现实是,清官反而成为了污浊洪流中的一小股逆流,随时都会被污浊洪流所淹没,几乎很难立足,犹如狼群里进了一只哈士奇,谁都想把他弄死。

因此,有学者指出,贪官才是封建官场的主流,而清官只是粉饰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和烘托帝王的英明仁慈而存在。

同时,史学界普遍认为,从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初步确立,到明清时期高度集权的官僚体系,绝大多数官员不但未能坚守廉洁奉公的基本准则,甚至更是肆意妄为地巧立税种。

就拿周朝的人殉制度来说,早在秦献公的时候就已下令废除人殉,但自汉武帝以来,历朝历代几乎都在强推“独尊儒术”,难怪孔子一生追求的“恢复周礼”中的人殉制度直到康熙年间,才被明令禁止。

▲历史朝代更替表

人殉制,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帝王可以人殉,将相官员就不可以了吗?即使明面上不可以,暗中难道就不会做吗?甚至,古代财主用穷人家的活童为自家早夭的孩儿配阴婚的事都是屡见不鲜,更何况豪门大户。

除了一些家族权争、帝王后宫相斗之外,被人殉的大多是普通的穷苦百姓。

再来看看历朝历代那些超乎想象的税种,你就能明白古代百姓的日子有多血泪了。

后世网络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桥段:如果空气能被控制,百姓呼吸也要付钱;如果太阳能被控制,百姓晒太阳也要付钱。

这看似是个冷笑话,但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并不少。

周厉王姬胡时期,为敛财曾下令百姓喝水需交“饮水税”,否则不得饮水。

▲有“美髯公”之称的关羽不知是否被收过“捋须税”

清朝时期,贪官为了搜刮钱财,看到进城的百姓穿着草鞋,便规定凡穿草鞋进城者必须捐钱,称其为“穿鞋捐”。

百姓见状,便光着脚进城。谁知,贪官又规定了一个“赤脚捐”,就是光脚进城也要交税。

这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难怪清朝的民变和农民起义的频次最多。

清朝时期,还有一个天下第一税关——崇文门,商旅们称之为“鬼门关”。

根据清代陈康祺编著的《郞潜纪闻三笔》记载,这里的胥吏“最侈且暴,言官屡劾,谕旨屡诫,而积习如故也。”就算多有言官弹劾,也无济于事,甚至就连入朝觐见皇帝的一方大员,也必须上税才能进去。

例如:康乾盛世的清乾隆年间,山东布政使陆耀入朝觐见乾隆帝,在通关时就被税吏拦住索税,因税费太高实在出不起,只得干脆将自己的行李都留在城外,胥吏这才免为其难放其通行。

一方大员都被如此盘剥,一方大员因税太高都出不起,就更不要说普通百姓会遭到怎么样的盘剥了,这简直不敢想象。

清代查嗣瑮曾作诗讽刺这种乱象“九门征课一门专,马迹车尘互相连。内使自取花担税,朝朝插鬓掠双钱。”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民国时期有一个山西军阀,无意中看到了一群百姓正在晒太阳,于是灵机一动,竟带着人上前宣布征收晒太阳税,这种敛财的手段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宋朝时代,穷苦百姓为了避免发生因重赋税而无法活下去的悲剧,年迈寡居的老母迫不得已改嫁。

▲从分到合的赋与税

其实,这些只是历史上奇葩税种的冰山一角,还有:秦汉的“捋须税”,明清的“粪捐”,民国广东的回唐捐(指华侨归国)、纳妾捐、蓄婢捐、置田捐、建屋捐等,以及肥尸税、喝水税、咖啡包装税、纹身税、鸡肉税、落地税、新婚税、鸡鸭税、花生税、和尚税、道士税、鸟枪税等等,各种巧立名目的赋税可谓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若这些赋税统统施压在百姓身上,那真是在要人命。

说白了,这些赋税名目大多都是执政者为了压榨百姓而设置的,尤其每到一个朝代的晚期,这种现象也就越苛刻。

那么,历史走向为什么会是“仁君出世,贤臣良将相随,推翻暴政,建立新朝,太平盛世,统治百姓……仁君出世,贤臣良将相随……”这样一个历史周期率呢?

因为,历朝建国初期需巩固江山,必然会对经历乱世的百姓好一些。

然而,当江山稳固之后,便不怕百姓内乱,百姓对于统治者而言,便无多大利用价值,只剩身上那点少得可怜的民脂民膏了。

到了朝代的晚期,即使发现了这些弊端,此时上下几乎已经烂透,回天乏力,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最后,以一位学者的话作为结尾:

所有表面光鲜的制度背后,其实是精心设计的生存游戏。当你沉浸在史书中描绘的太平盛世时,别忘了问问,是谁在为这盛世买单?听听黄河泥沙之下,是否埋藏着无数个杨白劳般的冤魂?

还有《宋史·河渠志》里“决河役夫,僵尸满道”的记载,恰如三星堆里青铜神树与殉葬坑的并置。

图片来源网络

2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