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偷渡陈仓”的问题上,决胜千里外的张良为何会出“馊主意”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5-04-03 07:22:33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士之一;刘邦称他“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苏轼赞誉他“谋之于未战,决之于未形”;毛泽东也肯定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并且还被后世敬称为“谋圣”。

但是,在“偷渡陈仓”的问题上,作为顶级谋士的张良却给刘邦出了一个顶级“馊主意”,幸好刘邦没有采纳,否则可能就是另一个历史走向了。

公元前207年,刘邦在灭秦的道路上,一路向西高歌猛进。面对一片大好的形势,张良却敏锐地发现,若不控制好节奏,一直这样西进下去,很可能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于是,张良建议刘邦先拿下宛城,以此为根据地,方可再行西进,这样便能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采纳了张良之谋,最终抢在天下无敌的楚霸王项羽之前,授降了秦子婴,灭亡了大秦。

▲张良

刘邦进入咸阳秦宫后,张良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言,打消了刘邦想要占据秦宫的意图。

同时,在废除秦苛法时,刘邦再次彩纸张良之谋,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从而让自己收获了一大票关中秦人的民心,后来韩信的“偷渡陈仓”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亡后,按理刘邦先入关中,各路诸侯应该认刘邦为王,并由刘邦对各路诸侯分封。谁知,项羽却倚仗自身势大,不顾“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封刘邦为汉王,而且只准其带三万人前往,封地为巴、蜀、汉中,都城设在汉中郡的南郑,也就是今天的汉中市。

这时,张良已看出项羽对刘邦颇多忌惮,所以从关中前往汉中时,故意烧毁沿途栈道,以表明汉王只想偏安一隅,做个富贵的王爷,并没有什么进取的野心。

到了汉中后,张良给出的方案是深耕汉中,徐徐图之。然而,当刘邦听了韩信的“偷渡陈仓”之计后,立马放弃了张良所提的“徐徐图之”,果断登坛拜韩信为将,令全权实施“偷渡陈仓”之计。

从而使刘邦冲破了困守汉中一隅的“牢笼”,并且由此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

▲刘邦与张良

如果,刘邦若真采纳了张良“徐徐图之”的谋略,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走向了。可见,张良的军事眼光确实不如韩信,毕竟张良并没有带过兵,刘邦看人的眼光更是难有人及。

难怪,张良曾感叹:“沛公殆天授!”,说刘邦是天生的政治家,而这类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看人的眼光异于常人。

或许,张良在军事上稍逊韩信一筹,但在政治上,张良却能甩韩信几条街。

西汉初定后,张良向刘邦提出告老还乡,刘邦赐于其三万封邑,但张良却只要一万封邑,理由是一心想要修道成仙,并无贪恋权贵之念。即使,刘邦多次试探,张良却是回答依旧,甚至还常常念叨:“黄石公曾言,功成身退,方为上策。”

于是,刘邦很放心地让张良离去。

▲韩信

这一天,韩信等开国功勋冒着绵绵细雨将张良送出了长安城外。随着,离长安城越来越远,最后只剩下了韩信与张良二人并马而行,并且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来。

显然,二人的关系很不错。

张良颇含深意:“将军,可知天下英雄,十有八九都会命丧得意之时?”

韩信不以为意:“先生多虑了。陛下真心待我,有何可惧?”

张良微皱眉头:“功高盖主,不是好事。将军何不效仿老夫,急流勇退?”

韩信意气风发:“我受封淮阴侯,带甲数十万,谁敢动我?”

张良自知无法劝动韩信,只得叹息一声:“望将军谨记今日之言,可保一世安宁。”

随后,张良挥动马鞭,飘然而去,这不是暂时的分离,而是永远的诀别。

结果,张良终得以善终,而韩信却落了个“死于阴人(妇人)之手”,三族被诛的悲惨结局。这还真应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5-04-16 23:47

    胡吊扯,徐徐图之是待天下有变,先打三秦是高层共识,韩信说过,韩王信也说过,只是缺时机,齐国叛乱就是时机,信吹越来越无耻了,都开始拉踩张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