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市,陈立武在英特尔总部留影 (Intel Corporation/图)
2025年3月31日,陈立武(Lip-Bu Tan)现身英特尔(Intel)2025愿景大会,并发表了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这是他执掌英特尔之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他在会上宣布了自己的“施政纲要”,计划从企业战略、文化革新、核心业务等方面重塑这家深陷泥淖的老牌半导体公司。
3月13日,英特尔宣布,陈立武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CEO)。3月18日,陈接替临时联合CEO大卫·津斯纳(David Zinsner)和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索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正式履新。
“有人问我,为什么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接受这份工作?”已经66岁的陈立武在演讲时回答道:“我爱这家公司。看着它苦苦挣扎,我很痛心。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帮助它扭转局面,所以没办法袖手旁观。”
陈立武并不是盲目自信。在过去40年里,他投资了数百个半导体项目,被称为“半导体创投教父”;他也曾临危受命,担任CEO,救芯片设计软件巨头益华电脑(Cadence Design,全称“益华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也称“楷登电子”)于既倒。
他以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打造了一张庞大的半导体产业投资版图,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这个产业。益华电脑的经历则证明,他在投资之外,也具备执掌一家大型实体企业的能力。
半年前,因理念分歧,陈立武在董事会遭遇“背刺”,被迫离开英特尔;如今,这家公司上下却视其为“救世主”,认为他能助英特尔找回技术优势,走出泥沼。
“半导体创投教父”陈立武最知名的身份,是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作为风投,我总是努力寻找别人没有关注到的潜在机会。”他在3月31日的演讲中表示。这是他从学生时代就流露出的特质。
1959年,陈立武出生于马来西亚蕉赖地区的一个华人教师家庭,后来搬到新加坡,在那里成长、求学。从南洋理工大学量子物理学专业毕业之后,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获得了核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却选择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他在快速发展的硅谷,看到了更好的机会。
当然,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核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是现实问题。因此,他在离开学校后,义无反顾地扎入了投资领域。
1983年,陈立武加入瓦尔登投资基金(Walden USA),负责亚洲区域的风投项目。他很快就展现出自己的野心,在1987年创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取名华登国际。最初管理的资金只有300万美元,几乎都是家族朋友投资。
1980年代,亚洲半导体产业刚刚起步,并不受投资界欢迎。当时,陈立武拜访了两家一线风险投资公司。当他提到半导体时,一些人兴致索然,直接离席,另一些人则只是抱着同情的态度,勉强听他讲下去。
“到最后,会议室里只剩下两个人。”陈立武在演讲中回忆,这两人也只是问他,是否有软件服务或者人工智能初创项目可以谈谈?在科技“奇点”出现之前,大多数投资公司认为,半导体是一个夕阳产业。然而,陈立武却看到了其中的“潜在机会”,把大部分资金投向了这一行业。
他利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的优惠政策,在当地投资了多家半导体公司。“我采取了一种特立独行的、长期的观点,即使我的投资者都问我是不是疯了。”他回忆道。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证明,他的这种做法,不仅眼光独到,而且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0年前后,陈立武转向中国大陆市场。他没有把投资目光聚焦在当时最火热的互联网行业,而是持续投资半导体产业,尽管这一产业在大陆刚刚起步。
2000年,在大股东中华开发及当时的副董事长胡定吾的主导下,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世大集成电路以50亿美元卖给了台积电。创始人张汝京决定另起炉灶,带领一批工程师来到上海,创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座八寸晶圆厂中芯国际。
在多数资本因政策风险望而却步时,陈立武力排众议,推动华登国际注资5000万美元,成为中芯国际首批投资者。他本人更是担任中芯国际董事18年之久。即便在这家公司经历行业低谷等困难时,也没有退出,完全有别于他此前只做早期风险投资的策略。
随着中国大陆加码半导体和芯片行业,中芯国际很快崛起,成为本土芯片企业的代表。2020年7月16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市值接近人民币6000亿元人民币,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型公司之一。作为创始投资人,华登国际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
“我进行了251项与半导体相关的投资,其中有43家公司成功上市,还有25起成功的并购。”陈立武在3月31日的演讲中透露。他投资的半导体和芯片公司累计超过120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版图。此外,他也逐渐把投资视野拓展到了人工智能和内容创作、医疗创新等领域,成为Typeface(AI营销工具初创公司)、Perplexity(AI对话式搜索引擎)等企业的早期投资者。
数十年的投资生涯,让他对芯片产业有了深刻认识,并给他日后管理益华电脑提供了巨大帮助。这也是他能成为英特尔CEO的重要原因。

2024年3月20日,美国亚利桑那州钱德勒,时任英特尔CEO帕(左)向时任美国总统拜登(中)展示半导体晶圆特·基辛格(视觉中国/图)
芯片设计软件巨头掌舵人在投资之外,陈立武的另一个重要人生经历是曾担任益华电脑CEO长达12年。
2009年,芯片设计软件巨头益华电脑走到了破产边缘,邀请陈立武出任CEO,希望扭转局面。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借对芯片行业的深刻理解,在任职的12年里彻底改造了益华电脑,使其一改颓势,营收增长超过3倍。
陈立武后来总结,他对益华电脑的改造,主要是从创新、并购和生态构建等方面展开。
“我首先做的就是改变公司文化,打造‘One Team(一个团队)’的文化,鼓励创新,让客户满意。”自出任益华电脑CEO之后,陈立武便开始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文化,一改过去自主研发产品较少的尴尬局面。
他和团队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看看我们能否通过创新和进入新领域,实现另外10%的增长。”他们很快就找准方向,开始进入系统设计赋能领域,自主研发并为用户提供系统级的解决方案,从而扩大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这是更具野心的尝试。
2015年,益华电脑推出Palladium Z1硬件仿真加速平台,以帮助芯片设计团队设计和验证各种系统级芯片。这一创新平台很快成为了益华电脑新的营收增长点。2021年,这家公司在北京发布了第二代Palladium,其间还推出多个其他类型的验证平台,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芯片验证系统级解决方案。
经过陈立武一番改造后,益华电脑开始具备每年自主研发12-14种新产品的能力,市场逐渐扩大,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作为经验丰富的投资家,陈立武深知,并购对于企业在细分领域快速占据领先位置意义重大。他在演讲中称,要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业务,知识产权非常重要。
因此,在掌舵益华电脑期间,他聚焦于各种芯片IP和专用芯片设计软件,推动公司完成了超过15次并购,先后收购了Denali、Tensilica、New Sem和Jasper Design Automation等业内优质公司。借助大规模直接并购,益华电脑快速在多个领域领先同行,成为真正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主要用于电子系统和芯片的设计、仿真和验证)巨头。
“这些都至关重要,有助于加速我们的设计过程,并且使相关业务的收入增长到公司总收入的10%以上。”陈立武公开表示。
此外,他在任内也为益华电脑构建了一套生态系统。通过“客户共研”模式,他推动公司与台积电、三星电子等芯片代工厂深度绑定,并为其推出各类定制化产品,提升芯片性能。同时,得益于华登国际多年来打造的庞大半导体和芯片投资版图,益华电脑能够与众多芯片产业链上的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共同进退。
2021年,陈立武卸任益华电脑CEO。在任12年间,这家公司年增长率从个位数提升至两位数,营业收入从12亿美元增长到40亿美元,市值增长了近33倍,达到500亿美元。同期,竞争对手新思科技(Synopsys)的市值涨幅为14倍。“我们的市场覆盖范围扩大了3倍,为股东带来了3200%的回报。”他后来在公开演讲中称。
如果风险投资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研究、管理一家初创公司,那么在益华电脑的这些年,则让他学会了企业经营,尤其是芯片行业的业务开展。随后在英特尔董事会任职两年,也帮助他了解了很多“关于公司存在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
英特尔的困境陈立武接手的英特尔,已经不再是“Intel Inside(1991年推出的品牌营销口号)”时代的行业霸主,危机重重。对他而言,挑战前所未有。
2025年新年刚过,英特尔便迎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在最新的季报中,英特尔的数据中心芯片业务收入被老对手超威半导体(AMD)超越。2022年,英特尔在这一块的收入是AMD的3倍。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数据,其在数据中心芯片市场的份额仍有约75%。市场份额与收入份额之间的严重不匹配,恰恰显示了英特尔当前的困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供应商,亚马逊过去两年为其数据中心安装的中央处理器(CPU),超过一半是基于Arm架构的定制芯片;而像微软和谷歌等大型公司,也为各自的云平台自研定制芯片,不再像过去那么依赖英特尔。
在英特尔最核心的CPU业务方面,AMD等公司也在大举抢滩登陆。核心市场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而在图形处理器(GPU)等高端芯片市场,英特尔的份额几乎已被挤压殆尽。
很长时间以来,英特尔都是以其先进的制程工艺来保持行业竞争力。然而近年来,台积电、三星等对手在这方面持续取得突破,而英特尔在7纳米及以下工艺上进展不顺,加上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面对的压力不断加剧。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人工智能)芯片代工市场中,台积电占据68%的份额,而英特尔只获得5%。
除了核心的芯片制造乏力,英特尔也没能赶上AI这一当下最大的风口。过去几年,随着AI的发展,英伟达(NVIDIA)与AMD快速占领GPU市场,尤其是前者,以其领先的训练和推理实力,成为全球科技公司在AI芯片领域的首选。
早在2019年年末,英特尔虽然以2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初创公司Habana Labs,布局AI处理器领域,但市场表现乏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之前,英特尔也曾有机会以10亿美元收购OpenAI公司15%的股份,但时任CEO鲍勃·斯旺(Bob Swan)最终没有推进这笔交易,他认为“短期内无法得到回报”。
无论是在代工业务转型、先进制程研发投入,还是市场竞争等方面,英特尔都面临多重挑战和困境。
这种困境在财报上体现得更为直观:2024财年,英特尔净亏损188亿美元,其中,营收531亿美元,同比下降2%;毛利率32.7%,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其中,代工业务全年营收175亿美元,亏损高达134亿美元。
英特尔尽管在盈利上遇到困难,但目前现金流状况依然稳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和战略调整。只是,能持续多久尚未可知。
相比于英伟达和AMD等其他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除了具备芯片设计能力,还拥有不俗的制造能力。“英特尔是唯一一家设计和制造领先芯片的美国公司,对推动美国全球竞争力的半导体生态系统起着关键作用,”美国媒体Semafor引用英特尔发言人的观点称。

2025年3月31日,陈立武在英特尔2025愿景大会发表演讲(Intel Corporation/图)
救世主陈立武?3月18日,正式上任英特尔CEO第一天,陈立武便开始联系和拜访重要客户,从中获取他渴望的反馈。他想知道这些客户的失望与期望,从而重新组建团队,纠正过去的错误,打造英特尔的“复兴计划”。
“我得知道我的产品有多差……这很丢人,但它真的激励我做出改变。”他在3月31日的演讲中回忆道。
这位新任CEO深知,英特尔的生死存亡系于两大战场: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晶圆厂必须证明自己能生产出比台积电更具竞争力的芯片,而在圣克拉拉的设计团队亟需拿出一款能抗衡英伟达的AI加速器。
为此,他祭出“三板斧”——布局AI计算、攻坚代工业务和发动全公司范围的文化革新,试图扭转乾坤。
陈立武首先宣布将剥离非核心业务,全力转向人工智能和代工领域,重点投入AI专用芯片和代工制造业务。
过去几年,英特尔在AI芯片领域逐渐掉队。陈立武回归之后,决定发力芯片设计能力,尤其是在AI芯片领域。
“英特尔将重新定义一些战略,释放带宽,思考如何利用AI和软件2.0拓展核心业务。”他介绍,英特尔将全面加码AI计算,优化数据中心芯片战略,着重在光子计算、量子计算、AI Agent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布局,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在AI领域的竞争力。
3月底,他与3家重要的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决定共同定义下一代X86解决方案。
2024年8月,陈立武突然退出英特尔董事会,原因便是与时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意见不合。两人在英特尔芯片制造业务上存在重大分歧:帕特在全球不断建厂,投入巨大,陈立武则主张聚焦核心业务。
2022年开始,帕特主导了英特尔IDM 2.0战略,通过打造一个围绕美国本土的芯片代工制造网络,强化这家公司的芯片代工能力,赶超台积电。这一战略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2024年,英特尔遭遇巨额亏损,帕特最终离任。
此次执掌英特尔,陈立武也将整顿这家公司的芯片制造业务,推动其重回全球领先地位,尤其是聚焦先进芯片制造工艺的研发进度和产能需求。他在公开信中称,要将英特尔重新打造成世界级代工厂。
英特尔寄予厚望的“18A”工艺(1.8纳米)是IDM 2.0战略的核心之一,是全球首个小于2纳米的芯片制程工艺,理论上能让其制造的芯片再次成为全球最好、最快的芯片。不过,只有真正量产、面世,才能验证。
“在代工业务推进过程中,18A工艺虽进展正常,但要确保这一工艺优势能切实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仍有诸多挑战需要克服。”陈立武向外界表示,英特尔正全力以赴优化工艺流程,提升良品率,并组织了跨部门的专业团队,严格把控从原材料采购、芯片制造到成品检测的每个环节。
为了推动18A顺利量产,英特尔制定了详细且针对性强的客户拓展策略,以获取两到三家“重量级客户”。此前,这家公司已宣布,将使用18A技术为亚马逊定制芯片。
英特尔工程经理Pankaj Marria则在社媒发文称,18A工艺已开始初始批量生成,新工艺的量产计划有望在今年提早实现。
与此同时,陈立武还将在英特尔全面推动企业文化革新。
实际上,他与帕特的另一个分歧便是企业文化。他认为,英特尔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层级过多,而且官僚主义和抵触工作的风气盛行,导致内部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竞争力,优秀人才被迫离开。帕特虽然也曾认识到这一点,但他的裁员策略更多是针对基层员工,成效不佳。
陈立武此次宣布,将在英特尔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文化改革,包括精简管理架构、消除官僚主义、营造初创公司“Day One(第一天)”文化、重塑英特尔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优势、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希望借此吸引并留住顶尖工程人才。
从读书时开始,陈立武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输掉比赛。他说,他要把这种心态融入英特尔,在这家公司打造“胜利文化”。不过,拯救已经深陷谷底的英特尔,是一场要艰难得多的比赛。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谢诗剑
责编 陈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