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百万的安茜找到工作了丨记者手记

信息周末 2025-04-20 16:10:47

(卢俊杰/图)

相关报道详见《背债人何以“上岸”》

我认识一位自由职业者。剧本杀火爆时,她会在租来的胡同房里攒局做主持人;新冠疫情期间,线下剧本杀场所无法开放,她便转战组织团购口罩、辉瑞“特效药”;演唱会市场井喷时,她旋即切入票务赛道,开始提供代拍抢票、身份信息录入和邀请函申请等服务;两年前,她又纳入了贷款优化业务。直到如今,她的朋友圈里仍然会频繁挂出各种截图,都是在讲信用卡逾期后“三折结清有多香”。

追逐潮头意味着需要不断切换赛道。然而据我观察,这几年间她涉足的所有“赛博展业”中,所谓的“贷款优化”是持续最久的一个。有了这层印象作铺垫,当我看到各家银行不断攀升的个人贷款不良率等数据时,便对负债人群体产生了兴趣。

当我将采访负债人的初步想法告诉一位贷款中介时,他对此并不乐观,“中国人讲究‘家丑不外扬’,没人愿意揭开自己的伤疤。”我又去问了一位初识的律师,对方曾以房产集团律师的身份,参与过一场个人房贷逾期的庭审。我希望他能从这场庭审入手,谈谈此间的“信息差”。然而这位律师却表示,“律师借助信息差对贷款人采取的一切手段,根本目的是让其履约,揭开中间的信息差或许是在变相支持不履约的人来逃脱责任”……

视角不同,出发点也不同。要如何操作这个选题,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有很多问题不得不说,但也有很多线和度需要选择和把握。

如今回望,很感谢那些愿意分享自身经历的负债人。他们站出来讲述,有的是寻求一个疏解的渠道,不惜剖开过去,警醒和鼓励他人;有的则是呼吁社会关注暴力催收的伤害,以及部分平台以“低利率”为噱头吸引用户,实则通过拆分利息和担保费、设置高额罚息等方式变相抬高实际借贷成本。

文章推送后,留言区有人感叹“推送及时”,也有人表示“看到的有点晚”,有的人会坦然分享自己的负债账单和对应的上岸计划,有的则在提醒大家不要跌入类似的骗局。这也鼓励我未来应该更多地关注这类选题。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有“伤疤”的人已是某种程度上相对“幸运”的群体,至少他们已经“结痂”——或已上岸,或至少能看到曙光。但这份“幸运”何尝不是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勇敢直面、坚韧向前的结果。就像受访的杨丹律师说的,“对部分人来说,相比逃避式的以贷养贷,逾期或许才是上岸的开始。”

文章推送后不久,安茜发来了她新出炉的名片——“我已经重新找到工作了,上班一周了。”因为这条消息,我感觉那天的阳光都格外明媚。做全职妈妈数年,又长期求职未果,背负重债的安茜终于得以重返职场。她一直在努力,从未躺平。因为业务覆盖我工作的城市,我们相约日后她来出差,一定要见见。

韧性永远是指引人们走出暗夜的明灯,希望安茜一家能早日上岸,也希望大环境的改善能给予他们更多的阶梯。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洋

责编 李屾淼

0 阅读:21

信息周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