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槽地震风险升级,在日及赴日公民需加强防范
2025年4月14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布紧急公告,针对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风险评估,提醒在日中国公民及计划赴日人员高度重视地震灾害风险,并采取科学防范措施。此次预警基于日本地震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揭示了未来30年日本面临的高概率、高破坏性地震威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活动频繁。2024年8月,南海海槽西端的宫崎县曾发生7.1级地震,触发日本政府首次发布“巨大地震提醒”。2025年3月31日,日本政府进一步更新评估报告,将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从70%上调至80%,预测震灾范围将覆盖冲绳至福岛的太平洋沿岸区域,可能造成29.8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8万亿美元(约292万亿日元),远超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损失规模。
历史数据显示,南海海槽约每100至150年发生一次大型地震。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该区域已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板块俯冲积累的应力持续增加,风险迫在眉睫。
为应对潜在灾害,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出以下五点核心建议:
强化应急准备
储备至少3天的饮用水、食品及防灾急救包(含手电筒、收音机、药品等),学习地震自救知识,如室内躲避至坚固家具下方、保护头部,室外远离建筑物与危险物。
实时跟踪灾害信息
通过日本气象厅中文网站、手机APP及媒体获取地震预警,设置灾害提醒功能,确保第一时间响应。
明确避难路径
提前确认住所附近的官方避难场所(可通过日本国土交通省避难地图查询),灾后立即转移至避难所,以保障基本生存需求。
登记领事信息
通过“中国领事APP”或微信小程序完成“海外公民登记”,便于紧急情况下使馆联系并提供援助。
审慎规划赴日行程
建议重新评估赴日旅游、留学计划,避免在风险区域购置房产,降低因灾损失风险。
尽管日本在抗震技术及预警系统上处于全球前列,但仍存在显著短板。例如,日本政府原计划至2023年将地震死亡率降低80%,但实际进展不足10%,凸显建筑抗震加固推进缓慢的问题。此外,传统行政主导的防灾模式已接近极限,需依赖全民参与提升应急效率。
专家指出,南海海槽地震可能引发连锁灾害,如海啸、火灾及基础设施瘫痪。因此,个人防灾意识与社区协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公民在日若遇险情,可拨打以下电话求助:
日本紧急电话:警察110、消防/急救119、海难118。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热线:+86-10-12308(24小时)。
驻日各领馆联络方式:包括东京、大阪、福冈等7个主要领馆,覆盖全域应急需求。
五、启示与反思此次预警不仅为在日公民敲响警钟,也为全球地震高风险地区提供借鉴:
科技赋能防灾:利用APP、卫星监测等技术提升预警时效性;
工程抗震优先:加强建筑抗震标准,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全民教育常态化:通过演练、宣传提升公众自救能力。
结语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科学防范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中国驻日使馆的预警提示,既是对公民安全的关切,亦是对国际防灾合作的呼吁。在日同胞需以预案为盾,以知识为甲,共同应对地球“脉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