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以"嫂子揉面"为名的短视频在部分平台悄然流行,引发舆论争议。视频中,女性身着暴露服饰,以夸张揉面动作为载体,配合暧昧表情与音乐,将家务场景异化为充满性暗示的表演。此类内容看似是生活化娱乐,实则折射出网络空间暗涌的低俗文化逆流,亟需引起全社会警惕。
"嫂子揉面"式视频通过亲属称谓的滥用,将女性角色框定在传统家庭场景中,刻意放大身体曲线与动作细节。镜头语言中,揉面过程被分解为充满挑逗性的特写,劳动场景异化为情色展演。这种创作手法实质是将女性降格为欲望客体,用"软色情"的外衣包裹着对女性人格的矮化。当"嫂子"成为流量密码,展现的不仅是创作伦理的失守,更是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粗暴解构。
此类内容刻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认知错位:一方面以"贤惠持家"的人设迎合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用暴露着装挑战公序良俗。这种扭曲的叙事既消解了家务劳动的真实价值,又强化了"女性即观赏对象"的陈旧观念,与当代女性在职场、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形成刺眼对比。
算法推荐机制在此类内容传播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平台为追求用户停留时长,纵容"擦边不越界"的灰色内容游走于审核边缘。数据显示,某平台同类视频日均播放量超2000万次,其中青少年观众占比达35%,这种数据狂欢背后,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体缺失。当技术中立沦为低俗内容的保护伞,算法推荐就异化为文化堕落的加速器。
利益驱动下,部分创作者形成流水线生产模式:从人设打造、动作设计到话题运营,精准踩点流量风口。有团队坦言"擦边内容变现效率是普通视频的3倍",这种畸形的创作生态,暴露出网络空间"劣币驱逐良币"的深层危机。当审丑文化大行其道,真正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反而面临生存挤压。
治理低俗内容需打出监管组合拳。新修订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要求平台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对屡教不改的账号应采取永久封禁等刚性措施。2023年"清朗"专项行动中,全网处置违规账号12.6万个,下架违规视频317万条,彰显了依法治网的决心。但长效机制建设仍需加强,建议引入"AI审核+人工复核"的双重机制,建立分级预警系统。
平台自治不能止于事后处理,更需前置价值引导。抖音近期上线的"向日葵计划",通过流量倾斜鼓励优质家政、育儿类内容创作,单月扶持账号增长40%。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值得推广。同时,主流媒体应加强价值引领,中国妇女报发起的"她力量·正青春"话题活动,汇聚200万条正能量短视频,为网络空间注入清流。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整治低俗擦边内容,既是对女性权益的捍卫,也是对青少年成长的守护,更是净化网络生态的必然要求。唯有平台守土尽责、监管利剑高悬、用户自觉抵制,才能让"嫂子揉面"式畸形文化失去生存土壤,让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充盈网络空间。当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清朗网络的守护者,我们方能真正构建起兼具活力与秩序的数字文明新生态。
不要多管闲事[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