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存款遭窃引纠纷:养老院监管失责成焦点

明月生活 2025-04-16 23:58:05

近日,四川成都一起涉及养老院监护责任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黄女士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至养老院后,其母被数十年未联系的女儿私自带走并取走40万元存款。案件背后,养老院的监管失职、家庭矛盾与法律争议交织,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的监护难题。

事件脉络:协议形同虚设,40万存款不翼而飞

2024年7月,黄女士因无力照料患病母亲,将其送入成都某养老院,并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老人外出需经监护人同意”。然而,同年8月至9月间,黄女士同母异父的姐姐姜某某多次接触老人:

8月19日:姜某某私自将老人带离养老院,挂失并取走20万元存款;

9月11日:姜某某以假身份证调换老人真证,再次取走20万元。黄女士发现后报警,警方查明姜某某通过伪造证件、隐瞒行踪完成盗窃。2025年3月,法院认定其盗窃20万元,但因“家庭矛盾”及退赃情节免于刑事处罚,仅需返还5万余元。

争议焦点:养老院为何“失守”?

1. 协议成一纸空文,监管漏洞明显养老院与黄女士的合同中明确约定“老人外出需监护人同意”,但姜某某两次带离老人均未通知黄女士。成华区民政局调查后认定养老院违约,拟启动行政处罚程序。面对质疑,养老院负责人辩称“丙方包含所有子女”,但合同显示监护人仅为黄女士一人。

2. 法院判决引质疑:家庭矛盾能否掩盖犯罪?法院仅认定姜某某第二次取款20万元构成盗窃,首次15万元因“证据不足”未予追责。黄女士质疑:监控显示姜某某带老人外出、银行流水记录清晰,为何关键证据未被采信?判决书提及“老人不愿追责”,但司法鉴定显示其已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证词有效性存疑。

3. 银行操作合规性受拷问两次大额取款均未提前预约,第二次甚至无需本人到场,流程明显异常。若银行严格审核身份与取款手续,或能阻止部分损失。

法律剖析:养老院需双重担责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良善指出:

民事赔偿:养老院未履行合同监护义务,导致老人财产损失,依据《民法典》需承担40万元赔偿责任;

行政处罚:民政部门可按《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其警告或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此外,姜某某虽免于刑责,但民事层面仍需全额返还赃款,黄女士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追偿。

社会启示:老龄化社会的“监护之困”

此案暴露出三大社会问题:1. 特殊群体权益保障脆弱无民事行为能力老人的财产与人身安全依赖外部监护,但养老机构责任意识淡薄、监管松散,易成犯罪突破口。

2. 家庭矛盾与法律认定冲突多年未往来的亲属突然介入财产处置,司法如何平衡“家庭谅解”与“犯罪事实”?此案判决恐形成“亲属盗窃可从宽”的不良示范。

3. 行业监管亟待升级民政部门对养老院的处罚程序释放明确信号:机构必须将合同条款转化为实际管理措施,如外出审批、身份核验、监控联网等,杜绝“形式化托管”。

家属诉求:养老钱能否追回?

黄女士姐妹表示,40万元系父母毕生积蓄,现仅追回5万元,母亲病情因刺激加重。“若养老院连基本监护都做不到,家属如何安心托付?”她们计划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养老院与姜某某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结语:守护夕阳红需制度与人性并重

此案为老龄化社会敲响警钟:养老机构须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尽责”,司法需厘清家庭矛盾与犯罪边界。对于家庭而言,明确法律监护人、定期审查老人财产状况、留存沟通记录,或是规避风险的关键。唯有制度完善与人性化关怀并行,才能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