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4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在中国6大白酒产区,他们所在的城市GDP表现又如何?
数据显示,2024年,遵义白酒产值以11.3%的增速强势领跑,助力当地GDP突破5000亿大关;紧随其后的宿迁,产业更加多元化,其GDP增速高达6.9%。一场白酒驱动的城市经济竞速赛已然打响!

01.
遵义:白酒产值增速11.3%,GDP增速达5.7%
2024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027.2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白酒的贡献,尤其是茅台的贡献。
全国“八成酱酒出贵州”,白酒产业是贵州遵义的首位产业,也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3年遵义白酒产业实现产值1264.8亿元,2024年白酒作为首位产业持续巩固,茅台、习酒、珍酒、国台、董酒等重点酒企平稳增长,白酒产业实现产值1408亿元,以此计算,白酒产业产值增长11.3%。
作为遵义白酒的压舱石,2024年贵州茅台(股份公司)生产茅台酒基酒约 5.63 万吨,系列酒基酒约 4.81 万吨;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 1,738 亿元(其中茅台酒营业收入约1,458 亿元,系列酒营业收入约246亿元),同比增长约15.44%。
“当前,白酒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我们重点通过‘以销促产’来稳增长,力争今年白酒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伟介绍,一方面,遵义将抓好“四个一批”建设,丰富消费场景和业态,更大力度推进“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将创新营销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深入研究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国家白酒消费层次和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适应不同地区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更加有针对性地办好“黔酒中国行(全球行)”等活动。借助香港大调烈酒税政策,通过香港自由贸易港对外“窗口”,推动白酒“出海”。

02.
宜宾:白酒收入突破2000亿,GDP增速5.0%
坐拥五粮液、叙府酒业、南溪酒业等众多白酒品牌的“酒都”宜宾,是一座有着“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中国白酒之都”“中国五粮浓香白酒核心产区”等诸多金字招牌的城市,是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全国最主要的白酒生产基地之一。2023年,宜宾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营收突破1800亿元,利润突破400亿元,占到了全国白酒产业营收的四分之一、利润的六分之一,是中国白酒行业不折不扣的龙头产区之一,因此,白酒产业当之无愧是宜宾4大主导产业中的“一号产业”。
2024年宜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5.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其中酒类增长7.7%。而在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9%,酒类增长8%。因此,酒类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从低于全市变成了高于全市整体水平。2024年,在五粮液的引领下,宜宾将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规上酒企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的白酒产区。而到2027年,“白酒营收3000亿”,这是四川省酒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透露的宜宾未来几年白酒总目标。
03.
泸州:白酒龙头虽增长,但GDP增速仅4%
泸州凭借独特的酿酒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白酒产业,是全国白酒三大千亿产区之一。这里不仅有11万多口窖池,酒类持证生产企业更是多达328户,其中规上企业137户,占全省的50%和全国的15%,名酒企业包括泸州老窖、郎酒等。
2024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83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这一增速低于全国的水平,主要是工业拖了后腿。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5%,当地主要行业中,食品轻纺产业增长1.1%。
2023年,全市酒类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利润总额314亿元,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目前,泸州2024年酒类产业的数据尚未可知,但大概率属于仍有增长,因为2024年1-9月,泸州老窖实现营收243.03亿元,净利润115.93亿元,增速均在10%左右,2024全年,泸州老窖各项主要指标再创新高;郎酒2024年度回款、出货,在2023年基础上再次双创新高。此外,泸州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白酒产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
随着行业调整,泸州目前将酒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从“扩产能”逐步向“拓市场”并重转变。2025年,泸州市将大力推动白酒(食品)产业做优做强,鼓励中小酒企依托“泸州原酒联盟”竞相发展,巩固提升泸州“浓酱双优”白酒产区优势地位,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此外,还将加快建设川南酿酒高粱产业集群、支持中国白酒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另据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有关领导介绍,泸州将充分发挥泸州作为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优势,不断提升泸州产区国际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持续在国内外举办“川酒全球行”“泸酒神州行”等活动,依托“国际蒸馏酒品牌中心”等平台,谋划“东方窖藏·欧陆匠心──中欧蒸馏酒文明互鉴之旅”等活动,推动国际市场拓展。
04.
吕梁:增速仅1.3%,但不是受白酒拖累
吕梁是汾酒的故乡、清香白酒的发源地、世界十大烈酒的主产区。近年来,当地坚持“以酒为基、以旅为纲、酒旅融合、多元发展”总体思路,锚定“打造十里酒城,建设酒都吕梁”战略目标,以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吕梁市白酒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均占全市总量的1/8左右,在全国白酒市场份额占比达6.2%,较2022年翻了一番。
2024年,吕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4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五大主导行业“3升2降”。五大主导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8.4%。其中,酒和饮料制造业、黑色冶炼业、有色冶炼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8.2%、18.9%;煤炭行业、炼焦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9.7%。主导产品“6增8降”。14种主导产品中,白酒、天然气、钢材、氧化铝产量分别增长10.1%、4%、15%、6.7%,原煤、洗精煤、焦炭产量分别下降6.6%、2.1%、16.2%。
可以看出,去年吕梁GDP增速虽低,但不是受白酒行业拖累,毕竟,白酒产量增长了10.1%。

05.
宿迁:产业更多元,GDP增长6.9%
宿迁是拥有“洋河”“双沟”两大中国名酒的设区市,2012年8月,宿迁正式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白酒之都”称号,并于2019年3月顺利通过“中国(宿迁)白酒之都”复评考核。
2024年宿迁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1.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宿迁GDP增速较高离不开工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31.4%、30.3%、22.9%。
宿迁共有白酒企业170余家、原酒产能24万吨、储酒能力130万吨。2023年,宿迁市酿造(酒)产业链规上企业15家,实现产值488.6亿元,同比增长5.47%,其中白酒行业产值453.56亿元。去年12月,宿迁媒体报道称,“今年以来,宿迁酒产业实现产值425.78亿元,同比增长7.1%”。据悉,2024年,宿迁白酒产业产值全国占比提升至5.8%。
2025年,宿迁市将提升“中国酒都”影响力,实施“酒都核心区+区域性特色酒庄”联动战略,支持洋河股份做大做强,推动中小酒企“上台阶”,酒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为何宿迁酒产业虽然增速不高,却对GDP增速影响不大?因为宿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产业相对多元化,酒产业占比不足一成。
06.
亳州:白酒产值增长约15%,GDP增速6.1%
亳州是黄淮流域白酒核心产区和安徽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59家,占安徽省三分之一。根据《“华夏酒城”发展规划(2023-2027年)》,到2027年,力争培育超10亿元企业2-3家,超5亿元企业5-8家,超亿元企业15-18家。
2023年,全市规上白酒企业产值229.4亿元,同比增长7.1%。2024年亳州市生产总值252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GDP增速快于全国、全省。据悉,亳州聚焦“4+6”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中医药及大健康、白酒及保健酒、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规上白酒总产值263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居安徽省第1位。
中医药产业是亳州的首位度产业,而非白酒。去年,中医药产业规模增长11.9%,而白酒产值则增长约15%,这主要得益于古井贡酒的增长,公司省内渠道优势放大、产品结构持续上移、省内份额继续提升,预计去年公司收入增速达17%左右。

结语:六大产区以白酒为笔,绘就了一幅百亿甚至千亿级产业的突围图谱。这些城市依托各自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品牌力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展现出白酒产业的巨大韧性和活力。这些城市用数据证明:白酒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撬动地方经济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