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一部劝善书籍,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为蓝本,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改变命运。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立命之学”与“改过之法”两章的智慧。
第一章立命之学
1.原文经典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开篇,袁了凡便打破世人对命运既定的刻板认知。他年少时遇孔先生,孔先生依据命数精准推算出他过往及未来的诸多经历,诸如科考名次、俸禄几何等,这让袁了凡一度深信命运天定,消极度日。直至他拜访云谷禅师,经禅师点化,才明白命运并非不可更改,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常常将人生困境归因于原生家庭的羁绊、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或是命运的无常摆弄。比如俞敏洪,早年家境贫寒,在求学生涯与创业初期屡遭挫折。高考两次落榜,第三次才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又面临着出国受阻、经济压力等难题。但他并未被这些困境束缚,凭借着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而后勇敢踏上创业之路,最终创立新东方,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袁了凡提出“立命”一说,破除了宿命论的桎梏,着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俞敏洪的经历正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生动例证,有力地证明了“命”并非固定不变的定数,而是能够通过修养品德、多行善事、勤奋学习来重新塑造。
正如《周易》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若一味地被困于外界环境,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与行动,无疑是自我束缚;唯有向内心探寻,才能知晓命运的掌控权其实就在自己手中。
2.原文经典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袁了凡在意识到命运可改之后,便决心与过去那个消极认命的自己彻底告别。他以全新的姿态面对生活,积极践行善举,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张桂梅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早年,她遭遇丧夫之痛,自身又疾病缠身,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然而,她并未在悲痛中沉沦,而是毅然决然地将创办华坪女高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她克服了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等重重困难,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改变了数千名贫困女孩的命运。

此句深刻揭示了“立命”的核心要点,即斩断过往的惯性思维与行为模式。张桂梅放下个人的悲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以使命为导向重新书写人生篇章。这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命的价值并非在于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与伤痛,而是在于以当下为全新的开始,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重新构建生命的意义。读者不妨自问:自己是否仍在不自觉地用昨日的遗憾与错误,束缚明日的无限可能?
第二章改过之法
3.原文经典句:“过由心造,亦由心改。”
袁了凡认为,过错是由人的内心想法与行为导致的,而改正过错同样要从内心出发。他提出,想要改正过错,必须具备“发耻心、畏心、勇心”。有羞耻心,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敬畏心,才会对犯错的后果有所忌惮;有勇心,才敢于直面错误并坚决改正。
某互联网企业曾因数据造假这一严重错误陷入信任危机,企业形象受损,用户流失严重。但该企业并未选择继续掩盖错误,而是深刻反思,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他们先是公开向用户致歉,真诚地承认错误,展现出面对错误的勇气。随后,建立起透明的运营机制,从数据采集到发布,每个环节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这一系列举措正是“畏心”(敬畏用户)与“勇心”(担当责任)的切实实践。正如《论语》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各种借口,将其合理化,却不知真正的成长与进步,始于对自身细微过错的敏锐察觉。若连一杯水中的微小尘埃都无法容忍,又怎能期望心灵达到澄澈清明的境界呢?
4.原文经典句:“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袁了凡强调,只要生命还在延续,无论曾经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都有悔改的机会。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沉没成本”的固有认知,即不要因为过去已经犯下的错误,就觉得无法挽回,从而放弃改正。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弃猫》中,深刻忏悔父亲侵华的历史,通过文字承担起对历史罪责的集体反思。尽管他父亲的行为发生在过去,且与他本人并无直接关联,但他依然勇敢地站出来,以文字的力量引导人们正视那段残酷的历史。
村上春树的写作行为证明,忏悔并非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超越血缘与时空限制的精神觉醒。正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个体的悔改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当世人都热衷于指责他人的过错时,是否也曾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恶念”与“过错”呢?

5.原文经典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袁了凡将改正过错提升为一种日常修行,倡导人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察觉错误并及时改正,如此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法国哲学家萨特晚年对自己的著作《存在与虚无》进行修订,删除了青年时代那些带有傲慢色彩的论断。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智者的谦卑态度。萨特的“知非”并非是对自己过往思想的全盘否定,而是保持思想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

《道德经》有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当下这个过度推崇“完美人设”的时代,真正的勇气恰恰在于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积极做出改变。试问:在我们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是否早已遗失了《大学》中所倡导的“苟日新,日日新”那种不断更新自我、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
《了凡四训》并非是一本晦涩难懂、宣扬神秘命理的书籍,而是一部关于人性觉醒与自我提升的实用指南。从“立命之学”中对命运的主动掌控,到“改过之法”中对自身错误的深刻反思与修正,其本质都是在充满变数的人生中建立起强大的主体性,在不完美的生命中不断修炼,趋近完整。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当今这个被算法主导、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更应深思:能否以《了凡四训》中的古典智慧为指引,既不盲目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也不被无尽的欲望所操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清醒且坚定的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