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未竟的天下梦:假如让曹操多活5年,他能一统天下吗?

书兰聊历史 2025-04-08 05:34:34

前言: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5岁,同年,其子曹丕依托他留下的基业代汉建魏,给三国鼎立之大局拉开序幕,直至60年后的东吴覆亡才算告终,期间战争仍然频发,天下仍未得到安宁,人口仅维持在东汉峰值的40%~52%左右,间接给了胡人南下的可趁之机。

遥想永嘉南渡的惨烈景象和南北分立300多年的纷乱,我们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三国,亦或者三国更早得到统一,那该有多好。曹操作为汉末最具雄才大略的枭雄,他的操的离世被后世视为三国鼎立格局定型的关键节点,若历史允许他多活5年,他能否突破孙刘联盟的桎梏,终结乱世?这一问题背后,既关乎个人能力与时代局限的博弈,也涉及地缘与战略机遇的微妙平衡。

三国鼎立

一、曹操晚年的战略困局与延寿后的机会

1. 北方整合的未竟之功

曹操晚年虽完成了北方一统,但内部隐患重重,首先,世家豪强的影响力依然时刻威胁曹魏统治,他虽说早前从人才和土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打击世家豪强,但效力有限,晚年不得不一改初衷,向世家豪强释放友好信号;其次,心向汉室的文臣武将依然存在,曹操要想集中权力,更进一步,必须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反对声音,比如颍川荀彧和清河崔琰分别在他称魏公和魏王时表示了反对。

最后,地方武装问题依然存在,从曹操在陈留起兵到曹魏覆亡,地方武装反叛近百次,比如曹操去世那年发生的“青州兵鸣鼓擅去”和酒泉苏衡联羌叛魏。用杜畿的话来说,曹魏看似有13州,实际能倚仗的“惟兖、豫、司、冀而已”,其余各州都充斥了地方军头。曹操是多聪明的人?他自赤壁之战后,便将主要精力放在整合内部上面。

曹魏境内的部分世家、豪强

2、机会在哪里?

荆州博弈:吕蒙白衣渡江和刘备东征暴露了孙刘联盟的脆弱性,若曹操健在,或许可在刘备的复仇之战期间以天子之名发动对江东的惩戒性征伐,待打残江东后集中力量两面夹击刘备,再或者趁着孙权称臣之际,与江东联合反制刘备,断不会像曹丕那样畏首畏尾,等到一切皆成定局才敢南征孙权,白白失去良机。

汉中防线:曹操晚年放弃汉中之地实为收缩战线之策,多活5年,或可利用孟达背蜀之契机重夺汉中,并联合西羌压缩刘备的势力空间,即使灭不了刘备,起码不至于将关中暴露在刘备眼皮子底下,疲于应付,只要将刘备困在巴蜀,他便可腾出手来专心攻伐江东。代汉时机:曹操定不会像曹丕那么急,他仍可保持“周公”的姿态去降低内部阻力,进而以正统地位发动统一战争。

刘备东征败北

二、难以逾越的地缘壁垒

1、长江天堑与吴军水师

赤壁之战的惨败,彻底改变了曹操的战略轨迹,这场大战不仅让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良机,也暴露出了北方军事力量在南方水网地带的致命短板。战后,曹操令人在谯郡打造轻型战船和训练水师,意在再度南征。可他这仓促打造的水上作战力量在长江天险面前是不是弱了一点?想想还是算了,他率军走到半路上又撤回了。

从孙策到孙权,江东不断在构建和完善长江防御体系,武昌、沔口和广陵等依托天险而筑造的军事重镇互相呼应,连点成线。一旦有事,其水师可利用长江水道进行快速机动,联动支援,用便捷的水路运输来抗衡成本巨大的陆路运输,以快制慢。欲灭东吴,必先灭其水师,而要灭其水师,唯有自身拥有强大的水上力量,而这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事情。

东吴的长江防线

2、蜀道艰险与持久消耗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跨有荆益”虽因关羽失荆州而破产,但刘备仍可凭借新郑、阳平关和剑门关等城关重镇来实施战略防御。为了牢牢掌控住汉中,刘备积极修建连接汉中和成都的军输要道,并修缮扩建了白水关,关城周围密布烽火楼,且从白水关一路到成都遍设亭障,一旦汉中有警,成都可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纵使在夷陵之战后,蜀汉沦为三家实力最弱者,但其内部核心力量未失,仍有诸葛亮和魏延等人坐镇。曹操要想攻占汉中,或是进入蜀地腹心,恐怕并非易事。相反,诸葛亮很有可能照样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利用地形优势来持续消耗曹魏实力。另外,蜀地富庶,关中凋敝,曹操若要大举强攻,可能会再度面对“千里馈粮,士有饥色”的后勤噩梦。

古蜀道

三、对手的战略调整

1、孙刘联盟的韧性

前文中说到孙刘联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是基于双方的利益之争。当曹魏露出兼并天下的獠牙时,脆弱往往会变成弹性,虽说前有关羽之殇和夷陵之战的矛盾,但是形势比人强,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后当即派人出使江东,意在重新与孙权修好,而孙权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曹丕的南征,损失不小,也很痛快地接受了蜀汉的橄榄枝。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曹魏都是三家里面的老大,老二和老三如果不联手对抗老大,只会被老大各个击破。对于这点,两边心里都很清楚。曹魏给他们的军事威慑越大,两家就越紧密,曹操必须有充足的力量来应付两线作战,这不像三国后期,孙刘两家都因内部问题而实力大衰,曹操面对的是正处在上升期的东吴和快速回血的蜀汉,两边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

刘备托孤

2、其它势力的变数

尽管曹操平定了西凉,但是陇西的羌胡始终还是西北隐患(羌乱在东汉时期就是顽疾),比如曹操去世的第二年,治元多带着数万卢水胡叛魏,攻掠河西,单从公元238年到247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诸羌就搞了5次大规模反叛。一旦曹操集中力量南征,诸羌未尝没有趁机搞事的可能。或者说,蜀汉鼓动他们搞事。

北边也是一样,内迁的乌桓、南匈奴都是不稳定因素,就在曹操去世前的3年内,乌桓就搞了2次事。辽东那个公孙家更是和国中国无异,如若曹操延寿,或许可提前解决辽东问题,但是绝对会分出不少精力,毕竟辽东有自身的优势,而且曹操在攻打公孙家期间有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势力日趋强盛的鲜卑和野心勃勃的高句丽。

曹魏面临的环境

四、历史进程的惯性:统一的结构性障碍

1、经济重心南移

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事,很多人口向南方流动,有了人,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孙刘两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大力振兴经济。以孙吴为例,汉朝时期的江南没有几个像样的大城市,但孙吴却新建了建业和武昌等大城,并以城市为依托,广泛招收北方流民,强制山区的越人出山入籍,开辟大量耕地,以行政手段推行军屯、民屯,直到孙吴覆亡,其地多为经济富庶之地。

至于蜀汉,益州早有”天府之国“的称号,刘焉、刘璋父子治益州时,关中和陇右奔赴益州的流民动辄数万家,人称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蜀汉建立后,一方面继续深植益州本部,致力于做好“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南中,增加经济资源。直到蜀汉覆亡时,仍有“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之富饶景象。

孙权在今湖北鄂州建武昌城的奥秘就在这张图里

2、人才爆棚

曹孙刘三家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海量的人才。曹操自必须多说,刘备有汉室后裔的光环和不同于其他诸侯的“仁义”之名,具备吸纳人才的属性,孙权则有父兄两代人的基础和家族“世仕吴”的人缘优势。孙刘两家的人才虽说没有曹操那么多,但是也足够依托各自的有利地缘独立建国了。

先说刘备,夷陵之战虽说损失惨重,但是统筹大局的有诸葛亮,内政人才有蒋琬、费袆和董允等,军事人才有魏延、霍弋、张嶷、张翼、王平和吴班等。孙权那边老一辈的有诸葛瑾、骆统、虞翻、周泰和韩当等,年轻一辈的有陆逊、丁奉、朱然和全琮等。如果曹操能够延寿到蜀汉后半段,灭蜀的希望还是挺大的,可惜今天的命题是5年。

江东十二虎臣

结语

综上所述,即便曹操多活5年,他面临的仍是“统一条件未成熟”的历史困局,北方经济尚未从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完全恢复,水师力量难以征服长江天险,内部力量未能彻底整合,地方威胁依然存在。

然而,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或许能够在这多出来的5年时间里利用其超凡的智慧,为继任者创造更有利的态势;亦或许曹丕、曹睿时代的多次南征,正是曹操延寿5年后可能战略的延续。历史没有如果,但曹操的未竟之业,恰是三国时代最令人唏嘘的英雄悲歌,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三国志集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