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太宗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本人作为君王,自是这条舟上面的掌舵人,航行的方向,危机的处理,都是掌舵人要做好的事情。王朝如舟,君主如掌舵人,掌舵人的个人素质是这条舟能够一帆风顺的必要条件,君主的素质则决定了王朝兴衰,唐太宗很优秀,所以他带领大唐王朝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晚年出了岔子,导致“开元盛世”走向破灭。
也就是说王朝的明君质量越高、数量越多,其基础越稳当,发展得就越好,典型的就是西汉王朝,先有汉高帝刘邦立国定基,与民休息,后有文景二帝开创“文景之治”,接着汉武帝将王朝推向巅峰,实现“汉武盛世”,《轮台罪己诏》一出,又有昭宣二帝中兴王朝。我们不禁想问,为何西汉王朝的明君就这么多呢?

西汉王朝
一、遗传基因良好1、长寿基因
受古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等方面的影响,古人的平均寿命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即使贵为皇帝,享受王朝最好的医疗服务,但是历史上高寿的皇帝并不多,像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大有为之君,如果他俩的寿命再长一点,历史大概率是会改写的。换而言之,皇帝的寿命和其功业是存在相关性的。
汉高帝刘邦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历练出了一副好身板,活了62岁,当然,这里面也离不开其家族基因的积极作用,他父亲刘太公在那么苦的条件下活到了汉高帝十年。且看刘邦子孙的寿命,汉文帝47岁,汉景帝48岁,汉武帝70岁,汉宣帝43岁,汉元帝42岁,整个西汉十二帝的平均值达到约40岁。别小看这个数字,要知道东汉不到30岁,1000多年后的明朝也才42岁。

西汉十二帝
2、遗传病史
都说身体是ge命的本钱,寿命有了,还得有健康。如若天天受病痛折磨,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杂的朝政工作当中?像李唐家族的遗传病-“风疾”,唐太宗从贞观十年就开始有“上得疾,累年不愈”,唐高宗在位的大半时间都存在“头眩不能视”,以至于大权旁落,唐顺宗甫一继位就受疾病所困,致使“永贞革新”夭折。
赵宋家族亦是存在明显的遗传病,宋太宗长子元佐因有“狂疾”而将储位拱手送给了弟弟宋真宗,真宗开始还好,后期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表现出健忘、语言思维混乱。宋英宗刚登基没几天就犯病,大喊大叫。相较之下,西汉后期虽有哀帝因病而早逝,但他纯属自找的,年纪轻轻的就耽于酒色。整体来看,西汉皇室没有啥明显的遗传病。

因唐高宗久病而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
二、严格的继承制度1、立嫡以长
皇位传承是关乎王朝命运的大事,如果没有好的制度约束,必定弄得内乱迭起,花落谁家充满不确定性,上位者的素质好坏全凭天意,比如元朝,因元成宗临终前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其侄元武宗不得不借助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力登上皇位,并被迫许诺“兄终弟及”,结果元武宗的所有改革措施在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都化为泡影,此后兄弟俩的子孙又不断因皇位归属问题大打出手。
西汉承秦朝而来,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秦二世太过混账,而秦二世的上位恰恰源于秦朝继承制度的缺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西汉建立后便遵循古制,奉行“立嫡以长”的宗法继承制。当初汉高帝刘邦还曾试图打破这个制度,想废掉其嫡长子刘盈的储位,结果遭到一堆人的反对,而这便是制度的作用。

宗法继承制
2、偶有变通
经历诸吕之乱后的西汉,选择了刘邦的庶子刘恒,有人说刘恒能成为汉文帝的原因主要是功臣集团觉得他更好控制,我们不排除有这种因素在里面,但绝对不是唯一因素。汉文帝当时可是刘邦在世诸子中年龄最长者,而且刘邦嫡子刘盈是无后的(普遍认为刘盈后面的那几个儿子非他所亲生),在没有嫡裔的情况下,他继位的合法性是相当充分的。
汉文帝之后,汉景帝是以嫡长子的身份顺利继位,汉武帝同样如此,他虽说前面有个兄长刘荣当过储君,但是刘荣的生母并未当上皇后,而汉景帝在决定立他为储时,是先立其母为皇后的。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确实是出了点变故,但汉宣帝的继位又回到了正轨,汉宣帝是汉武帝嫡长子刘据的孙子,算是汉武帝的嫡脉了,后面的汉元帝、汉成帝同样都说嫡长子出身。

刘恒以诸侯王入继大统,属小宗变大宗
三、储君的教育制度1、慎选老师
有了清晰的继承制度还不算完善,得给储君安排系统性的教育。皇帝也是肉体凡胎,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要想具备明君素质,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总不能让储君像开国君主那样去从实践中出真知吧。那么让谁来教育储君呢?首先是皇帝本人以身作则,让储君在耳濡目染中去领会、去汲取,比如汉文帝通过躬身节检来影响汉景帝。
另外,西汉负责储君日常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鉴于此二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接班人的未来,乃至王朝的未来,西汉对二傅的选拔十分严格且谨慎,一般都会从功臣或名门之家择选,他们的道德、学问都得经得起审视,具体程序一般是先由朝臣们公选提名,待皇帝钦定后方可上任。

文景二帝
2、德行修养
汉朝讲究以孝治天下,注重德行。现在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可见德行才算为人的根本。一个皇帝没有德行,危害将是巨大的,比如商纣王,如果有德而无才,当个令人称赞的守成之君也算不错,可要是有才无德,那就成了隋炀帝那样的了。
汉高帝刘邦正是考虑到这点,毅然摒弃了内心里关于读书无大用的相仿,安排儒家的叔孙通负责教导储君刘盈,没有哪家的学说能像儒家这么注重仁爱德行了。汉文帝以德行高尚的石奋为太子太傅,汉景帝以敦厚谨慎的卫绾为太子太傅、名儒申公的亲传弟子王臧任太子少傅,汉武帝让家风优良的石庆(石奋之子)和其子石德分任二傅,皆源于此理。

叔孙通曾说,儒家难于进取,可以守成
四、西汉皇帝的自我迭代1、历史势能
西汉王朝的建立本身是一种历史势能的产物,“天下苦秦久矣”,急需有一个崭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汉高帝刘邦奋三尺之剑,总揽英雄,以诛秦、项,创业肇基。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以“黄老之学”的思想与民休息,本质上是社会矛盾缓和的必然结果,人们渴望安定、珍惜现下。
当历史势能出现在眼前,君主只需顺势而为,切忌逆向而动,比如隋朝原本应该大乱而后治,让百姓休养生息,结果隋炀帝劳民过甚,修东都、建运河、三征高句丽,誓要把几代人的事情用一代人的时间做完,结果导致王朝覆灭,唐太宗就回过味来了,他以隋朝为鉴,爱护民力,遂有初唐气象。

汉高帝刘邦
2、自我调整
西汉皇帝呈现出了明显的代际特征,汉高帝以创业之君的身份奠定制度基础,汉文帝和汉景帝踏踏实实地将自身定义为守成之君,继续积攒国力。汉武帝则顺应中原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肆扩张,北击匈奴、打通西域,眼见民生疲敝,及时改过自新,颁发罪己诏。汉宣帝则结合新形势,调整政策,力行中兴。
这种代际分工使西汉王朝形成“创业-守成-扩张-调整”的完整周期,有效避免了王朝发展过程中的僵化。西汉的这些明君将历史势能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相结合,主动担当,勇于进取,确属难得。汉元帝虽因“纯任儒术”、“柔仁好儒”而出现失误,但他的这种理念本质上也是对儒家思想的实践。

汉武帝的扩张
结语综上所述,西汉皇帝之所以明君辈出,绝非偶然,实乃身体条件良好、继承制度稳定、重视储君教育和各位明君遵循天命的自我担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汉高帝的“马上得天下”到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从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到汉宣帝的中兴之治,西汉的诸位明君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西汉明君的这种群体优势不仅塑造了其王朝的辉煌,更深刻影响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正如后世所言,“孝武穷奢极欲......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亡,汉之以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这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修正的能力,正是西汉诸位明君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