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两汉交替之际,礼崩乐坏、群雄并起,也是时势造英雄,汉景帝的六世孙刘秀起于南阳老家,战昆阳、定河北、靖隆右、收巴蜀,威扬宇内、名臣云集,征战十五载,天下重归一统,汉室再度中兴。汉明帝刘庄继位后有感而发,令人绘二十八功臣像于南宫云台,用以彰显荣耀,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无巧不成书,二十八将刚好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而带领二十八将的刘秀则是紫微星,恰好到处地隐喻了东汉开国的神圣性,同时也为舆论传播提供了条件。既然如此,汉明帝后面为何又增补四人,使之变成了三十二人,这不是脱离了二十八星宿论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二十八星宿图
一、云台二十八将的诞生1、东汉困局
汉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朝廷不得不大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随着“文景之治”的展开,社会财富明显激增,官僚地主对物欲有了更多追求,而其手段不外乎兼并土地。待到汉武帝连年征战,赋税徭役居高不下,破产的自耕农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土地则大多流入到地方豪强手中,使得豪强地主遍地开花。虽说朝廷多有控制,但是效果始终不理想。
王莽篡汉之后有感于土地兼并的危害,推行了很多新政,比如王田制,只可惜他低估了豪强们抵制新政的决心和实力,不仅新政破产,还弄得烽火燎原。刘秀作为汉室后裔,其家族本身也是南阳的地主豪强,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底层百姓,而是豪强,这就决定了刘秀很难像刘邦那样破旧立新,只能在豪强的环伺下见机行事。

新莽末年局势
2、柔道治国
刘秀不是没想过抑制豪强、突出困局、强化皇权,比如他废除西汉后期的州牧制,改为刺史制,旨在削弱地方实力派的权柄;弱化西汉“三公”职权,摘除勋贵的军政大权,设立由皇帝垂直管理的尚书台,目的在于强化皇帝对朝政的掌控力;颁发度田令,清查天下田亩,均衡赋税,即使激起了大范围的反抗,他也硬杠到底。
且不论这些措施的效力如何,利益受到影响的勋贵、豪强对汉室岂能没有介怀?他们或许因为忌惮刘秀的威权而不敢在明面上有什么激烈的反抗,但是暗里的小动作怎么管得住?诸如刘秀过河拆桥,不让功臣勋贵担任要职的言论甚嚣尘上。有鉴于此,汉明帝刘庄才及时搞出了“云台二十八将”,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他们老刘家没有忘记功臣,这便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柔道。

光武帝刘秀画像
二、地域与派别的博弈1、南阳集团
任何势力的壮大都会有一个基本盘,而且这个基本盘大多是以乡党组成的,比如刘邦的丰沛集团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团。刘秀又岂能例外?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邓禹、吴汉、贾复、岑彭、朱祐、马武、刘隆、马成、陈俊、杜茂、和任光,共11人,将近半数都是他的南阳老乡,若再算上临近的颍川籍7人,冯异、祭遵、铫期、臧宫、傅俊、坚镡、王霸,其家乡一带的比例近2/3。
如此大的基数,汉明帝面对南阳集团不得不慎重,第一批的二十八将虽定,但回头一审视,猛然发现自己漏掉了一位南阳功臣-固始侯李通(刘秀的妹夫)。此人有争议性,他和他堂弟李轶曾背叛过刘秀,且李轶是诛灭刘縯(刘秀大哥)的元凶,但他本人自重新归附后,确实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再加上他有“首倡大谋”之功,把他增补进云台,不仅能够彰显老刘家的气度,还能让南阳集团更加稳当。

刘秀的南阳老家
2、河西集团
除了南阳和颍川籍,云台二十八将中最多的就是河北籍,再次就是关中籍。河北籍有6人,寇恂、盖延、耿纯、王梁、邳彤和刘植;关中籍有3人,耿弇、景丹和万脩;最后剩下的1位是青州籍的李忠。鉴于河北集团军事实力强横,南阳集团根基又过于深厚,刘秀最早便是让这两大集团互相对立,以便掌控,立郭圣通为后及立郭圣通之子刘疆为储君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随着统一进程的推进,在这两大集团之外又加入进来了以窦融和梁统等人为代表的河西集团,这是一股新兴势力,别看他们从龙的时间较晚,但他们胜在一个干净,和老队伍之间没有太多牵扯,用他们来顶替不安稳(比如真定王刘杨之反)的河北集团岂不妙哉?既然如此,把一向谦虚谨慎的窦融增补进云台是不是恰到好处?

窦融归汉给刘秀省了多少事
三、重建秩序的考量1、平民代表
对于经历大乱之后新建而来的王朝,尽快恢复经济秩序是头疼大事,没有经济基础,社会矛盾难以得到缓解,王朝前景堪忧。有鉴于此,刘秀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比如宽刑、释奴和减税等,其中最绝的是“假民公田”,只要破产的流民愿意重新登记户口,朝廷可赐爵一级,同时以免税数年的优厚条件将朝廷持有的公田租赁给他们耕种,此举既安顿了流民,又提振了生产。
东汉早期,各地的流民依然数量庞大,这个问题如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始终是隐患。想当初绿林军和赤眉军不就是以流民为基础吗?提到绿林军,就不得不提到王常了。他本是平民出身,后成为绿林军将领,在诸将议立天子时,他极力推荐刘縯,待更始覆灭,他第一时间归附刘秀,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汉明帝将他增补入云台,不光能昭示朝廷重民、爱民,还有效抚慰了绿林系势力。

绿林军是推翻新莽的关键力量
2、道德楷模
复汉之初,眼界宽广的刘秀深刻意识到世风不古的思想乱象,思想是行动的基础,稳定不了思想,天下的和谐秩序就难以稳定。他极力推崇儒学,常常将勋贵大臣拉着陪他一起讲经听诵,同时大肆兴建学校、重用儒家弟子,旨在通过儒家的伦理纲常和礼乐教化来从意识形态稳定人心,强化思想统治。
虽说汉武帝早就独尊儒家,但是西汉的整体思想氛围仍然偏重武功,刘秀结合他所面对的新环境,决心以儒家思想进行一场思想大洗礼,以助其构建出更合时宜的“文治”秩序。既然如此,道德崇高的褒德侯卓茂(当时算是儒家宗室级人物)被增补进云台,是不是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卓茂让马
四、未被纳入的遗憾1、外戚马援
提起云台二十八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里面具体有哪些人,恐怕没有几个让人熟知的,但是和他们处在同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就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了,如雷贯耳。他早期跟着陇右的隗嚣混,自归附刘秀后未曾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不是平诸羌、击乌桓,就是征交趾,最后病逝于军中,真就实践了他那马革裹尸的报国之志。
有人说他之所以连增补名额都没混上的缘故是他临终前沾了点是非,被刘秀夺爵。笔者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云台上面犯过事的又不是没有,而且马援这点是非还是蒙冤受屈的,主要是因为下令绘云台功臣像的是他女婿,他的女儿可是汉明帝的马皇后。一向对外戚严加防范的汉明帝亏待岳父的同时不正是向外界展示他抑制外戚的决心吗?

马援雕像
2、外戚阴识
南阳阴家和邓家这两个互为姻亲的家族可以说是刘秀早期最重要的支持者,阴丽华(阴识的妹妹)早早地嫁给了刘秀,还为他生下了汉明帝刘庄。作为外戚,阴识和他弟弟阴兴并未恃宠而骄,始终任劳任怨,为刘秀的大业出力甚多。尤其是阴识,他在得知刘縯起兵后,立马赶回老家组织了1000多人的部队,并率军投附。
按理说,他既是汉明帝的舅舅,又是汉明帝的老师,而且业绩、品行也都在线,入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他和马援一样是外戚,总不能厚一个薄一个吧;其次是他的侄子在云台绘像的头一年犯了件大案,什么大案呢?他那个侄子原本是刘秀的女婿,结果因为夫妻不和,竟敢灭了公主,弄得汉明帝勃然大怒,下令将他这个傻侄子给斩了。

阴丽华雕像
结语东汉王朝开辟了另外一种应付勋贵威胁的方式,“高秩厚礼,允答元功”,各种待遇从优给他们,唯独就是不让他们掌握核心权力。“云台二十八将”正是安抚他们的绝好方式,另外再让这二十八将和二十八星宿呼应上,那就是一石二鸟了,不可谓不高明。然而功臣数量很多,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也很多,二十八个位置不够,于是就增补了窦融、李通、王常和卓茂。
当然,二十八个不够,三十二个也不见得够,马援和阴识就没上榜,但这里面有汉明帝的现实考虑—防范外戚,同时也可告诉其他功臣家族,“我自家的舅舅和岳父都没上榜,你们还有什么憋屈的”。有一说一,东汉这种方式不光保护了诸功臣,让他们远离了是非,基本都得到善终,还维护了王朝早期的稳定。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资治通鉴》
《后汉书稽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