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第一次议和之后,双方本该是各回各家。
但没过多久,金国主和派被清算,主战派上台,于是便撕毁了和约。
面对金国的这种行为,南宋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给各大军区下令,要求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金军以强烈打击。
在此过程中,张俊、韩世忠、刘锜都选择机会对金军发动了进攻,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当时,张家军在宿州亳州都取得了胜利,韩世忠在海州取得了胜利,刘锜在顺昌也取得了胜利。
只要我们了解这种基本的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岳飞的郾城大捷,肯定也是在中央政府授意下进行的。
当然了,岳飞接到的命令,也是安全第一;如果要出兵,必须得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现在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日后谈判的资本;如果打了败仗,日后谈判时,就会陷入被动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你说岳飞应不应该出兵呢?自然是应该的。否则,岳家军直接让其它几大军区比下去了。
因为,韩家军、张家军都先后出兵,给金国鬼子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岳家军怎么能一点表现也没有呢?
岳飞毕竟是岳飞,他制订的战略计划,比其他人更牛。
刘锜选择的作战地点是顺昌,顺昌距汴梁有600百里;张俊选择的地点是宿州亳州,韩世忠选择的地点是海州,这两个地点,都距南宋本土很近。
而岳飞选择的地点,实在有点远了。
据岳飞的孙子说,岳飞当时打到了朱仙镇,这多少有点吹牛。但是,谁也得承认,岳飞当时深入了中原腹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岳飞的作战计划,似乎没有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岳家军过于深入中原了。
但是岳飞在沙盘上,肯定可以让高级文职官员相信,他这样做虽然有点冒险,但是最差也可以全军而退。
总而言之,金军在这些地方,并没有多少军队的,而且增援部队也不可能说过来就可以过来。只要我们冲过去,就可以打一场比其它军区更辉煌的胜利。
这个说法其实没什么问题,也很能体现岳飞的优秀。
只不过,由于岳飞的孙子搞出一个英雄传奇录,所以相关内容就变得有些离奇了。
据说,中央政府派高级文职官员让岳飞撤军,岳飞拒绝接受命令,于是率军大举北伐。
至是若虚见飞于德安府,谕以面得帝旨,兵不可轻动,宜班师,飞不听。若虚曰:“事既尔,势不可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飞许诺,遂进兵。
后来,更有岳飞打到汴梁附近,中央政府发十二道金牌诏岳飞撤军的说法。
秦桧既令杨沂中等还屯,乃言:“飞孤军,不可久留,请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这些说法,之所以让我感觉有些离奇,那是因为,如果相关内容真的属实。其它的事都不用说了,仅这件事本身,就坐实了岳飞的死罪。
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将士的小名叫爪牙,应该由政府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政府。
皇帝想让岳飞服从命令竟然这样困难,那还了得?
许多人也许会说,孙子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问题是,如果相关说法属实,岳飞当时的所作所为,真的合理、合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按各种英雄传奇的说法,当时的岳飞制订了宏伟的战略计划。要荡平中原、深入河北,甚至是直捣黄龙。
问题是,这不是空谈吗?
因为说破了天,岳家军只是南宋六大集团军之一(张、韩、岳、吴、刘、杨)。
中央政府让岳飞班师,岳飞拿出这种离奇的作战计划,拒绝中央政府的号令,你认为中央会信吗?
前不久的宋金大决战已经证明,六大集团军齐上阵,南宋才能勉强战平金国和伪齐联军,现在单凭岳飞一支军队,就能直捣黄龙?
后来,由于岳飞成了神,所以许多人相信,只要赵构不阻拦,岳家军就可以荡平中原,深入河北,甚至直捣黄龙。
问题是,我们从整体实力上看,这就是完全不对等的事。
事实上,只要岳飞敢流露出荡平中原、深入河北的意思,传达命令的高级文职官员,肯定不敢支持他这样行事。
第一、这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岳家军就能荡平中原,那大宋六大集团军一块行动(吴、岳、韩、张、刘、杨),岂不是分分钟就能把金国打得流花流水了?然而这种事情从未发生过。
第二、两宋的传统就是政府指挥枪,而岳飞这样干,明摆就是想用枪指挥政府啊。岳飞身为军人,竟然想通过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胁迫中央政府按他的战略意图行事,这是想干什么?
退一步说,就算岳飞的战略计划有实现的可能性(虽然可能性很小),但是它显然需要张、韩、杨、刘、吴几大集团军的协同作战。
如果岳飞自己单独行动,那是一点可行性也没有的。这样一来,岳飞的行动,就完全背离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合法范畴。
因为,这不是岳飞想抓取瞬间即逝的战机,而是岳飞试图通过冒险行动,胁迫中央政府按他的战略意图行事。
换言之,如果中央政府认可岳飞的军事行动,就得让其他几大集团军围绕岳家军展开行动。
关于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极度警惕武将的两宋时期,我只能说,这属实是挑战皇帝底线的行为了。
我们所熟悉的郾城大捷,通常都是大宋的政治宣传,甚至是民间故事。因为传到最后,竟然连五百大破十万的内容也出现了。
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
从相关史料来看,郾城大捷绝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牛;因为岳家军的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战略目标。所以岳家军虽然深入中原很远,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金国方面的史料,并不支持颖昌大捷的说法。
第二、南宋方面在为岳飞平反后,也没有承认颖昌大捷。因为,孝宗时代罗列中兴十三处战功时,并没有提及这件事。
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金国讳败;对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这是秦桧销毁了相关的史料。
但是相关事实显然证明,在严谨的史料中,并没有支持岳飞这场大捷的记载。因为,金国官方没有承认相关事实;南宋官方也没有承认。
许多人喜欢拿所谓的史料说事,问题是,他们所谓的史料,也就是后人种种带有倾向性的回忆、记录、整理罢了。
当然了,我还是一贯的观点:单纯的史料,本身就是一个个罗生门,不管史料的出处多权威,它也必须得经得起经验、情理的推敲。
那我们看看,岳飞颖昌大捷的内容,是不是经得起经验、情理的推敲呢?显然是经不起的。
我们还是拿田忌赛马来分析这场战争。
在整个中原大战中,我说刘锜相当于下等马,那岳飞相当于什么马呢?自然是中等马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看来,张俊、韩世忠、杨沂中三路大军加起来,才是大宋帝国的上等马。
换而言之,面对岳家军,金国绝不可能把最强大的战力都拿出来,因为对付一个岳家军,如果金国就拿出了最强大的战力,那么等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大举出击时,金国拿什么应对呢?
如果有人认为,岳家军的整体实力,比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加起来都牛,我觉得,他或许比较适合看演义故事,而实在不适合看历史。
事实上,想要维持岳飞的神话,就必须无底线地贬低南宋其它统帅。
总而言之,韩世忠、张俊、杨沂中之流的人物,也就是打酱油的。因为岳飞率一支军队,就把金国完颜宗弼亲率的十万大军拖在了汴梁附近,还一个劲的吊打他们。
在这种背景下,张俊、韩世忠、杨沂中竟然什么行动也不能采取,真不是合格的军人,连战术都不懂。
换而言之,张俊、韩世忠、杨沂中之流,如果有岳飞丢掉的那点东西,在当时的背景下,南宋也可以把金军打得退回黄龙府。
大家认可这种观点吗?反正我不认可。岳飞或许比其他统帅都要优秀,但一个岳家军,在战力上绝对比不过另外三支大军的联合体。
我们再从情理上分析这件事。总的来说,我们看到的中原大战,通常都是南宋的宣传材料。
在相关内容中,刘锜在顺昌,就打得完颜宗弼只想弃守中原了。一掉头,完颜宗弼又牛哄哄地和岳飞在颖昌郾城开战了,当然了,让岳飞一痛海扁,完颜宗弼再次吓得只想弃守中原。
于是锜方欲进兵乘敌虚,而桧召锜还。徽猷阁待制洪晧,时在燕山,密奏:“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可惜也!”
这两段内容连着看,本身就会让人感觉,南宋有点吹牛不上税了。
更神奇的还在于,完颜宗弼让刘锜、岳飞连续两次海扁,吓得已如惊弓之鸟,一掉头,竟然又率大军杀入大宋境内,而且还一鼓作气杀到了长江边。
看这种故事,怎么看,也感觉完颜宗弼就是动画片里的灰太狼。
总而言之,不论在上一集,灰太狼被喜羊羊摧残折磨得有多狼狈,下一集也会信心十足地满血出现。
当然了,完颜宗弼这只灰太狼,比动画片里的灰太狼要幸运,因为他这只傻乎乎、永不言败的灰太狼,终于吃到了喜羊羊。
为什么完颜宗弼这只灰太狼如此幸运呢?因为,他有一个金牌大卧底,这个金牌大卧底在关键时候,那是比十万精兵还管用。
所以,完颜宗弼率十万大军,在中原都让刘琦、岳飞你虐完,我再虐。跑到了长江边,继续让张俊、杨沂中、刘琦一块儿虐,但是由于有秦桧相助,他还是打得赵构俯首称臣了。
这种内容本身,就很像演义故事,可信度不会很高。
抛开云遮雾罩的政治宣传,中原大战的整体情形应该是这样的。
金国试图重新接管中原时,南宋只是选择了一些有利的时机、地点,打了一些所谓的大捷。
说得具体点,金国撕毁和约重新接管中原时,不可能在所有的城池都派重兵防守。
中原是一个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南宋几大集团军选择一些金军薄弱的地区,发动一些进攻,自然可以取得一些战果。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宋金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金国宣称自己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那是因为他们成功接管了中原地区。
是月,金都元帅宗弼奏河南、陕西捷,金主遣使劳问。完弼以下将士,凡有功军士三千,并加忠承校尉。
南宋宣称自己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那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南宋几大集团军都主动进攻过金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这样扯来扯去,你说到底是谁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实在是难以说清楚了。
但是不论双方有什么争议,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原大战之后,金国全面接管了中原地区。所以,任南宋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无法改变他们被迫退出中原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南宋的爱国军民自然说了,这是因为中央政府让前方将士见好就收,否则,早把金军打得逃回黄龙府了。
既然如此,宋金之间自然还得进行一场战争。否则,双方这样扯来扯去,后面的和谈还怎么进行呢?
因为,双方都把自己的军事优势吹了又吹,后面的边界怎么划分?后面的政治、经济条款,怎么商谈?因为按双方互相吹嘘的内容去看,就是中原的所有权也存在争议啊。
在《宋史》中,岳飞五百大破十万敌军。
问题是,在《金史》中,岳飞率领十万大军,也曾被一个金国将领率领几千人就打败了。
岳飞以兵十万围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余,守将惧,遣人求救。昂曰:‘为我语守将,我尝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堑深丈余,可速实之。’守将如其教,填之。岳飞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备,遂止。昂举兵以为声援,飞乃退。”
在《宋史》中,岳飞率军大败完颜宗弼。
问题是,在《金史》中,岳飞的对手只是金军中的无名将领。至少,这两个金军将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关键是,岳飞还让人家打败了。
宗弼复取河南,宗秀与海陵俱赴军前任使,宋将岳飞军于亳宿之间,宗秀率歩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迎击,败之。师还,为太原尹,改博索路统军使,不受。
阿里布以敌在近,独不赴,而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颍、陈三州,旁郡皆响应,其兵攻归德者,阿里布连击败之,复取亳、宿等州。河南平,阿里布功最。
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
你说,《宋史》中的内容可信?还是《金史》中的内容可信?要我说,都不可信。因为双方的内容,怎么看都像政治宣传。
因为把双方的内容对着看,根本就接不住卯;更主要的是,相关内容都一个比一个扯。
所以,面对这段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只有以下三个。
第一、金军重新接管了中原;
第二、宋军全面退出了中原;
第三、双方在此期间打过几仗,互有胜败。
其它内容,恐怕都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罗生门。
南宋为什么会退出中原呢?对南宋而言,中原并不是一个有利的战场。
事实上,在金国把中原割还给南宋时,南宋的主战派都一个劲儿地说,这是金国的阴谋。
因为,这是敌人想把我们的军事主力骗到中原,利用骑兵的优势歼灭我们的军事主力,所以我们绝不能上当。
且彼之议和割地,不过画淮、画河二者而已。若曰画淮为界,则我之固有,安用何为?若画河为界,则东西数千里荆榛无人之地,倘我欲宿兵守之,财赋无所从出,彼必厚索岁帛以重困我矣。
而敌独先以地界来议,则事之可疑者亦多矣。何则?以河为界,敌亦谓我未必能守,一也。使我舍江淮之险而趋平地,二也。西北之人怀土者皆使散走,三也。如此,梓宫宗族牵连我矣,小有违异即衅端也。
不要说别的原因了,仅这一条原因,就足以证明,宋军在中原战场上,一再以少胜多,水分实在太大了。
因为在这种地方,双方兵力相当的背景下,宋军如果能大败金军,那必然是超水平发挥。
更主要的是,中原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差了。
基于南宋方面的史书,尤其是政治宣传化的史书,自然会说,一看北伐大军过来,中原人民都是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
问题是,真实情况显然不会这样单纯。最简单而言,刘琦在打顺昌大捷时,都不敢让顺昌本地军民参与战斗,因为害怕当地军民背后打黑枪。
时锜见陈、蔡以西,皆望风投拜;又有王山者,旧为宗弼所用,尝知顺昌府,至是复来城下,宗弼欲再令守顺昌;锜虑有苟全性命者卖己于外,故顺昌官吏军民皆不许登城,以己所部兵守之。
更主要的是,在开战前,为了坚壁清野,刘琦把顺昌城外几千户民房都烧毁了,更拆当地人房屋的门板做工事。
城外有居民数千家,恐为贼巢,悉焚之。分命诸统制官,许青守东门,贺辉守西门,钟彦守南门,杜杞守北门,且明斥堠,及募土人作乡导间探。于是人皆奋曰:“早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立功!”锜亲于城上督工,设战具,修壁垒。时守备全阙,锜取伪齐所作蚩尤车,以轮辕埋城上,又撤民家扉,以代笓篱笆。凡六日粗毕,而金人游骑已渡河至城外矣。
面对这种内容,我总是感觉欲说还休,因为大家当时生活在顺昌,会怎么看待来解放自己的宋军呢?
而且,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都也有亲金的历史,因为他们毕竟在金国(伪齐)统治下存在了七八年。
如果南宋收复了中原,中原地区的军政长官、豪强大户,多少都会有宋奸的嫌疑,并会受到南宋各种形式的打压。
所以,宋金开战时,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劲的。
在这种背景下,宋军进入中原,能在兵力相若的背景下大败金军,也是超水平的发挥了。
所谓以少胜多本身就没什么可信度,至于什么五千对十万,五百对十万,就更不用提了。
总的来说,这场大战中,是宋军败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是宋军退出了中原,又回到了从前的军事分界线。
对此,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秦桧在背后使坏,问题是,这怎么听,也有点把历史当童话故事看了。
因为,这样看这段历史,秦桧的本事实在太大了,他一个人能顶十万精兵啊。
关键是,金国一看南宋这样不服气,随后不久,又发动了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金军一鼓作气杀到了长江边。
在此过程中,在中原地区,曾率五千人就大败十万金军的神将刘琦,退到长江附近的庐州都认为无法防守,于是继续南退。
乙丑,刘锜至庐州,驻兵城外。时枢密直学士、知庐州陈规病卒,城中无守臣,备御之具皆阙,官吏军民散出逃遁,惟有宣抚司统制官关师古兵二千馀人。锜巡其城一匝,曰:“城不足守也。”乃冒雨与师古率众而南。
当然了,曾率领五百人就大败十万金军的超级战神岳飞,在此过程中,竟然一直在打酱油。
当然了,张俊、杨沂中、韩世忠就更不用提了,因为他们在淮河一线,或是被金军打退,或是被金军打得大败而回。
于是,大宋终于接受向金国俯首称臣的事实。
全篇都在用极其主观的论据和臆想去否定岳飞,通篇无干货,毫无说服力。哪怕是用这种文章博眼球,你也火不起来,我说的
绍兴十年跟岳家军交战也就是攻击岳家军的是汉军,没有金军,金军一方面要防备几路宋军,另一方面要避暑,金兀术传里面写的也是在开封避暑没有出战,金军是从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怕热不怕冷,金军基本都是冬天作战夏天避暑,像汉军攻打岳家军那是在七月十日以后,那时正是夏天,金军重装骑兵人马在这种天气都吃不消的,而且金军有汉军可以用为什么要自己拼命?金兀术撕毁和议后一开始攻打开封,洛阳这些城池的都是汉军。
没有郾城,朱仙镇,颖昌这些大捷,却有颖昌大败,颖昌之战中不但杨再兴三百骑兵全军覆没连颖昌也被韩常攻破,王贵姚政逃出颖昌。7月15日韩常攻破颖昌兵逼郾城,7月18日岳飞上搬师奏要求撤军,7月19日刘锜出现吓退韩常,7月20日岳家军崩溃式大撤退,7月25日岳飞逃到顺昌,宋高宗还不知道还在回复岳飞要撤军的上书。岳珂和蒙元为了黑宋高宗编了个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把岳飞的忠勇和宋高宗的昏庸无道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就贴出那道宋高宗回复岳飞要求撤军的诏书来揭穿十二道金牌这个弥天大谎。
战报也许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岳飞的背嵬军有8000重甲骑兵,可以和金国铁鹞子骑兵对冲,基本上可以胜负平衡,甚至胜面略大。但是其他几路军队就不行了,基本就是步兵,碰到金军只有被虐的份儿。所以岳飞能一路杀向中原,其他几路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岳飞一路军队不可能在战略上取得胜利。
宋史是谁写的?金史是谁写的?小编你先搞清楚这一点,再下结论。
世人只知道岳飞被追封,却不知道岳飞曾经被抹黑,岳飞在被平反前,他的战绩和人品遭到主和派的严重歪曲,现代人找到的反驳岳飞能力的史料,大多是秦桧执政时期留下的,你管这个他妈叫可信度?南宋将才很多,为什么绍兴和议的主要条件是杀岳飞?因为中兴四将+吴家兄弟都是防守型,只有岳飞是进攻型,南宋一朝你看有谁可以野战击败金人?被后人吹上天的孟拱也是岳飞的死忠粉。岳飞不死,那么意味着南宋还有进取心,何以议和?岳飞的问题是兵权太大,战绩太盛,声望太高,有做赵匡胤的一切基础。
别人在你家里面打架,东西打的稀巴烂,打完收工了,你难道不收拾了?
小编是何居心?
打到朱仙镇不容置疑
金军如果一直压着宋打,是没有可能议和的,岳飞能正面击破铁浮屠才是主因。
金建国十来年吞并了宋辽上百年的军事物资积蓄,歼灭了北宋全部主力军队,过长江追到赵构逃到海上,南宋抗击的军队都是靖康以后重建的,最后在淮河这划界议和,总不会是百战百胜后突然发善心吧
总得有些好消息吧 一直都是金吊打宋,现在郾城大捷不管什么水平,被你说的这么平常,读者肯定不舒服了
又开始抹黑歪曲历史,故意标新立异胡编乱造一人晚上,敌特份子无处不在!!!!
照这样说,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也都是骗我们的。老实说吧,你收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