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宋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很多人都说这是一场“先胜后败”的战役,如果不是南宋中央政府如何如何,如果不是赵构、赵鼎如何如何,韩世忠就能如何如何,完颜宗弼就会如何如何,宋金力量对比就会如何如何……
说起来,“黄天荡之战”颇有些“丘处机路过牛家村”的意思。
其实,我以前看“黄天荡之战”的时候,一直觉得奇怪极了。
当时的韩世忠只有八千军队,居然可以把完颜宗弼的十万大军直接堵在长江南岸。
既然韩世忠这么牛,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完颜宗弼堵在北岸呢?非要等完颜宗弼渡江之后,才突然大发神威,这显然不合逻辑。
后来我详细分析了事件前后,才发现整个黄天荡之战的历史背景都被模糊了。
在金军南侵时,韩世忠就在防守镇江。但是一听金军南渡,韩世忠立刻选择火烧镇江,然后率军东下到了江阴。
韩世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宋军为什么怕金军。
金军的可怕之处,主要在于其骑兵超高的机动性,令宋军防不胜防。了解这点之后,再来看韩世忠的大发神威,一切都好解释了。
韩世忠之所以不敢在镇江堵截金军,是因为南下的金军轻装上阵,而镇江处于运河、长江交界处。如果死守镇江,韩世忠就有可能被包饺子。想明白这点之后,韩世忠立刻选择了以空间换时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把金军堵在南岸的事件,发生在金军北返之时,那时候的金军抢了一大堆战利品,大包小包地带着,机动性根本无从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韩世忠遂堵住运河进入长江的隘口,自然可以令完颜宗弼一时无法北返。
有一种说法是,韩世忠能够提前判断出金军北返的路线,非常了不起。
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当时的金军抢了太多东西,想要全部带回北方,就只有沿运河北上一条路,根本没有第二种选择。
带着一大堆物资,舍弃了骑兵优势,这就是黄天荡之战先胜后败的“先胜”由来,其中固然有韩世忠的功劳,但主要因素还是金军自废武功。
但不管怎么说,韩世忠这样一摆弄,可算把完颜宗弼给折腾苦了。
在许多史书中,为了夸大韩世忠当时的优势,就说完颜宗弼愿意放下所有战利品,只求韩世忠放他一条归路。
实际上,这根本经不起推敲,金军无法冲破韩世忠的封堵,就是因为过于贪心。如果完颜宗弼愿意放弃战利品,从哪不能渡过长江北返,为什么要求韩世忠呢?
也有人认为,战利品对金军的拖累并没有那么大。对此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没有战利品拖累,金军也无法渡过长江,那他们是怎么杀进江南的?
如果韩世忠在面对机动性强大的金军骑兵时也能不落下风,那在金军南下时,韩世忠为什么不直接把金军堵在长江北岸,反而要放火烧江阴撤退呢?
只有打不过敌人,才会玩这种坚壁清野的战术吧?
此时的完颜宗弼进退维谷,他舍不得放弃到手的战利品,可如果不放弃战利品,却又无法突破韩世忠的封堵,这该怎么办呢?
韩世忠敏锐地发现了金军统帅的犹豫,所以他立刻联系赵构,赶快加派人马,找机会吃掉这股金军!
消息传到南宋中央政府,不少人纷纷支持韩世忠的建议,赵构也怦然心动了,但是宰相赵鼎却表示反对。
吕颐浩闻敌穷蹙,乃请帝如浙西,且下诏亲征以为先声,而亟出锐兵策应世忠,庶几必擒乌珠;参知政事王綯,亦言宜遣兵与世忠夹击。帝纳之,甲申,下诏亲征。
赵鼎的大意就是说:“想要全歼这支金军,光靠围困是不够的,一旦完颜宗弼下定决心放弃战利品,我们很可能会被反包围。除非我们能够硬桥硬马地吃掉这股金军,但现在的我们,显然没有这种实力。更重要的是,完颜宗弼的困境,真有韩世忠所说的那么大吗?我看未必。”
“更主要的是,一旦围绕着这个点开战,宋军当然可以不断增兵,但金军一样也可以啊。这样折腾下去,就意味着宋金提前进入了大决战。而以现在的情形来看,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御史中丞赵鼎言:“臣在温、台,屡言当俟浙西宁静及建康之兵尽渡江,然后回跸。今遽有此举,必韩世忠之报敌骑穷蹙,可以翦除耳。万一所报不实,乃建率之众未退,回戈冲突,何以待之?”
对于南宋朝堂的这一次争论,史学界的主流意见是赵鼎误国,如果抓住这次机会,说不定宋金形势就此逆转。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但是从赵构的角度来看,显然是赵鼎的看法更稳妥,赵构虽然会在某一时间感到心动,但冷静下来之后,即使没有赵鼎,他也会亲自否决的。
我前面一再分析过,南宋的敌人并不只有金国一家,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南宋调动全部家当与金军火并,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宋金开战四五年后,对南宋而言,并不缺乏能征善战的部队,因为这么久的战争磨炼,早已让大江南北遍布久经沙场的军队了。
问题是,这些军队的成份太过复杂,他们不但无法在关键时刻实现有效协作,相反还经常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拆台。
江淮地区遍布军阀、义军和流寇,这些军队随时都想割据一方、甚至席卷一大片地区。仅仅是因为以赵构为代表的文官系统势力还非常强大,所以他们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罢了。
如果赵构此时与金军提前决战,能不能赢且不说,至少在短期内很难分出胜负,以宋金两国的国力,接下来必然是无尽的对耗。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南宋损耗过大,就算侥幸赢了,以后再想控制那些军阀、义军、流寇,估计就太难了。
当时的赵构,心中经常默念的话语,肯定也是“攘外必先安内”。
金国可怕吗?毋庸置疑,但此时的金国根本不具备席卷天下的能力。所以赵构即使逃到了海上,最终也还是能回来继续当皇帝。
与金国相比,那些军阀、义军和流寇才是赵构的心腹大患,因为一旦让这些势力发展壮大,才会切切实实地威胁赵构的统治。
事实上,在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南宋一直在忙着打内战。
都不用说别人,就说大家都崇拜的岳飞,我之前一再强调,他之所以能在南宋朝堂占据显赫地位,与赵构的提拔栽培分不开。
我这样说的证据就是,岳飞从一个团级军官成长为集团军司令,主要原因就是在平定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才逐步获得了赵构的喜爱和重用。
了解上述内容之后,大家自然该明白两点:
一、在南宋中央政府看来,完颜宗弼所遇到的困难未必如韩世忠所说的那么大,一旦决战,祸福难料;
二、对于此时的南宋中央政府而言,摆平南方各潜在的反对势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孤注一掷与金军玩命。
基于这两个原因,就注定了南宋中央政府不会增兵黄天荡,韩世忠自然只能与完颜宗弼辛苦周旋了。
在这过程中,韩世忠也有一些机会,比如说他想办法游说了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让他们配合自己一起围攻完颜宗弼,但过了一个多月,依然无人响应韩世忠。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赵构下令,所以才没人敢响应韩世忠,这种说法显然不对。
如果赵构的命令真有这么神奇,那么当初赵构下令各路大军顶住金军,别让他们南下的时候,为什么所有人都是争先恐后地南撤呢?
对自己不利的命令就假装听不见,对自己有利的命令就服服帖帖,这叫听话吗?
换言之,如果与韩世忠配合围剿完颜宗弼的胜算极大,那么就算赵构下令禁止,肯定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地响应,因为金军带着大量战利品,如果这场仗真是随便都能打赢,谁会不心动?
而且,堂而皇之的理由也是现成的:金国俘虏我两位太上皇,我要报仇雪恨!
由此可见,当时的各路军阀、义军和流寇,也不太看好韩世忠能战胜完颜宗弼。
说起黄天荡之战的转折,其实也挺有戏剧性的。
黄天荡是一片没有出口的水域,据说再困上几个月,金军必然要全军覆没,但是突然有一个宋奸对完颜宗弼说:“这里有一条废弃的河道,并不需要多大的工程量,就可以从这里挖通长江,于是金军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挖通了长江水道。等韩世忠发现时,金军早已进入了广阔的长江水道。”
宗弼既为世忠所扼,欲自建康谋北归,不得去。或献谋于金人曰:“江水方涨,宜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馀里,上接江口,舟出江背,在世忠之上流矣。”宗弼从之,傍治城西南隅凿渠,一夜渠成,次日早出舟,世忠大惊。
此时的金军虽然进入了长江水道,但这只是先头部队,大量战利品和人员还在黄天荡呢,韩世忠抓住机会袭击,获得了一些胜利。
金人悉趋建康,世忠尾击,败之,金人终不得济。
在这种背景下,完颜宗弼也只能在长江中,继续与韩世忠进行周旋。
据说,如果没有意外,金军肯定会被韩世忠全歼。但突然又有一个宋奸告诉完颜宗弼,宋军的战船虽然很厉害,但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体型太大,必须靠风力驱动。
于是,完颜宗弼将金军战船改造了一番,在寂静无风的时候突然冲向宋军水师,不断向宋军战船射火箭,宋军的战船全部成了活靶子,很快成为一片火海。
有福州王某,侨居建康,教金人于舟中载土,以平板铺之,穴船板以棹桨,俟风息则出江,有风则勿出,海舟无风,不可动也,以火箭射其箬篷,则不攻自破矣。
到此为止,完颜宗弼总算夺取了长江水道的控制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军就可以带着战利品,顺利返回北方了。因为金军的战利品太多,所以只能沿着运河一线往北返。而现在,长江以北的运河,还控制在宋军手里。
宗弼既屯六合县,欲自运河引舟北归,而赵立在楚,薛庆在承,扼其冲,不得进,宗弼患之。
江北的运河,从南到北大约有五座重要的城池。扬州、承州(高邮)、泰州、楚州、海州。
在金军打通运河一线时,扬州由郭仲威控制,承州(高邮)由薛庆控制,泰州由岳飞控制,楚州由赵立控制,海州由李彦先控制。
金军想顺利的沿运河北返,必须得把这些钉子都拔掉,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金军后续拔钉子的行为,大多数传统史书少有记录,只是泛泛地说:“黄天荡之战的宋军虽然先胜后败,但给了金军不小的打击,使得他们再也不敢南侵了。”
这纯粹是胡说,因为在黄天荡之战结束后,还有三场大战在等着金军。
从这层意义上说,金军不敢再南侵(或是无力再南侵),黄天荡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且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黄天荡之战后,有一场战役的规模非常大,而且远远超过了黄天荡之战,那就是几个月之后的富平之战。
在整个宋金战史上,富平之战虽然不敢说空前绝后,但肯定能排在前几位。事实上,富平之战结束后,才意味着宋金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关于富平之战,我会在稍后的文章中详细分析,这里简单一提,只是希望大家明白,黄天荡之战被许多人传得神乎其神,只是因为韩世忠在历史上的地位太高了,所以原本不是第一主角的黄天荡之战,也慢慢拥有了第一主角的地位。
比较讽刺的是,当宋军战船被烧之时,当地老百姓竟然丝毫没有民族大义,反而哄抢韩世忠的物资,更加速了韩世忠的溃败。
世忠与馀军至瓜步,弃舟而陆,旋还镇江聚兵,沿江避兵之人,往往取其粮食,亦有得军储银帛者,宗弼乃得绝江遁去。
坐电脑桌前。我们自然都会从高大上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可如果处于当时的环境中,又有多少人会言行如一呢?
金军南下,政府军先是火烧当地,然后撤退。
金军入城,有伪军与金军合作,自然免不了要搜刮财物。
金军走了,政府军回来,又收降伪军,开始统治当地,再刮一遍。
过了不久,金军又来了,政府军和收降的伪军又开始和金军打仗。
面对此情此景,老百姓会怎么想呢?
处于局外,我们自然会说,国家民族的事再小,那也是大事;老百姓的事再大,那也是小事。
问题是,真轮到自己头上,几个人会有这样高的觉悟呢?
这就是百姓在乱世之中的困境。
击败韩世忠之后,完颜宗弼命船队暂时顺长江返回建康,把战利品运到了长江北岸。
接下来,完颜宗弼与北方的挞懒开始实现联合作战。而作战的目的,自然是打通运河一线的各大重要城池。
在这一系列战争过程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守卫楚州的赵立,虽然此君在现代的知名度不高,可是在当时,大家都说他相当于安史之乱时的张巡。
是役也,金锐意深入,会张浚出师围陕,宗弼往援之,又立以其军蔽遮江、淮,故金师亦困弊而止。议者谓立之功,虽张巡、许远不能过云。
把赵立死守楚州和张巡死守睢阳相提并论,这样的牛人居然没多少知名度,可见被历史隐没的真相,实在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很多。
除了一个黄天荡之战,除了一个韩世忠,其他内容我们几乎都不知道。
分析的非常客观,点赞👍
这一战,韩世忠并没有伤到金兀术的基本战力。只是骚扰了一下。后来岳飞才是打残了金兀术的基本军队。伤筋动骨。
宋,军法废驰,汉人的耻辱
这么久 终于更了
[点赞]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