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那一天起,南宋就一直被金军吊打。在那几年,金军连续进行了三次南侵。
在这种背景下,秦岭、淮河以北普遍地区都已沦陷,江淮以南地区也是一片狼藉。
当时的江淮以南地区遍地都是叛军(义军、军阀、流寇、土匪),最著名的大约有以下几股。
第一大叛军首脑是李成。关于李成有多牛,大家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件事,李成割据江淮六七个州,大有席卷东南的架式,更主要的是,李成公然打出了取代大宋帝国统治的旗号。
时李成乘金人侵略之馀,据江、淮六七州,连兵数万,有席卷东南之意,使其徒多为文书,符谶,幻惑中外,朝廷患之。
第二件事,李成后来投靠金国,封郡王封公,并且在《金史》上留下了传记。
宗弼再取河南……成遂取洛阳、嵩、汝等……正隆间,起为真定尹,封郡王,例封济国公。卒,年六十九。
第二大叛军首脑是钟相杨幺。
在传统历史上,平定杨幺是岳飞最重要的功绩之一。事实上,在平定杨幺后,岳飞才开始真正拥有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相提并论的资格。
有意思的是,钟相杨幺在现代的意识形态下,属于标准的农民起义领袖,所以现代历史大家在写岳飞平定杨幺叛乱时,通常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过去几十年,还流传过“岳飞镇压农民起义”的声音,认为这是岳飞的污点,比如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
岳家军的这次出征,虽是去要完成一桩血腥罪行,但在整个行军途中,纪律却极为整肃。
瓦解湖湘起义军的这一罪恶活动,在岳飞可算进行得十分顺利……
不论是起义于虔、吉州的或是起义于湖湘地区的农民军,都是被岳飞率军把他们最后镇压下去的。岳飞之忠心耿耿地去执行南宋王朝交付给他的征战任务,虽是他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使然,这是岳飞应该永世受到谴责的,并且是无法涤除的罪行。
我对于邓广铭先生非常佩服,但对于他的这种观点却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岳飞剿灭杨幺,放到传统历史上,应该是一次剿匪胜利,也是岳飞的一大功绩。
第三大叛军首脑是曹成。关于曹成的势力如何,大家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件事,在围剿曹成时,岳飞手下大将韩顺夫死了,岳飞的弟弟岳翻也死了。
贼党杨再兴率众直犯顺夫之营,官军退却,顺夫为再兴斫臂而死,飞怒,尽诛亲随兵,责其副将王某擒再兴以赎罪……会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又杀飞之弟翻。
在围剿曹成叛乱时,神勇无敌的岳家军居然也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曹成有多牛。
第二件事,曹成接受招安后,他和马友的军队一共被政府收编了八万人。
世忠言提举官董日攵,招马友、曹成之众得八万人;诏户部侍郎姚舜明往衡、邵、辰、沅等州拣其军,仍应副沿路粮食。
第四大叛军首脑是张用。
张用接受南宋政府招安时,被改编的军队就有五万人。
拱卫大夫、相州防御使、新除舒蕲镇抚使张用,有众五万在瑞昌。后数日,俊亲拣其军,精锐者留之,老弱者许自便。
曹成、张用、马友几支叛军被改编时,加起来就有十三万人,而此前的中央军加起来,恐怕也没有达到这种规模。
在收编这些叛军之后,南宋中央军也不过十六七万人。此前的中央军有多少,大家可想而知。
己巳,吕颐浩屡请因夏月举兵北向以复中原,且谓:“……臣上考之取天下,正兵不过十万,况今有兵十六七万,何惮不为!且向者邵青扰通、泰,张琪劫徽、饶,李成破江、筠,范汝为据建、剑,孔彦舟、马友、曹成等为乱于江、湖,朝廷枝梧不暇,今悉已定。
第五大叛军首脑是桑仲、李横,两人割据襄阳四五年。仅这个事实,我们大约就可以知道,这两个人有多牛了。
上述排名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未必准确,我这样写,只是为了让大家对当时的江南局势,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所以接下来介绍其他的叛军首脑,就不再排名了。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马友、李宏。
在汴梁时,马友、李宏与张用、曹成是相提并论的军头,到南方后,马友、李宏的江湖地位显然不及张用、曹成,但也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后来,马友被李宏火并了,马友的小弟依然率领两万军队四处纵横,后来被政府军改编时,挑选出来的精锐就有七千。
时马友之将步谅,有兵二万,掠衡山,泊吴集市。纲留统制官韩京屯茶陵以扼贼,而亲帅大军自白沙潜涉江,谅不虞其至,遂出降。至是以闻,诏纲精加拣汰,得七千馀人。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刘忠,关于此人,大家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当时说起江南的叛军首脑时,就有曹成最强,马友、刘忠次之的说法。
吕颐浩、秦桧进呈,因言:“湖广大寇,曹成为首,马友、刘忠次之。数贼相与交结,为辅车相依之势。”
第二、刘忠被南宋中央军打得大败,其军队在他小弟的率领下接受了南宋政府招安,刘忠则率领几十人投靠了刘豫,依然是高级军政长官。
丁亥,初,刘忠既为韩世忠所破,复聚众走淮西,驻于蕲阳口,世忠前军统制解元以舟师奄至,袭忠,大破之。忠与其徒数十人遁走北去,附于刘豫;以忠为登、莱、沂、密等州都巡检使。
当时较大的叛军首脑还有孔彦舟,随着南宋中央军越来越强大,孔彦舟最后率军北上投靠伪齐(金国)了,而在《金史》也留下了传记。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王宗石、范汝为,围剿王宗石的叛乱后,官军一顿疯狂屠杀,以至于赵构都感觉太残酷了。据说,因此死了二十万人。
辛卯,大理寺奏魔贼王宗石等款状,帝曰:“此皆愚民无知,自抵大戮。朕思贵溪两时间二十万人无辜就死,不胜痛伤。”
……德等凡屠两县,所杀不可胜计。帝闻之不乐,故有此谕。
范汝为的势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据说当时范汝为聚众十多万。
壬午,福建民兵统领范汝为入建州。汝为据建安,众十馀万,至造黄、红伞等,制置使辛企宗用兵连年不能制。
更主要的是,因为这种带有农民起义性质的叛乱,才是统治者最害怕的叛乱力量。所以,韩世忠大败范汝为后,一开始是计划屠城的。只是因为李纲在附近,所以才劝止了这种行为。
初,世忠疑城中人皆附贼,欲尽杀之,资政殿大学士李纲,时在福州,见世忠曰:“建州百姓多无辜。”世忠受教,及城破,世忠令军人悉驻城上,毋得下。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郭仲威。
郭仲威在金军第三次大扫荡时,曾被南宋中央政府分封在扬州、真州。但是它的政治可靠性非常低,所以,他在中央军的胁迫下,虽然接受了招安,但依然被杀害了。
光世知其反覆,遣前军统制王德往捕之,宣言游徼淮上,至维扬,仲威迎谒于摘星台,德手擒之,遂并其众。诏斩仲威于平江市。先是仲威焚掠平江,邦人怨甚,故就诛之。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韩世清。
韩世清是苗刘旧部,在金军第三次大扫荡时,这位老兄曾经玩了黄袍加身的把戏,把一件黄袍披在一个宗室身上。但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不支持,所以没有继续下去。
世清闻金渡江,是日,将吏会于州沼。世清有酒,即取黄衣,被兵马钤辖赵令晙于东厅,俾令晙即皇帝位。令晙号呼不听,褫其黄衣。知蕲州、朝请郎甄采等共劝之,世清乃止。
南宋在扩编中央军时,韩世清以为自己也有机会接受改编,却没想到,他接受招安后,就被杀害了。
世清将迎谒,其濠寨将曰:“不可。李尚书往淮西,而下寨甚严,非过军也,必有谋耳。”世清曰:“我何罪?”遂将亲兵千馀人来谒……光又得世清所用舟九百艘,帛七十匹,遂执世清以归。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李允文,他也认为自己有机会接受改编,却没有想到,他接受招安后,依然被杀害了。
初,俊被密旨并收李允文,恐其拒命,乃与神武后军统制陈思恭谋之,思恭言允文兵尚众,须以计取。
冬,十月,丁卯,诏直秘阁李允文就大理寺赐死,坐拥兵跋扈,擅权专杀也。
当时比较著名的叛军首脑还有张琪。
张琪的势力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第一件事,张琪一直反复叛乱,一会儿接受招安,一会儿又造反,最后被赵构亲自点名,绝不可以再接受他的招安。
与张琪并列的名叫邵青,他也是一会叛乱,一会接受招安。
甲辰,初,朝廷以张琪、邵青反覆为盗,命诸将毋得招安。
张琪被打败后,张琪的小弟李捧率众接受招安,可以挑选出来的精锐,就能达到万人。
初,张琪既遁,捧等乃以所部就刘洪道招安……既而洪道言:“捧所部精锐,可得万人……。
而邵青更牛的地方还在于,因为有人对赵构说,邵青有几千艘船,你把他逼急了,可能会把局势搞砸的。于是,赵构又下令,允许前方统帅招安邵青。
后二日,右司谏韩璜亦奏谓:“青拥舟数千艘,而朝廷未有舟师制御,恐转入海道,惊动浙东。且浙西正当收成之时,青若倏来,必误国计。又,师老费财,或金、齐侵江,藉青为用。”凡可虑者五事。疏奏,遂趣光世招降之。
当然了,靳赛也是类似于此的。只是靳赛反复叛乱,终于成了中央军的高级将领,但是他一个不高兴,也跟着郦琼率众投降伪齐了。
当时比较大的叛军首脑,还有郦琼、徐文。
郦琼开始跟着宗泽混,后来在中原局势越来越差时,也是一个劲儿地向南转进,到达江淮时,已是拥有上万军队的大佬了。
比渡淮,有众万余。康王以为楚州安抚使、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累迁武泰军承宣使。
郦琼接受招安的过程,大约比较简单,因为从相关史书去看,好像没有看到中央军大规模的围剿郦琼。
因为郦琼接受招安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郦琼显然拥有巨大的独立性。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郦琼振臂一呼,就可以率领数万大军投降伪齐。
徐文也是北方的义军首脑,后来北方局势越来越差,于是就带着5千人马,150艘海船南渡,并得到了中央军的番号。
至是文自称忠训郎、权密州都巡检使……以所部五千人、海舟百五十泛海来归。诏各进一官,赴行在……丁丑,诏合门宣赞舍人崔增、枢密院准备将领赵延寿、单德忠、李振、徐文、武功大夫李捧、枢密院水军统制邵青所部兵,分为七将,以御前忠锐为名,内增、青仍作水军,并隶侍卫步军司,非枢密院得旨,毋得擅发,仍铸印赐之。
但是,徐文后来一个不高兴,又率军队北上投靠伪齐了。
八月,丙戌,初,忠锐第八将徐文既叛去,以所部海舟六十,官军四千三百,泛海至盐城县,遣使臣阚中纳款于伪齐……是日,授文防御使、知莱州,以海舰二十益其军,令犯通、泰等州,且至淮南与大军会合。
因为徐文有强大的水军,所以徐文给伪齐(金国)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那就是从海路灭亡南宋,只是伪齐(金国)都没有接受罢了。
先是刘豫移书于金元帅府曰:“徐文一行久在海中,尽知江南利害。文言:‘宋主在杭州,其候潮门外钱塘江内有船二百,宋主初走入海时于此上船。过钱塘江,别有河入越州,向明州定海口迤逦前去为昌国县,其县在海中,宋人聚船积粮之所。今大军可先往昌国攻取船粮,还趋明州城下夺取宋主御船,直抵钱塘江口。今自密州上船,如风势顺,五日夜可抵昌国;或风势稍缓,十日或半月即可至矣。’”
上面写了一大堆,实在如同流水账了。我这样写,只是希望大家对南宋中央军扩编前的形势,有一个基本且直观的了解。
许多人,总以为赵构一声令下,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实,当我们处于赵构的角度看当时的形势,谁也不会这样乐观的。
是的,赵构是大宋皇帝,但是赵构一声令下,有多少军队会听他的呢?
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件事,这是因为金军不再大规模进攻了,所以南宋有机会逐个打败、招安这些叛军(义军、军阀、流寇、土寇)。如果宋金大战一直继续,这种力量肯定还会趁乱一个劲的发展。
很多人都认为与灭掉北宋的金国和谈,还开口闭口就是“血仇必报”,可只要我们能够认真阅读上面的基本历史事实,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谁处于赵构的位置上,也会迫切希望与金国达成和谈的。
否则,新生的南宋如何在江南站稳脚跟呢?
金国之所以会有主战派,除了宋军羸弱之外,江南形势混乱也是主因,主战派总是认为,赵构的统治已快到了崩溃的边缘,只要再加一把油,就可以把南宋灭掉了。
当然了,站在金国主战派的角度还可以说,当时的大宋统治是多么的不得人心,因为有名有姓的、拥兵上万、割据几个州、几个县的叛乱者,伸出两只手也数不过来。
后来,南宋四大集团军(刘、张、韩、岳)都是在此过程中扩编起来的。因为,每歼灭、招安一支军阀、义军、流寇就可以让自己的军队得到扩编。等把这些叛军都围剿、招安后,南宋自然就拥有了数支规模庞大的中央军。
这也是宋金和谈的根基,如果不整合江南的力量,南宋哪有资格跟金国和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