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一辈的人说:“书读得好就该去当官”,这话就是说,要是学习之余还有空,那就去从政吧。
其实,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觉得,好好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当官”,说白了就是想弄个官职,以后能封侯拜将。
为啥古人老想着去当官呢?
有的人追求的是建立一番事业,好让自己觉得活得有价值;有的人则是为了让后代过得好,觉得当官是跨越阶层门槛的唯一办法;另外一些人,他们就是想“入朝为官”,在官府里做事,领取朝廷给的薪水。
当然,除了这些薪水,还有完善的养老制度保障,确保官员们退休回乡后,能安心享受晚年,没啥可担忧的。这就像咱们现在的公务员,退休后能领到养老金,道理是一样的。
到了清朝那会儿,有个当官的退了休,朝廷每年会给他五十两银子的退休金。要是咱把这银子换算到现在的人民币,你猜能值多少钱呢?
【不同朝代的退休年龄】
《礼记》里头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夫到了七十岁就得回家养老不干了。”从古到今,各个朝代的退休规矩都不一样。
西汉那会儿,就有了官员退休的规矩,那时候的官员大多在70岁上下就退休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唐朝,官员们还是差不多70岁就得告老还乡。
宋朝那会儿,有个规矩,说是文官到了70岁就能退休享福,可武官得再多干10年,得熬到80岁才行。不过啊,到了元佑六年,朝廷又改了主意,不管你是文官还是武官,退休年龄都一样了。
明朝的《明会典》里头说了,明朝刚开始那会儿,也是照着宋朝的规矩,七十岁才让官员退休。可到了洪武十三年,这事儿就变了。明太祖下了命令,“文武官员,只要过了六十岁,都得退休回家。”这道命令一下,历史上头一回,六十岁就成了退休的年纪。
不过到了1421年的永乐十九年,太宗皇帝把退休年龄又给改回了70岁。这样一来,明朝那个60岁就得退休的规定,也就仅仅实行了四十来年。
到了清朝时候,就沿用了明朝那套退休规矩,官员们还是得等到70岁才能退休。不过,清朝在退休制度上,对文官和武官的要求可就有了大变样。
比如说,武官选择了提早结束职业生涯,回家享清福了。
清朝时候,武官退休这事儿规矩挺死板的,只要将领一满60岁,就得打包走人。这可不是说朝廷不重视武将,主要是战场上嘛,年纪一大,身体跟不上了,很容易吃亏的。
文官的待遇相对宽松些,一旦到了70岁,他们就可以申请退休,手续也不复杂。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
1909年,也就是宣统元年,有条规矩是这样说的:“要是教书的人过了七十岁,但身体还好,精神也足,还能继续干的,那就能再多干五年。”这么一来,那些七十岁以上的有本事的文官,就能晚几年退休,再多干五年活儿。
比如说,那时候鹿传霖已经74岁高龄了,而且还挂着朝廷给的“体仁阁大学士”的头衔。
【人走茶不凉】
官员一旦退休,心里头最过不去的坎儿就是“离职了就没啥人搭理,家门口冷清得能数蚊子”。但清朝对退休官员的照顾那可是面面俱到的。
清朝时候,朝廷弄了个养老和抚恤的办法,给那些退休的官员一些好处,好让他们还能保住以前的面子和荣耀。要是哪个官员给朝廷立了大功,等他退休时,朝廷还会给他升官加爵呢。
比如礼部尚书还兼着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元龙,雍正帝夸他“老练稳重,学识渊博,多年尽忠职守,国内国外都享有盛名”。等他退休后,朝廷又给了他一个太傅的荣誉头衔。
比如说乾隆那时候的刘统勋,他在治水方面立了大功,还参与了平定新疆伊犁的战斗。因此,他被升到了军机处这个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帮乾隆皇帝分担了不少事务。刘统勋过世后,乾隆皇帝不仅自己跑去吊丧,还赐给他一个国师的荣誉称号,虽然是虚的,但也算是一份荣耀。
但这些新设的岗位吧,说白了就是有名无实,没啥实际权力。
清朝的皇帝们,不光会给官员赐个荣誉头衔,还会把他们的爵位像传家宝一样,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再说,就像咱之前说的,清朝的皇上也会让那些到了该退休年纪的老大臣们继续留在朝廷里干活,这其实都是皇上的一些小计谋。
不过,清朝的退休金可不是白给的,是有真金白银的实惠。朝廷会按期给官员们发一些抚恤金,算是给他们的一点安慰和关照。
要是没了那份退休补贴,甭管你以前官当得多大,头衔有多响亮,退了休以后,养活一家老小可就难了。
【五十两白银】
顺治年间有过这样的记录:退休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总兵这些人,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园子作为赏赐。
为啥要给已经退休的官员分地呢?
清朝刚开始那会儿,局势挺乱的,国库也紧巴巴的。没办法,朝廷就只能拿土地来当退休金,分给那些退休的官员们。
可是,官员数量不断攀升,而国家的土地就那么多,想靠分地来给他们补助,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了。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上们那可是出了名的勤奋和自律。皇上自己动手干事儿,国家经济就嗖嗖地往上涨,国力变得超强,国库里面钱多得是,朝廷也就有钱给那些退休的官员发点养老金了。
所以,清朝那会儿,官员们退了休,一年能拿到手的退休金大约有50两白银。要是咱把这50两白银搁到现在,能值多少人民币呢?
按照清朝时候户部的规矩,一两银子重37.3克。现在市面上的银子,每克差不多卖5.34元。这么算的话,清朝时候的一克白银,换成现在的人民币,那就是将近200块钱。
说实话,清朝时大家买卖东西主要用铜钱,而不是银子。那时候,一两白银大概能换1000个铜钱,不过,这个换算比例不是死板的,会有变动。
按照《清会典》的记录,从康熙到乾隆那时候,上好的大米一斤大概要15文铜钱,而一两银子能买足足66斤这样的好大米。
现在的大米价格是6.8元一斤,这样算来,清朝时候的一两白银就相当于现在的448元。这个换算标准是基于康熙到乾隆那段时间的情况。
要是这样算的话,一个清朝退休的老官,他一年能拿到50两的退休金,这折算到现在,大概就相当于22440元人民币左右。当然啦,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往少了算的。
一年大概能挣两万块钱,放到现在来看,这也就是个挺平常的收入水平。不过要是搁清朝那会儿,你瞧瞧那物价和消费能力,这两万块钱可就能让退休的官员们过上挺滋润的晚年生活了,压根儿不用为以后发愁。
【个人观点】
说到清朝时候在编的官员,他们退休后还有不少福利呢,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现在那些像公务员这样的稳定职业。特别是最近这两年,失业的人特别多,好多年轻人啊,为了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都拼了命地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废寝忘食”地准备考试,每天都跟打仗似的。
铁饭碗确实挺让人眼馋,但咱也别为了它就把自个儿给丢了。要知道,这世上工作千千万,哪个行业都能出顶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