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女叛徒秦曼云逃往台湾,1981年回国,故人把她怼得哑口无言

司马秘事 2025-04-18 18:42:38

1981年,王鹤寿当时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副书记,他带着干女儿陶斯亮一起来到了北京饭店。这次,他是按照组织的安排,去见一个多年没碰面的老朋友。这位朋友,他们已经有几十年没见了。

路上,陶斯亮听说待会儿要见的贵宾是个美籍华人,这让他心里挺纳闷。毕竟,王鹤寿一直在中纪委工作,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跟外籍人士有啥交集。

王鹤寿就跟她说:“那个人叫秦曼云,跟我一起在莫斯科念过书。她啊,以前是你关伯伯关向应的老婆。”

“这么说来,她也算是个资深的老一辈革命者了吧?”

“不是。”王鹤寿脸上显露出严肃且不带感情的表情,“她之后去了台湾。”

到了碰头的地方,一推门,就见里面站着位打扮贵气、穿着讲究的老太太,满脸笑容地迎了过来。

打完招呼后,两边的人都坐了下来。

秦曼云这位老太太先打听了一下几位老同学的近况,王鹤寿很淡定地告诉她,有的人好多年前就走了,剩下还在世的,都是新中国各行各业里挑大梁的人物。

秦曼云从王鹤寿的话里听出了他对同志的自豪感,还隐约带着点对自己的讽刺。

老朋友再次碰面,聊起以前的事儿,那段自己最不想提的黑历史,终究还是得面对。

【一、革命伉俪,分道扬镳】

秦曼云1908年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出生,小时候在山东省济南女子中学上学。

在上学那会儿,秦曼云碰到了好多山东那边早期的共产党员。受到身边同学和朋友的带动,没多久,年轻的秦曼云也一头扎进了共产主义的大潮里。

1925年,17岁的她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就在那一年,“五卅运动”爆发了,她作为学生里的头儿,带着同学们一起投身到各种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中,非常活跃。

没过多久,秦曼云因为思想开明、表现积极,被组织选中,安排她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修,这一学就是两年多时间。

这两所学校都是苏联那时候为了栽培年轻革命人才特别建的学府,由此可见它们有多出色,党组织对她也是相当看重。

在国外读书那会儿,秦曼云碰到了王鹤寿、关向应,还有好多跟她一样,被组织安排过来进一步学习的伙伴们。

刚到莫斯科那会儿,秦曼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幸运的是,关向应是个热心肠,他主动站出来帮她适应新环境。不光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学习和思想上也给了她不少指导。

关向应对秦曼云展现出的细腻与耐性,让正值青春年华、情感初绽的她倍感心动。反过来,秦曼云那开朗外向的个性,以及她处处充满活力的模样,也让关向应不由自主地被她吸引。

两个年轻人因为兴趣相投、目标一致,很快便拉近了距离,走到了一块儿。

1928年那会儿,20岁的秦曼云和26岁的关向应喜结连理,成了一对让人眼红的革命夫妻,大家都给他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就在同年的6到7月份,他们俩还一块儿,作为党里头的关键人物,去莫斯科参加了中共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唯一在外国土地上举办的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那会儿,国民党突然搞了个“四一二”大变脸,跟共产党翻了脸,合作的事儿就这么黄了。全国上下都被吓得不行,说是“白色恐怖”满天飞。共产党的人那会儿可遭殃了,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抓去或者被干掉。

考虑到安全和保密需要,大会最终选择在莫斯科低调举办。

在这次大会上,关向应当选成了中央委员,还成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秦曼云呢,她是被特别邀请来旁听的代表,会议那几天,她也帮忙参与了大会的各种组织活动。

秦曼云在那次会议上表现得特别积极,这让她在党里的正式工作上开始受到大家的。

那时候,国内革命的情况挺紧张的。没多长时间,到了1929年,夫妻俩就被党组织叫回了国内,让他们一起负责重要的秘密工作。

1930年,为了全面管理长江流域的工作,中共中央在武汉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中共中央长江局,并且让关向应来当头儿,也就是局长。

结婚已经两年的秦曼云,现在肚子里有了宝宝。为了让关向应能更好地照顾老婆,同时也帮他一把,组织上决定让秦曼云去长江局秘书处上班。

不过,从这会儿起,人生的各奔东西就慢慢拉开了序幕。

1930年12月十几号的时候,长江局刚着手进行重组没多长时间,就碰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追击和拦截。

12月14号那天,秦曼云由于受到惊吓,孩子提前出生了。在那乱糟糟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在汉口的某家医院里生下了她的儿子。

关向应给自家小子取名叫关拯,就盼着这乱世里出生的娃娃,以后能跟老爸一样干革命,把老百姓从苦海里拉出来。

小关拯刚出生不久,家里的情况就不太乐观。关向应得赶紧回去忙工作,没法多待。秦曼云呢,因为早产,身子骨弱得很,根本没法好好照看孩子。

没办法的情况下,小关拯先被送到了武汉一家由教会管理的孤儿院。为了不被发现,他们给孩子另外起了个名字,叫“曹拯儿”。

等所有事情都搞定后,夫妻俩跑到育婴堂去想接孩子回家。可没想到,人家告诉他们:孩子已经让人给领走了!

那时候,育婴所是专门照顾没爹没娘小孩的善心地方,经常有人来这里想抱养孩子。而来领养的人,大多都喜欢选刚出生不久的小宝贝。

关拯说不定就是这么被人瞧上了,然后就给领养走了……

关向应和秦曼云心里头一下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窜地找孩子。这个孩子,是他们好不容易盼来的第一个宝贝。可谁承想,这孩子也成了他们两口子的独苗……

领养者可能给的是假资料,所以他们一直没能追踪到那家收养孩子的人。从那以后,原本叫做关拯的小孩就消失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是死是活也不知道。

这次痛苦的遭遇,让他们俩心里都留下了永远没法填补的伤痕,也让这对革命伴侣的感情慢慢有了裂痕。

后来,夫妻俩转到了上海上班。没想到1931年的时候,关向应在执行一个任务时,不小心在英国人的地盘上被抓了。

还好在被抓的时候,关向应的共产党身份没被发现。多亏了组织的全力搭救,他最后成功获释了。

但由于被捕后有了犯罪记录,关向应在上海地区行动不再像以前那样方便了。为了安全起见,组织安排他转到湘鄂西苏区去工作。

秦曼云原本也打算跟丈夫一起申请调去苏区工作。但问题是,她在上海可是共产国际代表联络处的头儿,还兼着上海中央执行局的大管家,这位置太重要了,一时间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顶替。

那时候,上海的地下活动可真是难搞,被国民党围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是危险,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特别不容易。

这时候如果换人,那肯定会给组织的工作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和动荡。

秦曼云没办法,只能听组织的,继续留在上海干活,跟老公两地分居。孩子没了这事儿,她心里头还没缓过来呢,这下子老公又不在身边,她精神上更是没了支柱。

一开始,秦曼云和关向应主要是靠写信来保持联系的。

不过,考虑到他们俩的身份挺特别,老写信其实挺不保险的。关向应调到苏区以后,整天忙得团团转,处理军务都来不及,根本顾不上关心老婆的心情。

秦曼云经历了孩子不在身边,还跟老公分开的事情,觉得婚姻里自己真的太倒霉了。可能她心里头也怪关向应,觉得他既没做好爸爸,也没当好老公,这日子她是不想再过下去了。

最后,她带着一肚子怨气,直接向关向应说了要离婚。

【二、背叛革命,终成敌人】

跟关向应分开后,秦曼云在上海的日子还是跟以前一样过。要说有啥不一样,那就是她跟关向应彻底断了书信来往。

那时候,国民党特务疯狂打压共产党人,导致中共上海中央局和江苏省委接连遭殃,秦曼云还有上海的其他地下党同志,他们的日子是越过越难。

1934年6月26号那天,上海中央局的头儿李竹声,正好在局里办公呢,结果被国民党的中统特务给围了个正着。那些特务二话不说,直接就闯了进去,把在里面的秦曼云,还有其他几个地下党成员,都给一块儿逮住了。

李竹声被抓以后,敌人没怎么费劲,李竹声就投降了。

从李竹声那边,国民党特务搞到了好多中共在上海还有整个苏区的重要秘密,像红军的打仗安排,还有上海地下党的成员名单和别的一些资料。

这里面就有中央上海局书记盛忠亮的住处信息,因为李竹声叛变了,所以盛忠亮也很快就被抓住了。

看到连领导都变节了,本来心里就不太坚定的秦曼云,觉得继续扛下去也没啥意义了。她原本的革命信念就开始晃动,现在看到领导都这样子,更是觉得没必要再硬撑。

秦曼云那时候是管共产国际联络的,她手里有一套专门的通信密码。但她后来变节了,导致中共跟莫斯科那边就断了联系。

在上海那些被抓的地下党成员里,秦曼云并不算是啥大人物。

她把所有知道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后,很快就被国民党特务看成了不重要的角色,就像个寻常秘书那样,被晾到了一边,接着就被送到了南京进行关押。

当国民党琢磨着怎么拉拢盛忠亮时,他们才意识到秦曼云还有别样的用处。

起初,盛忠亮并不像李竹声那么快就被敌人说服投降。敌人对他又是严刑拷打,又是用好处诱惑,但盛忠亮态度坚决,一点都不动摇。

这时候,那个早就站到国民党那边的共产党大叛徒顾顺章,给国民党特务支了个狠招——用美人计。他说,得让秦曼云上,她是能搞定盛忠亮这块“硬骨头”的关键人物。

其实,盛忠亮有个“弱点”,那就是秦曼云。

盛忠亮,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个曾经充满激情与奋斗的故事。他,也是中共送往莫斯科进行深造的青年干部中的一员。

那时候,他就已经认识秦曼云和关向应了。第一次见到秦曼云,他就觉得这个女孩子性格特别开朗活泼,特别吸引人。从那以后,他心里就一直暗暗喜欢着秦曼云。

盛忠亮其实只比秦曼云大了一岁,不过由于他比秦曼云晚了一年才抵达莫斯科,结果反倒成了秦曼云的“小师弟”。这样一来,他也就没能抢在关向应之前和秦曼云认识。

那时候,秦曼云心里已经有了关向应,没多久,他们俩就确定了关系并且结了婚。盛忠亮感觉,自己和秦曼云的那份情分,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等秦曼云和关向应离婚后,盛忠亮感觉自己又有戏了。他赶紧跑到秦曼云身边,开始追求她。有了盛忠亮的陪伴,秦曼云也挺快就走出了离婚的痛苦。

了解到盛忠亮和秦曼云之间的这段关系后,国民党特务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立刻行动起来,把秦曼云从南京重新接了回来。

结果,秦曼云真没让人失望,她通过一番深入人心的交谈,讲感情也讲道理,最终顺利让盛忠亮“投了降”。

大伙都不清楚秦曼云到底是怎么让盛忠亮动摇的。但挺让人感慨的是,他们俩最后都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信念,还有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们。

盛忠亮在1934年10月,没多久就加入了国民党的中统机构,干起了特务的活儿。

说实话,在中国共产党经历最困难那段日子,有很多人因为信念不够坚定,一旦被捕就立马投降变节了。

有些人瞧着革命老是不成功,心里头的信念就开始晃悠了,动起了歪脑筋,想走捷径。秦曼云和盛忠亮就是这种人。

现在再瞅瞅那段往事,要是说盛忠亮是“被美女绊倒的英雄”,这可不是夸他感情有多深,纯粹就是开玩笑呢。

之后,秦和盛两人很自然地就成了搭档。

秦曼云当上“盛太太”后,就很少再出来干活了,几十年里,她基本没在大众面前露过面。

盛忠亮投靠国民党后,简直把“找时机”这事儿做到了顶尖,他瞅准每一个往上爬的机会,在官场上混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抗战那会儿,国共又联手了。因为他以前去过苏联留学,就被派到兰州去搞联络。后来,他又跟着国民党里的中将郑洞国跑到印度、缅甸那边,一路干到了少将书记长的位子。

1949年,秦先生和盛太太跟着国民党一起搬到了台湾。盛忠亮在台湾当局里,曾当过“外交部”管亚洲和西洋事务的司长,还做过驻乌拉圭的大使。

1964年的时候,盛忠亮已经57岁了,他选择离开官场,带着妻子秦曼云以及全家老小去了美国生活。到了美国后,他们俩开始做生意赚钱,生活得挺滋润,也挺悠闲。

不过有传言,那两个人在背叛的时候,私自昧下了好多钱财,有大量的黄金还有银行存款。这些钱可都是各地的党组织省吃俭用,历经千辛万苦才凑齐送到上海,用作活动资金的。

回想起来,他们俩开始做生意时用的那笔钱,说不定就是把本不该拿的公款偷偷摸摸揣进了自己腰包。

过了好几十年,73岁的秦曼云现在坐在北京饭店的客房里,她是个回国的华侨,看起来就像是风光回家了一样。在她心里,觉得以前的事儿都已经成了过去的老黄历了。

当她心里头满满的都是感情,想和老朋友拉拉家常,本以为聊聊在莫斯科那段青春时光,还有那时相互扶持的爱人,能让老朋友心里头也起波澜,结果没想到,王鹤寿却给了她一个冷冰冰的反应。

在王鹤寿的印象中,秦曼云从来就没被当成过并肩作战的伙伴。

那些真正配得上“同志”这个称呼的人,是那些即使面对敌人的残酷拷打也绝不变节的共产党员。他们就像关向应那样,为了革命、为了抗战的伟大事业,在延安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还有那些始终坚守岗位,一直战斗到新中国国旗高高飘扬的人们,他们也是真正的同志。

秦曼云察觉出王鹤寿说话时的冷淡,还有那股子藏不住的敌意。

当人们回想起自己以前做过的亏心事,一般都会下意识地找借口,或者想办法美化一下。

秦曼云当然也没能例外。

但不管她怎样解释当年自己有多无奈,或者把那个错误的决定说成是时代造成的,王鹤寿都只是默默地听着,既不点头同意,也不发表啥看法。

最后,秦曼云只能拿问候来打破那股别扭劲儿。

这些年,你是不是过得挺不容易?这句话,不光是说王鹤寿在打仗那会儿吃了不少苦,也拐着弯儿提了他在那段动荡日子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王鹤寿心里头明白秦曼云想说啥,他只是轻轻一笑,毫不在意地说:“这是我们党内的小事情,没啥大不了的。”

秦曼云一时说不出话来,“党内”这个词,就像一道高墙,把她和过去的朋友隔得远远的,再也难以靠近。如今,这里已经没人再叫她“同志”了,而且,她早就入了美国籍,也不再算是这儿的人了。

虽然她心里头一直觉得这片养大她的地方特别亲,也为家乡的进步掏了不少钱、出了不少力,可不管她怎么做,人们还是只把她当成“华侨”或者“外宾”,总归是把她看作“外面来的人”。

这种隔阂感不是王鹤寿带给她的,而是她自己过去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所导致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