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代表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终极审美

雅籽 2021-12-02 16:23:12

日本艺伎能歌善舞,精通茶道书法;梳着高高的发髻,脸蛋画的雪白,黛眉短促,双唇红艳;举手投足间,尽显无限风华。她们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化的活化石,代表了日本传统女性的终极审美,是日本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

很多人会将“伎”与“妓”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很大。前者有能歌善舞之意,后者多被指是出卖肉身的女性。妓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而日本艺伎的社会地位较高,且艺伎行业已形成一种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工作内容除了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主要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形式的表演助兴。艺伎的学艺历程非常艰辛,包括传统留下来的礼仪、独特的化妆以及如何正确地娱乐观众,不是所有艺伎都能坚持的。

1/

艺伎的起源

日本的艺伎文化是由京都开始向外发展,可追溯至约17世纪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东山。八坂神社是京都众多神社及寺庙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历史悠久。当时有很多“水茶屋”店,贩卖茶和点心,让日本全国各地到来的信徒有个暂时休憩的地方。

在这些店的女服务生称为“茶汲女”或“茶点女”,并会通过表演歌曲、舞蹈来吸引客人,可算是一种商业手法。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水茶屋生意越来越好,规模开始扩充。于是,不少水茶屋老板便开始对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计划的训练,这就是艺伎文化的雏形。

为了把艺伎和妓女的管理分开,1779年,日本成立了首个艺伎登记处,对艺伎进行严格管理。1813年,京都正式承认艺伎为一门专业,艺伎一名从此广为流传。到了18世纪中叶,艺伎才作为一种职业被合法化,其职业规范和习俗也随之确立,只卖艺不卖身的行规被广泛接受。

2/

艺伎的华美妆容

卖艺不卖色的艺伎,对妆容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一个妆容,可以使一个女人风情万种到倾国倾城。要装扮好一个艺伎,一般有三个部分:露出颈部的和服、代表纯洁的白色妆容和高耸的岛田头。艺伎化妆虽浓,但用料多以传统原料为主。

首先是用一种白色液状颜料将脸部和颈项涂白。日本第一次出现使用白色底妆是在平安时代,当时的女人使用米粉和水调和成稀的白色膏状物,再涂抹在脸上达到像瓷器般的妆容。后来还用铅粉替代了米粉,但铅粉有毒且容易脱落,因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的艺伎用的白色化妆品是一种叫做“白色粉 ”的粘土,但边缘会刻意留下自然的肤色,形成“W”或“V”字母般的形状,因此看起来犹如雕饰华美的人偶一般。而艺伎的和服后领会露出大块的皮肤,因这是显出风情的部位,所以描画的时候也特别精致。

黑红色的一字细眉同样是艺伎的特点。眉毛会画得高一些,显得醒目也不生硬。艺伎妆容不过分强调眼妆,不用眼影也不用睫毛,只用黑色勾勒细细眼线,用红色颜料点缀眼尾。红色除了让整体装扮显得更加光鲜亮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驱魔”。眼睛的眼线勾勒清楚,并在眼尾地方画上红色,会有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的效果。最后的重点除了雪白粉底外,樱桃唇是艺伎妆容中夺目的地方。嘴唇要化成花瓣状,唇峰突出。并且要用纸巾抿两下,看起来不要太有光泽感。

此外,在古代,艺伎为了美丽而做染黑齿的装扮,这样的习惯被称为“染黑齿”。这种特殊的美妆技法流行于江户时代,不仅是艺伎,连当时的女性都会做这样的装扮。

3/

日本有名的艺伎

在日本三百多年的艺伎历史文化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伎,她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在男性主导世界中鲜艳的一抹亮色。

(一)中西君尾

在三国时期,王允除掉董卓的关键一环,就是貂蝉的离间计,也让貂蝉的美名流传了一千多年。其实,在日本也有这么一位艺伎间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就是中西君尾。

那时候,正是明治之初维新派和幕府派斗得最凶的时候,中西君尾所在的“鱼品茶屋”,就成了不少大人物碰头的地方。中西君尾最初跟维新派人士井上馨打得火热,正当两人恩爱甜蜜之际,幕府派高官岛田左近也看上了中西君尾,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出于大局的考虑,中西君尾在井上馨的劝说下,决定暂时屈从于岛田左近,并伺机刺探幕府的消息。潜伏在岛田左近身边的日子裡,中西君尾打听出了不少重要情报,正是得益于这些情报,维新派才一举除掉了岛田左近,最终赢得了倒幕运动的胜利,并迎来了一个明治维新的盛世。因中西君尾的特殊贡献,被日本人誉为“勤王艺伎”,直到今天,仍然在日本的影视剧、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中村喜春

而要说到艺伎的表表者,中村喜春就是这样一位千娇百媚、让人痴狂的艺伎,也是特有日本传统文化的绝美使者。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东京银座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其父是当地著名的医生。中村喜春15岁时不顾家庭反对投身艺伎行业,在餐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唱歌跳舞,从此声名鹊起。

不过中村喜春的爱情并不如意,1940年27岁时隐退,嫁给了一名日本驻缅甸的外交官,丈夫有外遇最后离婚收场,不过离婚后的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重当艺伎,以出色的三弦琴技为当时了无生气的日本舞坛注入了另一番景象。中村喜春可谓日本光辉时代的象徵,甚至是神秘日本艺术的化身。

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国,定居纽约。后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日本文化。2004年在纽约逝世,终年90岁。中村喜春先后共有10本作品面世,包括于1983年推出的自传《东京艺伎回忆录》。

4/

现代艺伎的现实

20世纪初,日本艺伎数量曾逼近80 000人,如今却只剩下2 000人左右。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的艺伎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加上与艺伎共进晚餐可花费将近8万日元,许多人宁愿选择较便宜的娱乐方式,如唱卡拉OK或到居酒屋等。加上艺伎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老了并无养老金,按照行业规矩也不能结婚嫁人(一旦结婚就不能当艺伎),这种生活的无依无靠感也让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望而止步。

尽管如此,日本仍然有不少因醉心日本传统文化而渴望成为一名艺伎的年轻女孩。她们愿意抛开俗世的浮躁与喧嚣,潜心学习,守护日本最传统的艺术与文化;重温那似乎与现实脱节的繁华、严格但绝美的生活。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