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佛教的人生哲学是悲观主义的。
它举目所见,皆是世间的万般苦难,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苦苦挣扎,而无由解脱;尤其是它所描绘的地狱景象,更是触目惊心!
然而在佛教人士看来,这却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的确,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四谛”,首先讲的就是“苦谛”。
佛陀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认为世间有情悉皆是苦,人生毕竟是苦。
但在佛教人士看来,与其说这是一种悲观的态度,不如说是一种实观的态度,是如实地去观察世界和人生,所看到的真实。
尽管佛教常说人生是苦,但也并不否认人生有乐。只是由于世事无常,人生的一切快乐都是相对的,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惟有苦,方是人生的底色。
而且,我们人类有一种自我伪装和自我安慰的本能——
我们尽量回避那些可怖、可厌的事物,比如一般不直接说“死”,而是说离世、归天、见上帝、见马克思……似乎只有把人生的种种苦痛包裹起来、掩盖起来,才能活下去。
而佛教的“苦谛”,则是把这些包裹、掩饰都揭开,赤裸裸地暴露出“人生是苦”的真相,要人直面惨淡的人生。
这是一种实观,而非悲观!
说佛教不悲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不是只有“苦谛”,说“人生是苦”就完了;
在“苦谛”后面,还有“集谛”、“灭谛”、“道谛”,分析了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并为人们指出了解脱的道路。
在大乘佛教中,还提出了积极入世,服务众生,普度众生的宏愿。
这样的人生态度,怎么能说是悲观呢?
真正修佛的人,因其有宗教体验所产生的“法乐”,常常处于定慧解脱的境界中,反而是非常快乐的。
佛经中描述佛陀那些证得涅槃的弟子,外观上看来极为快乐安详,“颜貌鲜洁”,无所担忧畏怖,有时忍不住自称快乐,并用偈颂来表述其体验到的法乐,与世俗常人迥然不同,因而引起人们的尊敬和佩服。
其实,我们从佛陀本身来看,也可知佛教绝不悲观。
据佛典记载,佛陀活到八十岁,弘法四十多年,一生绝少忧愁悲苦;与他同时代的人,曾称他为“那永恒微笑的人”。
在佛教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佛陀的面容、姿态也总是流露出宁静、安适和慈祥,没有一丝痛苦的痕迹;
就连佛陀圆寂时的姿态,也是那样平和、自然,因而被称为“吉祥卧”。
所以,佛教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悲观的宗教。
当然,从我们常人的角度看,由于佛教内在的出世精神,它也确有一种厌离世间的倾向;
不过,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教中,通过建立出世与入世双重圆满的教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化解。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汉语中“悲观”这个词——很有意思,这个词最初就是源于佛经。
在《法华经》中,“悲观”是观世音菩萨观察世界的五种角度和思想境界之一,与“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慈观”并列,后人统称为“五观”。
但到了近代,西风东渐,日本学者借用佛经中的“悲观”来翻译英语“pessimistic”(悲观的,悲观主义的)一词;后来,这个“新词”又由留日学子引入中国,反倒成了一个来自日语的外来词。
而“悲观”的本义,也终于被人们遗忘了。
原本属于觉慧、象征清净无染的菩萨心行的“悲观”,变成了如今一个代表消极心态的常用语!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